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伊犁河谷有多特别?中国这边是绿洲,哈萨克斯坦那边是荒漠


文|羽羽

伊犁河谷有多特别?中国这边是绿洲,哈萨克斯坦那边是荒漠


编辑|t

伊犁河谷有多特别?中国这边是绿洲,哈萨克斯坦那边是荒漠


新疆伊犁河自天山西麓漫泻而出,一脚踏在中国这边,草色遥看近却无;另一脚蹬进哈萨克斯坦,倒是沙尘漫天。河流本无意,却走成了两段极不一样的命途?世界离奇,伊犁河只是打了个盹儿,怎么两国截然不同的风景便出来了。

伊犁河谷有多特别?中国这边是绿洲,哈萨克斯坦那边是荒漠


新疆人谈起伊犁,总会用一点骄傲夸张:你要说干,咱新疆谁不服?可伊犁偏不惯着你,这里常年绿浪翻腾,夏日薰衣草紫得耀眼,冬雪封顶更像画一般!走在伊犁河谷头顶云低,马蹄泥泞,却没谁觉得沮丧。草原像被刷了一遍绿油漆,大清早露水陷进鞋缝,老乡说凉得不想醒。

伊犁河谷有多特别?中国这边是绿洲,哈萨克斯坦那边是荒漠


三面环着雪山,一个喇叭口朝西张开——地形没什么花样,但北大西洋吹来的湿气,就是冲着伊犁过不去。风翻山下雨,下雨滋润地,仿佛谁往盆里兜了水,盆底老也不干。数据挂出来:年降水量739毫米,中国西北居然能追成都了,连气象台都调侃“伊犁这块地,背着老天单干”。

伊犁河谷有多特别?中国这边是绿洲,哈萨克斯坦那边是荒漠


真正让地绿成诗的,得说那三条雪山河。巩乃斯、特克斯、库尔德宁,条条从高处流下,仿佛冰雪化作了水龙,嚎叫着涌进谷底。河水到了平原,像懒汉一样撒腿就散了开,见沟就钻,遇洼就窝,等到涨水时节,连骑马都会迷路。伊犁的湿地,草丛,竟都是这种东南西北撞出来的结果。

伊犁河谷有多特别?中国这边是绿洲,哈萨克斯坦那边是荒漠


草养牛羊,羊养活了这些人。春天一到,伊宁市郊外传来羊叫。羊不用描述,直接看当地畜牧数据就行——2023年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畜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2.7%,为什么?湿地、草、牛羊,全在一串数字里落地。


草好了,还不是全靠老天爷赏饭。短短几十年,伊犁人修渠筑坝,巩乃斯大型灌区工程,1970年代竣工后每年调蓄河水近17亿立方米。泛滥时期,那些低洼地成了天然蓄水池,旱季的时候再靠人调度,节水、灌溉一条龙。要是没有这些底子,草原早就不是现在这副模样!


“保护”这两个字,大多数地方喊得多,伊犁掌握得还算实在。386万公顷的自然保护区,雪豹野核桃自己待着没人管,不信你查新疆野生动植物红皮书。天山北麓伊犁河谷湿地,成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4年还新增20只天鹅的巢区,鸟儿比前年还多几窝。


再说薰衣草。有人觉得这是浪漫噱头,可其实伊犁薰衣草基地总面积14万亩,全国最大。每年六月中旬,紫色的海洋不输法国普罗旺斯。2023年伊犁薰衣草产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除了观光,薰衣草精油、香囊、食品一应俱全,油厂里炒得热火朝天。外地人来,钱花得一点不手软。


农业之外,交通才是这几年伊犁河谷起飞的关键。霍尔果斯口岸别说货车长龙,2023年货物通关量破2800万吨,铁路线连着中亚,伊宁到阿拉木图只需36小时。天山隧道一通,连带周边农田物流全盘活了。当年没人信边疆能热闹起来,现在倒成了“朋友圈团宠”。谁说远方只是个美丽传说?


可转个身看哈萨克斯坦那头,情况反了。河还是那条河,可天不再下原来的雨。缺的是管理,没钱搞大修,灌溉渠道散乱,一淹就是大灾。一到旱季,农田干裂,人走荒漠,羊瘦成骨。联合国粮农组织2023年报告还说,中亚干旱带持续恶化,伊犁河下游连续三年水量下降40%,别问谁的责任,只能咬牙扛。


理由倒也很直接,石油经济吃得太饱,农业和生态一样拖着腿。绿洲养不大,恢复慢。草原面积被沙化蚕食,哈萨克牧民自己都感慨“这条河变了”。道理很难说得清,到底怪天还是怪地?


一条河能滋养两国,隔着国界全变了样,到底凭什么?


一些专家觉得,天旱不怪农夫,肯定和自然气候有关;也有本地农民不信邪,逮着人就说“要是我们有中国那样的水利工程,早就……”。说不清,终究是历史和现实拉扯出的矛盾。


历史上的伊犁,向来不是安静角落。清乾隆年间,这里是清-准噶尔对峙的要地。伊犁将军府一设,清军驻防,天山以北、以南一手抓。三十年后,沙俄眼红起来,大军东扩,紧接着泛滥的边界纠纷,外有虎视眈眈,内有阿古柏的割据。伊犁成了博弈场,谁也不敢说明天在谁家。


左宗棠、曾纪泽这些被后人歌颂太多的人物,他们策马奔腾带兵出征,把北疆、南疆一步步收回,耗尽心力。1877年清军收复伊犁,可沙俄佯装交还,偷偷捞油水。前头还谈“友好”,背后却签了个丢脸的条约,要不是曾纪泽怒怼俄国使臣,九块地就被写进别人的地图了。外交这种事,门面要紧,底气到底更要紧。


伊犁的守得回来,却留了伤疤。当年清廷风雨飘摇,差一点就更名阿拉伊或者别的什么名字了。不是每条河、每片土地都能死里逃生,更不是每个将军都留名史册,运气和人心掺着一起才有现在的伊犁。


发展就像翻书。今年伊宁城区扩建,光绿化投入增加16.7%,不过头一天刚高兴,第二天城区水资源调度又紧张,新闻刚报道过小区断水,居民抱怨水费上涨,滋养与限制,总是缠在一块。这地方能源丰富、交通便利,另外也烦恼多,政策上哪一头松弛点,草原就会变色,什么都不是一步到位!


想一想伊犁,其实不太需要那些大词。自然赐福、历史搏杀、现代治理,哪个都不算完整地解释了现在的模样。有时因为治理精细化,绿地被救活;也有牛羊挤太多,草场一夜间变秃,一年复一年。制度看是关键,但制度本身得靠人推动,又怕人心不齐。


有时候,经济腾飞让生态喘口气;另一次,却因发展太急,湿地湿得不够透。伊犁到底更像一位走路不带地图的旅人,风吹一天,路线就变一次,埋怨谁都没用。草花看着好,但并不随时都这样。


数据不会骗人,联合国2024年生态系统分析报告发出来:伊犁河谷碳汇能力连续三年维持北疆首位。但游客投诉湿地蚊虫多、配套服务不跟上,网络评论里嘴挑毛病的人也不少。高光和低谷都存在,别太相信绝对。


伊犁河就那么流着,该浑浊时不自清。它没告诉人答案,自己也不打算开口。反正历史自己掺着泥巴血水流过去,两边谁的世界都没抄作业,只是书写成了不一样的篇章。哪一种更值得细品,留给路过的人做决定。


有的人来伊犁寻景拍花,有的人想要畜牧业增收,也有人想来只为体会“世外桃源”。结果可能都让人有点失望,又总归不会彻底失望。大概就是这样,伊犁该怎么样谁都说不准。


看惯了沙漠,伊犁的绿色从没变得理所当然。有人珍惜,有人不在意;有人觉得这是一笔福气,也有人把它变成一场生意。一切都落在这条河里,一点点往前推。


伊犁河,可能从没有决定属于谁,哪怕历史如此波折,如今的边界如此清楚,那片草原、湿地、羊群、山水,都还在自顾自地生长着。


这就是伊犁河谷的故事——说出来没头没尾,别人听着觉得混沌,但走一圈后,大多数人也就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不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