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手机里的那些App可能快要失业了。在今年外滩大会上,蚂蚁集团CEO韩歆毅扔出一个重磅判断:“未来可能没有App了,AI智能体就能把活干完了。”

这话听着玄乎,但看看身边就知道,现在自动生成报表的AI助手、自动回复客户的智能客服,其实已经是“隐形的智能体”在干活了。

这背后藏着一个更重要的变化:AI不再只是帮人敲代码、写报告的工具,正在变成一种新的“组织单元”。

中美AI基建差7倍!中国送12星上天算,抢太空算力赛道

源码资本的张宏江说,现在的AI智能体正经历“摩尔定律3.0”:每隔7个月,能处理的任务复杂度就翻一倍。

这意味着现在一个智能体能顶10个人的活儿,明年可能就顶20个。以后公司可能不再是层层叠叠的部门,而是“一个人带着一群智能体”干活,效率比现在高得多。

投资圈大佬朱啸虎看得更透:“炫技的死得快,干活的活得好。”

去年全球商业化最成功的AI公司,美国的Abridge和中国的Plaud.ai,都不是玩写诗作画的花活,而是踏踏实实接“脏活累活”。

比如Abridge做医疗转录,把医生录音自动转成病历,成本从每小时25美元砍到0.12美元,直接让梅奥诊所裁掉了400个抄写员。

Plaud.ai做语音记录整理,不靠噱头也做到了十几亿美元估值。这些公司证明,AI真正能落地的机会,就在那些重复、低效的流程里。

中美AI基建差7倍!中国送12星上天算,抢太空算力赛道

宇树科技的王兴兴说得实在:“现在几个人的小团队,有顶尖人才就能干过去几十人的活。”

他自己的公司正在用AI智能体调度生产,原来需要多层审批的流程,现在智能体直接对接工人和机器。

这说明AI时代的组织正在变“轻”,中间环节被砍掉,技术人员能直接说了算。

但张宏江提醒,这事儿有两面性,全球40%的岗位会受影响,发达国家甚至超过60%,到2045年可能一半工作要被AI接管。

以后不是比谁体力好、谁流程熟,而是比谁能和智能体协作得更好。

中美AI基建差7倍!中国送12星上天算,抢太空算力赛道

这场变革还在改写国家间的竞争规则。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点出了一个关键变化:今年1月美国把AI模型权重纳入出口管制,相当于给技术交流砌了堵墙。

半个月后OpenAICEO就反思,承认闭源策略“站在了历史错误的一边”。

这背后是算力资源的暗战:美国四大科技巨头今年要砸3250亿美元搞AI基建,而中国四大云厂商加起来才450亿美元,差了近7倍。

但中国在另一个赛道下了重注。今年5月,之江实验室把12颗卫星送上天,组成“三体计算星座”,还带了个80亿参数的大模型在轨运行。

中美AI基建差7倍!中国送12星上天算,抢太空算力赛道

这些卫星能自己处理数据,不用再把原始信息发回地球,相当于在太空建了个“超级计算机”。

对普通人来说,更实在的机会在ToC赛道。朱啸虎说,美国AI公司强项在ToB,中国则可能靠ToC翻盘。

原因很简单:咱们市场大,用户敢尝鲜;工程师能把AI成本压到“白菜价”;而且咱们懂怎么用情绪做产品,就像抖音懂你爱看什么,AI产品也能懂你想要什么。

现在很多人觉得AI创业要靠大厂,其实不然,Plaud.ai这样的公司证明,小团队抓住一个痛点就能跑出来。

但AI真正的考验不在技术,而在规则。韩歆毅在大会上反复说:“AI不会取代医生,它是医生的助手。”

蚂蚁集团在医疗AI上走得很慢,先解决数据安全、模型幻觉这些“硬骨头”,现在已经打通了5000家医院的系统。

这说明AI要融入社会,光有能力不够,还得让人信得过、管得住。

说到底,AI带来的不是技术升级,而是人类协作规则的重写。

过去我们靠流程和制度组织生产,未来可能靠模型和智能体;过去国家拼工厂和资源,现在拼算力和太空布局;过去找工作看技能熟练度,未来看和AI协作的能力。

就像王坚说的,人类探索宇宙不能没有计算陪伴。

同样,我们走进AI时代,不能只盯着技术参数,更要想清楚怎么和这些“智能伙伴”共处。

中美AI基建差7倍!中国送12星上天算,抢太空算力赛道

这场变革里,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你的下一份工作、常用的App、甚至社会运转的规则,都可能被重新定义。这不是科幻,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