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绒服为何“越贵越好卖”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10月中旬开始,全国各地气温断崖式下跌。寒潮一来,羽绒类产品环比暴涨150%。这场面,像极了股市暴涨时散户疯狂入场。

但这次我想聊的,不是羽绒服有多好卖,而是这场看似自然的“保暖刚需”背后,商家们到底在玩什么套路。

羽绒服为何“越贵越好卖”

所谓的“断崖式降温爆单”,压根不是什么意外之喜,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收割游戏。

你以为商家是临时调货?错了。安徽六安的鹅绒加工厂早在几个月前就开始备货,杭州四季青市场的档口老板们,10月初就把秋装全部撤柜换成羽绒服。这些人比天气预报还精准,因为他们知道,寒潮一来,消费者就会陷入“保暖焦虑”。

什么叫保暖焦虑?就是气温一降,你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我得赶紧买件羽绒服,不然会冻死。于是你打开手机,看到“羽绒服卖爆”“连夜下单”的新闻,心里更慌了。这时候,商家早就把价格悄悄往上调了一截。

羽绒服为何“越贵越好卖”

羽绒服这个行业,有个特别诡异的逻辑:越贵越好卖。

你看那些千元以上的品牌羽绒服,永远摆在店铺最显眼的位置。销售员会告诉你,充绒量300克以下的“根本卖不动”,新疆阿勒泰的滑雪场里,加拿大鹅成了标配。这套话术的核心是什么?就是让你觉得,贵的才是真正保暖的。

那些动辄三五千的高端款,除了品牌溢价,多的也就是些防风面料和所谓的“科技材料”。这些“科技”还是从航天领域借来的概念。把“航天材料”当卖点,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就是在普通保暖面料基础上加了层镀膜。成本增加不了多少,价格翻个倍不成问题。

消费者买单吗?买啊!因为大家都怕冷,都觉得“一分钱一分货”。这就是商家最爱的心理:你越焦虑,我越好赚钱。

羽绒服为何“越贵越好卖”

你看到的“订单量暴涨300%”“销售额翻倍增长”,听起来很厉害对吧?但仔细想想,这些数据的基数是什么?去年同期可能本来就卖得不好,今年稍微涨一点,百分比就上去了。

况且,很多平台的数据是包含预售订单的。你10月份下单,11月份才发货,但平台已经把这笔订单算到10月的销售额里了。等你收到货,冬天都过了一半,这羽绒服你还能退吗?

还有那些“韩国客商抢单”的新闻。听起来很国际化,但实际上呢?韩国人来四季青市场采购,是因为中国羽绒服便宜啊!同样质量的羽绒服,在韩国卖的价格是中国的两三倍。他们来抢单,不是因为中国货多好,而是因为利润空间大。

但这些细节,商家不会告诉你。他们只会让你看到“爆单”“断货”“加急生产”这些字眼,制造一种“再不买就没了”的紧迫感。

羽绒服为何“越贵越好卖”

这场“降温经济”的本质,就是商家们利用信息差和焦虑情绪收割消费者。

他们提前备货,等寒潮一来就涨价;他们制造稀缺感,让你觉得不买就亏了;他们堆砌概念,把普通的保暖功能包装成“航天科技”;他们发布看起来很牛的销售数据,让你以为全世界都在抢购。

而你呢?冻得瑟瑟发抖,只能乖乖掏钱。你可能会说,我就是需要买羽绒服啊,不买会冷啊。没错,需求是真实的。但问题是,你真的需要那件三千块的加拿大鹅吗?

大部分人其实只需要一件五六百块的羽绒服,足够应付日常通勤。那些所谓的高端款、科技款,不过是商家制造出来的“消费升级”幻觉。

而且你发现没有?这些年羽绒服的款式越来越“时尚”了。风衣款、毛呢大衣款、假两件外套款,主播们不再只说保暖,而是讲穿搭技巧。什么“轻薄不臃肿”“一件多穿”“通勤休闲兼顾”,全是在告诉你:羽绒服不只是御寒工具,更是时尚单品。

羽绒服为何“越贵越好卖”

这套逻辑的核心是什么?就是让你多买几件。去年那件长款羽绒服还能穿,但今年流行短款了,你是不是得再买一件?今年这件黑色的穿腻了,明年再来件彩色的?

永远有新的款式,永远有新的需求。商家最怕的就是你只买一件穿三年。

我不是反对你买羽绒服,毕竟冷是真的冷。但我希望你在掏钱之前,能想清楚你是真的需要,还是被焦虑绑架了?你是真的喜欢这款式,还是被“爆款”二字洗脑了?你是真的需要那些科技材料,还是只是为了心理安慰?

这场“降温经济”的热闹,本质上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收割游戏。商家们掌握着信息,掌握着供应链,掌握着定价权,而你只有一个选择:买或不买。

但至少,你可以选择清醒地买,而不是糊里糊涂地被割韭菜。

毕竟羽绒服是用来保暖的,不是用来被收割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