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吕雅宁

编辑 | 苏建勋

刚刚过去的5月,是全球有记录以来的最热5月,东南亚多国更是遭遇极端高温天气。

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52摄氏度。过去12个月的全球平均气温创下有记录以来新高,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63摄氏度。

2024年6月6日至9日,阿拉善SEE气候周(下称气候周)在北京举办。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是一个成立于2004年的社会团体组织,SEE三个字母分别代表协会以社会责任(Society)为己任,以企业家(Entrepreneur)为主体,以保护生态(Ecology)为目标的理念。

在本次气候周期间,来自学界、企业界的专家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分享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进展。当下主流语境中,对碳减排的讨论相对更多,但保护生物多样性也亟需获得更多关注。

当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增加,会使得动植物受损以及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例如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洋温度升高,在泰国海域造成大范围的珊瑚白化死亡;由于环境湿度增加造成的栖息地丧失,中亚地区的赛加羚羊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等等。

2024年5月8日,泰国达叻府,白化的珊瑚。图源:IC Photo

世界上有几百万种动物植物,其中100万种面临灭绝的危险,而且速度并没有减缓,持续引发生态系统服务的损失、退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高级官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张林秀谈到。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地球正在面临的三大环境挑战之一,与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并列,也相互交织。

张林秀认为,应当推动自然价值的主流化。很多工作会考虑到经济价值,但自然价值是隐性的,不是显性的,需要将其主流化。例如联合国提出生态修复十年倡议、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这些都是促使自然价值主流化的表现。

世界经济论坛自然倡议大中华区总负责人朱春全在演讲中指出,目前农食系统的减碳难度和压力都是较大的。在所有减碳路径中,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是最底层的路径,即以保护陆地、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等方式,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增加自然固碳能力,助力实现碳中和。

在接受36碳采访时,朱春全谈到:“生物多样性是非常复杂的议题。虽然遥感技术和环境监测手段不断增强,但很多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刚性指标未开展定期监测。很多国家没有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纳入统计核算体系之中,企业也很少在财报中披露。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需要更具体的政策法规进行约束,在需求端也应倡导更多人关注自然受益型产品,这将影响政府和企业的决策。”

气候周开幕式现场,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还发布了《阿拉善SEE气候周行动纲领》倡议,表示将持续发挥环保公益组织的专业力量,搭建专门平台,收集典型案例,完善沟通机制,为企业、学界、环保公益组织、媒体及公众的对方参与提供服务。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