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四“这个数字情有独钟,在美人方面有四大美女,在俊男方面有四大美男,在季节上有四季,在方位上有四方.....

客观存在的”四“可以在时间的流逝中安然无恙地留下,而人为冠之的”四“似乎从一开始就埋下了悲剧的基因。

四大美女,如貂蝉,杨玉环最后皆不得好结局,西施也是沦为利益的牺牲品后才得以换来和范蠡双宿双飞的机会,四人之中,她的结局无疑是最好的。

不像昭君,连嫁三任单于,最后老死在苦寒的北地,一辈子不得返回中原。

看煞卫玠

与四大美女相对应的则是四大美男子,除却一人,他们的结局也尽是不如人意。

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卫玠,拥有着羡煞世人的美好的皮囊,一笑嫣然,连男人都忍不住为之心动,若是生长在安稳时代,或许他会遇到心仪的她,过上幸福的生活。

可惜的是他生活在中华历史上的第二个乱世,西晋存活了仅仅三十六年,不久便遇到了五胡乱华和八王之乱,战争打乱了人类正常的生活节奏。

卫玠当时投身在贾充的门下,贾充的女儿是西晋第二位皇帝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贾南风相貌丑陋之极,若非司马衷痴傻,她远远没有机会摘得后宫的桂冠。

命运常常就在不经意间展现出吊诡之处,贾南风拥有老练狠辣的手段,对待敌人从不心慈手软,成为西晋朝堂实际的掌舵人。

奈何她的掌舵本领不如前代吕后,不久之后就逼迫得司马家族的四分五裂,短暂的和平局面一时间被扯下,北方大地再次上演十室九空的人间惨剧。

卫玠,一个依靠贾家吃饭的人物,又岂能幸免遇难。逃向南方的司马贵族,总得给天下百姓一个说法,总得有人出来顶雷,贾家首当其冲。

逃向南方的卫玠,从此像换了一个人,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不愿见人。他不知道的是自己的俊俏的容貌已然传向四方,多少生活在南方的女孩渴望见一见这位闻名天下的美男子。

卫玠无法躲过众人的目光,讪讪出门,讪讪而归,不久之后,就撒手人寰,在异地他乡的土地上丢掉了性命。

时人心疼他,纷纷说道:”卫玠是被看死的。“《世说新语》有记载,四个字尽显其风流:看煞卫玠。

貌比潘安

与卫玠生卒年较近的潘安,在历史上留下了”貌比潘安“的典故。潘安之帅,《世说新语》也有明确的记载:

魏晋超级明星,驾驶着华丽的马车行走在繁华的街头,手中握着缰绳,目视前方,街旁的女孩为了表达对潘安的狂热喜爱,纷纷抛出手中的瓜果。

每当潘安返回家中的时候,他的马车里总是装着满满一车的新鲜瓜果。

与潘安同时代的生活的另外一位左思,相当羡慕这位俊男,于是模仿着潘安的形状,驾驶着同样的马车,行走在同样繁华的街道。

结果路旁的女孩全部做出了呕吐的姿势,他的马车里多了许多烂菜叶和石头类的事物。左思虽说有才,但与潘安相比,还是相差太多。

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爱美之心,不论时代,不论性别。

不过潘安在中国历史上的名声却不好,有诗歌为证: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潘安向来爱好争名逐利,每每有达官贵人从眼前经过,他都会对着大人物们马车掀起的风尘拜上一拜。

如此深陷名利场,又岂能幸免遇难呢?

兰陵王高长恭

高长恭早年时期岌岌无名,其祖父乃北朝权臣高欢,父亲高澄,如果父亲高澄早一步篡权夺位,他会一跃而成为皇子,甚至成为帝王都有可能。

不过都是后人一厢情愿的假设,登上皇位的他的叔父高演,高演十分欣赏侄子的才能,拜其为将领。

兰陵王有女相,朝臣质疑:”如此相貌,岂能吓退敌军?“

在他们心目当中,唯有像张翼德那样的人物,才足以担任将领,长坂坡上一声吼,吓死了曹营的两员大将。

兰陵王太美,美到使人根本无法从内心产生恐惧之情。兰陵王早就想到了应对之策,只见他从怀抱中拿出一块木刻的面具,面具凶相毕显,獠牙外露。

著名的《兰陵王入阵曲》就是当时的人,在其大破敌军后为颂扬他而作。

曲子传到了高演的儿子高纬的耳朵中,他坐在皇位上开始惶惶不可终日,论能力,他与兰陵王相差甚远,万一他生出异心,自己又该如何对付?

君主一旦动了这种心思,下属往往就会陷入无法逃脱的陷阱。

兰陵王开始在军队中贪赃枉法,目的就是告诉皇帝,自己只为求财,不喜权位。

谋士告诉他:”王爷此举无异于自取灭亡,陛下想杀你,任何一种罪名足以致命,王爷不如悄悄隐退。“

可是这一招还是未能逃出皇帝的猜忌,不久后一杯毒酒送到其家中,兰陵王万般无奈之下饮下杯中物。

惺惺作态的宋玉

宋玉是唯一一位得以善终的美男子,他像老师屈原那样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宋玉为了名利可以惺惺作态,可以卑躬屈膝。邻居说他好色。他却利用一张巧舌反驳:

”邻人有女,貌美,在围墙上了看我三年,我却毫不动心,登徒子则不然,家中妻丑,他却和其生下五个孩子,可见这家伙不挑食,才是真正的好色。“

凭借巧舌,他很快获得楚王的重视,后代的郭沫若先生十分讨厌这类人物,他在话剧《屈原》中借着虚构的人物婵娟之口骂道:”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和老师屈原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为楚王而自投汨罗江,一个甘愿沦为贱尘。而历史最终给出了公正的评价,如孔子所言:知我罪者,其为春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