一个最掉价的家庭,是父母六七十岁了,还活在这些状态里

文/追风逐月

人生如四季,走到了暮年,本该是享清福的年纪。然而,现实中不少家庭却悄悄丢了幸福的模样。

有人说,家,一半在烟火,一半在温情。如果父母年过花甲、步入古稀,心态还停留在下面几种“掉价”的状态里,这个家,喜悦就少了一大半。

一个最掉价的家庭,是父母六七十岁了,还活在这些状态里

害怕变老,总盯着儿女打转

许多父母忙劳了一辈子,等到退休终于清闲,就开始“无所事事”,把希望和目光全部压在儿女身上。

孩子上班期盼他们升职走好运,孩子结婚又操心孙子、外孙的到来。哪怕儿女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总觉得“管得越多越好”。

父母的世界变小,小到只剩下手机里的家人群和厨房里的一日三餐。

其实,孩子们最大的不安,往往不是生活压力,而是父母无休止的控制和焦虑。

歌里唱得好——“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父母心宽一点,就是整个家的底气。

到了一定年纪,把自己的人生活热闹,让儿女安心各自奔忙,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一个最掉价的家庭,是父母六七十岁了,还活在这些状态里

整天唠叨指责,不知感恩生活

有些家庭,总是充满“高压锅”一样的声音。父母开口就是挑剔:“你怎么又不结婚?”

“工资这么低还买房?”“谁谁家的孩子都升主任了!”一张嘴,家里全是埋怨和批评,冷风嗖嗖吹。

这样一来,孩子索性想远离,家里也鲜有欢声笑语。

年岁越大,把思念变成理解,把抱怨变成支持,就是给家人最好的礼物。

其实,适当地赞美一句,比一百句批评更能让家庭其乐融融

别总觉得“养儿防老”是天经地义,“幸福靠争,快乐靠比”,那都是无底洞。

每个人都该为自己活,感谢生活赠予的所有光阴。

一个最掉价的家庭,是父母六七十岁了,还活在这些状态里

活在旧观念里,死守老本事,不肯接受新鲜事物

还有不少父母,脑袋里依旧存着上世纪的“储蓄罐”。

不信互联网,不用智能手机,只对“谁家发喜糖,谁家借钱”津津乐道。

劝他们去社区上课或者出去旅游,总觉得“年纪大了没用”,“老了就该在家带孙”。

但时代变了。网上学新菜,锻炼身体、约同龄跳个舞,也能找到新的趣味。

真正跌价的,不是年龄,而是抗拒成长的心。张爱玲说:“到了一定年纪,人就会明白,必须学会独立面对世界。”

父母如果活得通透,孩子也自然而然会勇敢追梦。

一个最掉价的家庭,是父母六七十岁了,还活在这些状态里

把幸福和自尊,全交给“别人怎么看”

很多老人最大的痛苦,其实不是生活枯燥,而是害怕“落在人后”。

谁家的儿媳妇孝顺,谁家的孙子考了全区第一,脸面挂不住,心里别扭半天。

于是,宁愿委屈自己和孩子,也要跟风攀比。

可是,人生到最后,最难的是和自己和解。不要一把年纪了,还为外人的眼光绑架自己。

哪怕柴米油盐的平凡,也比外界的掌声更温柔。

一个最掉价的家庭,是父母六七十岁了,还活在这些状态里

健康被忽视,总觉得“不花钱就是省钱”

家庭最“掉价”的悲剧,是父母忽视自己的健康。

总觉得小病扛一扛,坏习惯凑合着,舍不得吃点好的,舍不得买健身器材。

这份“节俭”“将就”,其实是对子女最大的担忧。

子女都怕父母生病躺在病床上,更怕父母舍不得钱造成无法挽回的遗憾。

有句话说得真好:“这个世界上,真正陪伴你到最后的,是你的身体。”

疼爱自己,该花就花,让自己健健康康,是给孩子最大的安慰、家庭最大的温暖。

一个最掉价的家庭,是父母六七十岁了,还活在这些状态里

写到最后,想送大家一句话:“人老了,别总想着依赖谁,也别活成自己的负累。

余生,要做一个自带光芒、内心丰盈的父母,把笑容留给家人,把幸福还给自己。

人到六七十岁,不靠谁,也别愧对谁,做喜欢的事,爱健康的自己,就是一个家庭最体面最宝贵的模样。

你认同吗?说说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家庭,留言我们一起唠唠心里话!

一个最掉价的家庭,是父母六七十岁了,还活在这些状态里


一个最掉价的家庭,是父母六七十岁了,还活在这些状态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