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和中国通话刚结束不久,便对阿富汗发出警告,声称如果巴格拉姆空军基地不交还给美国,就会发生“坏事”,并且暗示美军已做好动武准备。这个动作,让这个历经二十年战争洗礼的国家,再次被推到国际地缘政治的风口浪尖。特朗普口中的基地,位于阿富汗国土,却被他当成“美国财产”,言辞霸道得几乎无需掩饰。阿富汗外交部迅速回应,强调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不可侵犯,并敦促美国切实履行2020年多哈协议中“不干涉阿富汗内政”的承诺。
特朗普这一系列言论看似针对阿富汗,实则背后目标更为明显——中国。特朗普公开提到巴格拉姆基地靠近中国关键核设施,这一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暴露出美国将中美战略竞争具体化的意图。特朗普这种将地缘政治工具化的手法,既是为了转移国内对内政策困境的注意力,也是在对外展示“强硬姿态”。他的威胁虽然声势浩大,但从可操作性来看,却显得力不从心。美国当前在中东、乌克兰等多个战线牵制下,想重新部署大量兵力到阿富汗,几乎是不现实的。
巴格拉姆空军基地曾是美国在阿富汗的核心军事设施之一,能够起降大型战略轰炸机,对美国三位一体核战略具有潜在支撑价值。但历史上,这座基地同样留下了人权争议的阴影,虐囚、非法拘留和系统性侵犯的记录不容忽视。如果美军试图以武力重新占领,所需兵力、后勤保障以及防空系统规模之大,将比过去任何一次行动都更复杂。阿富汗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经验也证明,这个国家长期以来对外来侵略有着坚韧抵抗力,有“帝国坟场”之称并非浪得虚名。
塔利班防长在多哈谈判期间就明确表示,如果美国试图保留基地,阿富汗准备再战二十年。这句话今天依旧有效,也充分体现了阿富汗政权的政治底线和历史记忆。二十年来,无数阿富汗人为了抵抗外来侵略付出生命代价,如果交出基地,不仅会让历史的伤痛白费,也会严重动摇塔利班政权的内部合法性。可以说,美军如果试图以武力夺回基地,不只是军事行动,更是一场高风险的政治冒险。
中国对此高度关注,外交部明确指出尊重阿富汗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强调阿富汗事务应由阿富汗人民自主决定,不容外力干涉。这一立场不仅是对阿富汗的支持,也表明中国对周边安全环境的重视。巴格拉姆基地一旦成为新的军事争夺点,不仅会影响阿富汗安全,也可能对中国边境稳定形成压力。中方警惕的不只是言辞,而是潜在的地缘安全威胁。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口中“靠近中国核设施”的说法存在夸大成分。专业分析认为,巴格拉姆基地与中国战略目标并非直线威胁,其实际战术价值有限,但对美国政治宣传和战略布局而言,却被赋予了不成比例的象征意义。特朗普借基地问题炒作“中国威胁论”,意在巩固自身“强硬外交”的形象,同时为国内舆论和政治筹码增加砝码。
从美军历史经验看,阿富汗早已不是当年任意进出的战场。撤军本身是特朗普时期启动的政策,而现在又批评拜登撤军“耻辱”,自相矛盾。国内外都清楚,二十年战争耗费超过两万亿美元、牺牲2300多名士兵,却无法改变塔利班的最终胜局。如今再度扬言使用武力,更多显露出政治情绪而非战略可行性。路透社曾指出,重新占领巴格拉姆将极难守卫,需要大量兵力支撑,而周边潜在威胁仍然存在,例如伊朗的导弹威胁并未消退。
阿富汗目前的态度十分明确: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归阿富汗国防部管辖,任何外来军事介入都不可接受。塔利班拥有历史经验和民意基础,即便美军尝试进入,也将面临全面抵抗和高昂代价。这不仅是一场军事对抗,更是对美国在中亚战略野心的现实考验。美国试图以威胁或利诱手段获取基地,无论从军事、政治还是外交层面来看,都面临巨大障碍。
特朗普此举无疑再次揭示美国在地缘战略上的逻辑:以阿富汗为跳板,将中美战略竞争具体化,但实际操作性低下。阿富汗不可能牺牲自身利益去配合美国的战略算计,中方也不会在周边安全上作出妥协。这场博弈的核心,不在阿富汗,也不在特朗普的口舌,而在于国际秩序下,域外强权与主权国家的博弈如何平衡。
总结来看,特朗普针对巴格拉姆基地的威胁,更像是政治姿态而非可行的军事计划。阿富汗有底线、历史和地理优势支持其抵抗,美军重新介入成本高、风险大。中国需保持警惕,但无需过度恐慌,关注的重点是地区稳定和周边国家自主权的保障。巴格拉姆事件再次提醒世界,军事威慑固然可视,但主权国家的历史经验、民意与地缘条件,才是国际博弈中最可靠的防线。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