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处冰冷的北极群岛上,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
这并非夸张的比喻,而是一个被历史遗忘许久的事实。
7300公里之外,远离繁华都市,远离热闹人群,却偏偏与中国存在着一条独特的契约联系。
持有中国国籍的人,可以在这片极寒之地,永久居住,甚至自由开展科学、矿业与捕捞活动。
这片岛屿并不在东南亚,不在非洲,也不是传闻中的南太平洋,而是在极夜与极昼轮替的世界尽头。它的名字,叫作斯瓦尔巴群岛。
斯瓦尔巴,来源于古语,意思是“寒冷的海岸”。
光是名字就让人心里打个冷颤。
这个群岛由西斯匹次卑尔根岛、东北地岛、埃季岛、巴伦支岛等多个岛屿组成。
总面积达到了6.2万平方公里,但其中六成被冰川覆盖,三成是荒芜冻土,能长出植物的土地不足一成。
整个群岛常年凛冽,冬季会经历长达128天的极夜,夏季却能有141天的极昼。
而真正生活在这里的人,加起来只有三千余名。
问题来了:这片孤悬北极、鲜有人知的群岛,为何会和中国产生不可思议的联系呢?
往回追溯,这要从一场几百年的权力与利益争夺战说起。
最早的记载来自12世纪的挪威,他们最先发现了这片岛屿,但既无定居,也未命名。
直到1596年,荷兰探险家巴伦支与海姆·斯凯尔克在北方航行时,撞见了冰雪缠绕的海岸线。
他们为它取了一个名,斯瓦尔巴,于是这处在世界地图上空白的地方从此亮了起来。
名字一定得有人喊,财富一定会有人抢。
从那之后,英国人、法国人、丹麦人、挪威人,以及荷兰人自己,一一赶来。
当时最抢手的,并不是石油,而是鲸。鲸油是点灯的大宗燃料,鲸骨是珍贵材料。无数捕鲸船聚集于此。
冲突自然不可避免。谁都想独揽,结果群岛上的鲸血染红了寒海。
随着捕鲸时代衰落,人们又盯上了煤炭与磷灰石,还有石棉。
他们像赌徒一样在岛上拼命开采,却又始终达不成一致。
于是,巨大的悬而未决,盘旋三百多年之久。
直到1920年,一个决定性的条约出现了。
《斯瓦尔巴德条约》在巴黎签署,这份条约由包括英国、美国、丹麦、法国、日本等十八个国家共同签署。
条约内容很特殊:群岛主权归挪威,但挪威不能军事化,也不能把这里作为战争基地。
更关键的是,签署国的公民都享有自由进入与生产活动的权利。
一旦加入,自动获得这片冰封群岛上的永久利益与使用权。
那时和中国还没有什么关系。我们的国力羸弱,正值北洋政府时期,列强环伺。
然而意外出现了。
1925年,法国邀请中国加入《斯瓦尔巴德条约》。
在那个诸事不顺的年代,难得有人抛来“合作的橄榄枝”。
可“馅饼”从天而降,也不免让人担心暗藏陷阱。
北洋政府如临大敌,立刻让人翻译条约,还送进国会反复讨论,生怕被坑一次不得了。
直到确认安全,才谨慎地点头。 于是,中国成为协约国之一,拿到了这片寒冷土地“合法使用权”。
然而,巨大的时代动荡与政权更替,让这份权利渐渐埋尘封,几乎被全体国人遗忘。
时间一下跳到1991年。
在一次北极学术考察中,中国科学家高登义受挪威卑尔根大学教授叶新邀请前往参加。
漫步在朗伊尔宾的博物馆里,他偶然看了一段关于《斯瓦尔巴德条约》的介绍视频。
那一刻,他愣住了。
视频明明白白写着:中国,是条约国。
遥远的北极岛屿,原来与祖国有字据在手!
高登义带着这个消息回国,很快引发了科学界的高度重视。
尘封已久的历史像被敲开的一只旧锁,从此再无人忽视。
2004年,中国正式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北极科考黄河站。
从此,五星红旗在这里常年高高飘扬。
这不仅是地理学上的一小步,更是国家科学事业、北极研究的重要跨越。
在各国角逐资源、探寻北极未来的格局中,中国的身影变得稳健而可靠。
那些曾经因遥远与动荡而被遗忘的契约,终在一代人的努力之下重焕光彩。
历史,并没有抛弃名字刻在条约上的那一刻。
如今,持中国国籍的人,理论上依旧能像其他条约国公民那样,在斯瓦尔巴自由居住和生活。
虽然现实中,生活条件极端艰难,气候恶劣,居住人口极其有限。
但意义远不止如此。
这是中国人在世界版图上的一种坚定存在。
一片冰封的北境,被遗忘过,被忽视过,却在冷风深夜里,依旧默默存放着一份属于中国的权利与荣光。
它提醒着外界,也提醒着我们自己:
即使在世界尽头,祖国依旧留有一席之地。
这是一份来自历史的馈赠,也是一种属于未来的信念。
人可以被寒冷困住,但热血不会被冰川掩埋。
斯瓦尔巴群岛,证明了哪怕远隔7300公里,祖国的名字,依旧能跨越极昼极夜,长久而坚定地存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