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日报报道,中国外长一离开莫迪办公室,专机就压着兴都库什山脉的风口进了阿富汗。行程没有铺垫、没有预热,外交部通报出的信息却很密:会见阿富汗总理阿洪德、内政部长西拉杰丁,与外长穆塔基会谈,并主持中—阿—巴三方外长对话。看似常规的“邻里之行”,细节却透着不寻常。

最扎眼的一处,塔利班方面这回对着中方高层,竟然把他们曾经最爱讲的“瓦罕走廊”闭口不提。要知道,这条狭长地带曾被他们视作“走向中国市场的唯一路上走廊”,一年到头逢会必讲、逢访必推,这回却静悄悄。

中国专机抵达阿富汗,在中方外长面前,塔利班表现一反常态,为何对打通瓦罕走廊一字不提?


时间是在20号,地点在喀布尔。会见对象中带着实权部门的“内政部长”这个点,已经暗示议题的硬度。公开口径强调了四个词,平等、发展、反恐、睦邻;三边对话自2022年重启以来持续推进,这次再度对表“在彼此核心利益上相互理解支持”“通过对话协商妥处分歧”“充分发挥对话机制作用”。中国外长的表述里,有一段常被忽略的“工程语”:中方奉行面向全体阿富汗人民的友好政策,支持阿当局稳健施政、聚焦发展、坚决打恐、睦邻友好,实现长治久安。穆塔基的回应也不绕弯子,对华友好是阿富汗外交政策的基石,不允许任何人或势力利用阿领土危害中国安全。把这些句子放在一起,就能看出这趟访问的“优先级排序”:先安全后发展,先护栏后通道,先机制后项目。

这时候再回忆一下临时政府以往对瓦罕走廊的热度,更显得此番沉默“不寻常”。过去两年,喀布尔官员逢人便算账:瓦罕公路一开,年过境费至少60亿美元,几乎能对冲被美方冻结的70亿美元海外资产;去年参加“一带一路”部长会,代表团把“尽快打通对华陆路”当作发言重点;今年4月,更有人放风说公路已修到中国家门口,“两个月内投入使用”。如果这些话按时间轴往前推,现在早该是“剪彩录像”满屏飞了。结果呢?不但没有剪彩,反倒低调闭麦。这不是忘了台词,这是意识到“徐徐图之”的必要。当安全门槛还没跨过,项目越高调,风险越高;当周边邻国对你的安全承诺缺乏信心,走廊越快,阻力越大。

把这件事掰开看,至少有三层逻辑。

第一层是区域安全的现实。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之间的边境争端不是个别事件,枪声此起彼伏,边贸随之忽冷忽热。巴方这次在三边会上讲了句“话里有话”的实话:政治与经贸在走,安全合作“相对落后”。这可不是埋怨,是对运行风险的指认。你要让货走得快、保险降得下来、车队敢夜里跑,先得把跨境恐怖组织、极端势力、走私集团的“骨架”打断,把口岸管理、边境巡逻、缉毒反恐这些“脏活累活”做实。中国外长单独会见内政部长,就是冲着这条“底板”去的。没有“底板”,再漂亮的走廊都是纸面工程。

第二层是外交节奏的艺术。外界喜欢把“称谓变化”当做承认与否的风向标,这回通稿里确实不再用“临时/代理”的前缀,说明接触层级与功能性认可上了一个台阶,利于推进实操合作。是否等同法律意义的承认,暂无相关信息。但塔利班不再在中方面前猛推“瓦罕”,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校准”:与其被解读为“拿经贸绑安全”,不如先证明你能“不给邻居添麻烦”。这次他们当面给中方的承诺很清楚,不允许任何势力利用阿领土危害中国安全。承诺不是句式,承诺要靠抓人、靠截流、靠通报、靠联巡来验证。先把承诺变成流程,再谈走廊变成通道。

中国专机抵达阿富汗,在中方外长面前,塔利班表现一反常态,为何对打通瓦罕走廊一字不提?


第三层是中国的“工程型外交”。中方这回几乎没有预热,直飞喀布尔、升级到三外长对话,把“平等—发展—反恐—睦邻”的框架翻译成“口岸—通道—清单—值班表”。这套打法在我看来是熟悉的:不上来就谈“巨构梦”,而是从联络点、联查单、联训表这类“小颗粒度”入手,先把护栏加厚,再把车道拉直。你要问中方关心什么,我会说,关心的是联络官有没有到岗、边控有没有常态巡逻、黑名单有没有清单化、跨境预警有没有频次指标、禁毒有没有联合行动的影像纪录。这些看起来“无聊”的东西,才是真正能降险的东西。

讲到这里,不妨把瓦罕走廊这条线的“技术面”也摆出来,帮大家从神话里走回工程。瓦罕是一条海拔高、气候恶、地震多、山体不稳的狭长走廊。修公路不是挖条沟,涉及路基加固、雪崩防护、隧道通风、桥梁耐震、冬季养护、通信覆盖。你要把重车队从这条线上常态跑,至少要同时满足五个条件:边境稳定、道路可靠、救援可达、通信不中断、保险可保。而这五个条件里,前三个本质上都与安全有关。塔利班现在没提“打通”,也许是开始明白了这条“先后逻辑”。安全是门槛,经济是收益;门槛不过,收益是负的。

再谈谈巴基斯坦在这个三角里的“关键变量”。中巴经济走廊在过去几年承受了不小的安全冲击,承包商撤离、项目放缓、保险费率上抬,这些冷指标比口号诚实。要逆转它,就得从跨境反恐链条上用力。可执行的路径其实很清楚:三边联络点常态化,明确值班与联络流程;跨境恐怖组织清单对表,按季度更新;联合缉毒与边境巡逻按表执行,定期发布公开通报;口岸管理联动,不仅查人查车,还要查资金与货物的可疑流;战乱险与货运险的差异化费率,按安保评分下调。当你能让保险公司放心,市场自然会回来。这是工程实践的“铁律”。

中国专机抵达阿富汗,在中方外长面前,塔利班表现一反常态,为何对打通瓦罕走廊一字不提?


阿富汗的安全生态高度脆弱,派别竞争、武装流散、毒品经济盘根错节,任何“走廊化”的工程都会成为“战略目标”。这要求我们的推进方式“多点开花、适度分散”,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要求“安全与发展同步推进”,避免出现“有通道、无护卫”“有项目、无配套”的断档。还需要警惕机制“礼节化”——会开了、照片有了、通稿发了,现场无动作。这类“低质量外交”,在高风险地带就是安全隐患。

塔利班这回在中方高层面前闭口不提瓦罕,不是忘词,是换了剧本。他们开始明白,先把安全账算平,再谈走廊的收益;中方也用“称谓微调+行程升级+三边牵引”给了足够的台阶与抓手。接下来这条线能不能跑出加速度,不看口号,看清单;不听热词,听回铃。谁能把“承诺”做成“流程”,谁就有资格谈“走廊”;谁还想用“项目”去绑“安全”,谁就会在门口被请去补课。这,是这次“反常沉默”的全部含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