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新规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吧,最高人民法院于8月1日发布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中,首次对社保缴纳义务的法律属性作出明确界定。而从9月1日起,新规就将落地了。
这次的社保新规核心在于废除之前“默许”的自愿弃保,将社保从可选项变成必选项。说是新规,实际上是以前就应该执行的标准,以往大家可以在灰色地带游走,在出现劳动关系争议的时候,各地执行的标准也不一致,这次等于最高法统一了标准,不再允许这种行为。而且若因单位拒缴社保提出离职,以月薪5000为例,工作满2年可主张2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即1万元。劳动者可以依法维权了。
而关于这件事反馈很对立,我想通过几个问题来说说我的看法,以及新规对各行各业潜在的影响。
为啥要交社保(这里指五险),社保一般如何缴纳,缴纳后能做什么?
咱们平时说的社保一般包括五险,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举个例子,一个月薪5000的员工,如果按照全额缴纳社保,个人需缴纳的社保费用总计为400元(养老保险)+100元(医疗保险)+25元(失业保险)=525元,企业需要承担的费用大概在1300元/月。
其中养老和医疗保险这两项,个人缴纳部分全部记入本人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而单位缴纳部分则进入统筹账户。失业保险费则进入失业保险统筹基金,主要于支付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金、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费用等。而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则由公司缴纳,工伤保险统筹基金用于支付工伤职工的治疗费用、伤残津贴等,生育保险统筹基金用于支付生育津贴、生育医疗费用等。
其中对大部分人最重要的就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是交的多退休发的多,医疗保险如果你没交看病就全是自费了,其他的保险大部分是特殊时候的保障,比如失业时领取失业金。
交社保是对自己提供养老和医疗保障的好事,为啥这么多人不愿意交?
除了一些对自我权益保护意识较差的人之外。
从个人收入角度看,社保缴纳需从工资中扣除个人部分(如养老保险个人缴纳8%、医疗保险2%等),部分人群(尤其是年轻群体、低收入者)更倾向于“到手工资最大化”,主要是认为当前生活压力大(如房租、房贷、育儿等),缴纳社保会直接减少可支配收入,影响当下生活质量。这里面一些灵活就业人员,需要自行承担全部成本,这部分人收入本身就不稳定,再交社保个人开支就显得有点多了。
年轻力壮者觉得医保暂时用不到,外来务工者担心退休后异地领取养老金不便,还有部分人对社保制度的可持续性存在担忧,但心老了领不到钱。这些都是不愿意交社保的原因。
从企业的角度看,尤其是对于一些小微企业而言,社保支出占人工成本比例较高,可能达到30% 以上。部分小微企业为降低成本,通过“自愿弃保”协议诱导员工不缴,员工因担心失业而被迫接受。新规实施后,企业需补缴以前未缴的社保费用,还要承担后续的社保开支,人力成本大幅上升,对于净利率较低的企业来说,可能会吞噬过半利润,甚至面临生存压力。
其实目前争议最大的地方在于餐饮服务类的个体商户和一些灵活就业人群,因为按照要求这类企业和个人也需要缴纳社保,这也是目前声音比较多的地方。
既然以前都可以自愿,为啥要在这个时间点提出新规要求必须执行呢?
大部分人都说是为了充实社保基金,虽然确实有很直接的作用,但这么看我觉得太表面了。因为我从来没有担心未来社保兑付的问题,因为有太多种方式可以解决了,比如国有资本盈利划转就可以解决,所以单纯就因为这个肯定还是太片面了。
关于这个事我先问一个问题,社保本身的作用是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我相信这一点大家还是认同的吧。按照原有规定看,企业不给员工依法缴纳社保,是不是就是违法违规的?
可过去这些年,不交成为了很多行业一种默认的行为,这本身就是不合理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不少打工人这时反而在共情企业主,这本身就很有意思。为啥我们老羡慕一些发达区域的劳动者,那是因为他们企业违法是真的罚啊。我以前看到有博主说如果在德国,你想加班那是不允许的,到时间必须强制下班。因为如果你这样做,是在剥夺其他劳动者的机会。举例说,你工作12小时,你996,看起来赚的是多了,但其实是拿了时间换取多余的报酬,而且其他的工作时间,企业本应雇佣另外一个员工的,这对其他社会成员本身就是不公平。但过去我们在这些事情的保障上,确实欠缺了很多。以至于做五休二,每天8小时工作时间都成了一种奢侈。像胖东来这样尊重劳动者的企业,反而成了社会的另类和榜样,这本身就很可悲。
所以在我看来,不仅仅要在社保缴纳上要重视劳动者保护,在其他权益上,也要依法依规严查做好保障,这样才是真正的进步。现在的这件事,我觉得是第一步,后续还会有一系列的值得关注的事情。
当然除了恢复做正确的事之外,我觉得反内卷和蛋糕再分配是未来对行业影响最大的事。
拿生产端来说。生产同样产品的两家企业,如果规模相当,一家合法合规经营给员工缴纳社保,另外一家则不交,那两家的人力成本差异就会影响竞争力,不交的成本低,可以降价竞争,行业过剩时反而就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过去咱们为了扩产,扩规模,对于这种情形很可能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允许这种灰色地带发生。但是目前经济发展下,生产端的过剩如果还允许这种情形,一是对合法经营企业的不公平,二是对分配的不公平。以前说咱们制造业是靠“人口红利”发展起来的,但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好词,牺牲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换来的,而且现在看这种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虽然执行的过程中有些企业可能会因此被淘汰,但换句话说,如果一家企业连劳动者最基本保障都做不到,靠压榨劳动者社保来赚取利润的,淘汰其实并不值得可惜。咱就说你是希望“胖东来”这样的企业多一些,还是少一些?
而且清退后,就像餐饮等服务行业,抑或是一些制造业,整个市场的需求还是在的,机会还是在的,更正规更有效率的企业会拿到市场,还会增加劳动者需求,就业并不会消失。但长期来看会形成新的平衡,只是换一种分配的方式,劳动者反而更容易拿到好的回报。虽然短期谁都不想成为那个代价,但做正确的事都要被质疑,我反倒觉得悲哀。
再深入一些,社保很可能是普通人未来存钱给自己保障最好的渠道了。当房地产已经很难成为财富蓄水池的时候,启动资本市场已是必然,增配资本市场也是趋势,从去年我已经在表达这种观点了。而实际上大部分人很难享受到这个时代的红利,而通过社保基金投资,往往可以跑赢大多数现有的理财方式,也是普通人最好享受复利的方式了,但绝大部分人的认知是到不了这一层的。你去看很多发达国家的福利支出,最后都是靠这种主权基金这种方式来反哺国内居民的。
为啥认知不到,背后还是和我们发展的速度太快有关系,倒推回30年前,你想想自己身边人的生活,再对比一下现在的生活,30年前我们还有很多地方吃不饱饭,现在大家还会去想这一点么,已经把生活目标对准发达国家的生活了,放眼全世界,哪个国家能做到这一点呢。当然发展太快就会有遗漏的矛盾没解决,和一些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配套措施需要完善,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
一定要积极,多分辨,多思考,不要过多被负面的声音和情绪所裹挟,因为这对自己,根本没有任何正面的帮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