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他也是少数几个有资格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皇帝之一,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康熙漫长的皇帝生涯中,曾经遭遇过很多危机,其中最危险的还是当属与权臣鳌拜之间的较量。
鳌拜是三朝元勋,是皇太极最信任的武将,号称“满洲第一勇士”。皇太极病逝后,年幼的顺治皇帝继承皇位,而鳌拜也因为拥立之功位极人臣,成为位高权重的议政大臣。顺治驾崩后,鳌拜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成为四位顾命大臣之一。
顺治帝在遗诏中托孤鳌拜,可以说是对鳌拜非常信任,不然也不会把年幼的康熙托付给鳌拜。顺治帝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主要也是因为鳌拜家族的缘故。鳌拜的父亲是八门提督卫齐,叔叔是后金元勋费英东,他们这个家族可以说是世世代代忠于大清。正是基于这个原因,顺治帝临终前才放心将康熙托付给鳌拜等人。
只不过,顺治帝终究是太年轻了,他还是没能看透鳌拜的野心。当顺治帝驾崩后,继位的康熙帝年幼,清朝陷入了主弱仆强的尴尬局面,历史上幼主被大臣欺凌的场景再一次重现。若不是孝庄太后具有超高的政治智慧,在其中努力斡旋,可能局面还将进一步恶化。即便如此,四位顾命大臣还是互相争斗,逐步影响了朝局稳定。
在康熙14岁那年,形势直转极下。这一年,康熙在索尼的请求下亲政,可大权仍然牢牢掌握在鳌拜手中。索尼去世后,忠心的苏克萨哈想了一个办法,他以皇帝已经亲政为由,主动请求辞去顾命大臣,前去给顺治皇帝守陵。按照苏克萨哈的设想,索尼去世后,他就排在了顾命大臣的第一位,如果他辞去顾命大臣之职,后面的鳌拜和遏必隆肯定也要请辞。
可是苏克萨哈还是低估了鳌拜的野心,鳌拜为了继续把持朝政,怎么能轻易容忍苏克萨哈请辞?他反而给苏克萨哈网罗了“欺藐幼主、不愿归政”等24条大罪。彼时康熙虽然亲政,可实际并未掌握大权,朝中一应事务仍有鳌拜一人定夺。所以,虽然康熙有心保全苏克萨哈,可苏克萨哈最后还是被鳌拜所杀。
顺治帝留下的四位顾命大臣,索尼病逝,苏克萨哈被杀,遏必隆胆小怕事,只剩下鳌拜一家独大。康熙虽然亲政,可朝中遍布鳌拜党羽,而且因为苏克萨哈被杀一事,他与鳌拜之间的关系也无缓和余地。在这种情况下,康熙想要拿回属于自己的权力,几乎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
不过,康熙确实厉害,只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计谋,就成功除掉了鳌拜。如今很多影视剧中,将“少年康熙智擒鳌拜”这一历史事件描述得太过戏剧化,实际上这是一件十分凶险的政治斗争,其危险程度丝毫不亚于“玄武门之变”等历史事件。历史上行“伊霍之事”的权臣实在太多了,稍有疏忽,康熙恐怕免不了就是被废的下场,
鳌拜被擒后,康熙原本想将他立刻处斩,可很快康熙又改变了主意,这是将其圈禁,反而将他的大多数党羽处死。后来康熙到了晚年时,还对擒拿鳌拜一事后悔不已,不仅亲自为他平反,还说鳌拜是忠臣。这又是何故呢?其实,这与鳌拜的形象有着很深关系。
确切地说,鳌拜一直以来的形象都是权臣而非奸臣,而且他还是一位对大清朝忠心耿耿的权臣。只不过,在康熙亲政的路上,鳌拜难以避免地成为了绊脚石,最后的结局只能是被康熙除掉。更重要的一点是,鳌拜自身恐怕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一介武夫恐怕也不明白这其中的弯弯绕绕,反而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小皇帝好,完全没有考虑小皇帝愿不愿意他这样做。
康熙晚年时,可能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认为自己可能是误会了鳌拜。倘若鳌拜要谋反,凭他“满洲第一勇士”的名号,又常年执掌清朝的军政大权,想要废掉他一个小皇帝岂不是轻而易举?但是鳌拜并没有这样做,甚至在被抓之后还表露忠心,他把自己身上那些为了救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和征战多年来受到的累累伤痕给康熙看。即便是年幼的康熙也为之动容,所以最后才留了鳌拜一命,没有将其处死,而是将其圈禁起来。
康熙晚年时特别念旧,而且特别心软,几乎不忍心处罚任何大臣,倡导推行仁政,对官吏尽量以宽容待之。例如康熙四十九年,户部堂官希福纳侵占户部银两64万余两,康熙得知后反而说:“朕反复思之,终夜不寐,若将伊等审问,获罪之人甚多矣”。最后也只是将希福纳革职,其余官员退回款项即可,并没有追究他们的任何责任。
所以,鳌拜虽然是康熙一生最大的敌人,可康熙到晚年时仍忍不住怀念鳌拜对大清的忠心。所以在康熙五十二年,康熙下诏书追赐鳌拜“一等阿思哈尼哈番”,算是给鳌拜平了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