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办得格外红火,人们在现场最直观感受到的,就是来自全球各地企业对中国经济的热情和信心。然而好像偏要拿冷眼跟这股热潮相对一样,一些外媒这两天突然集中唱衰起中国吸引外资的前景,甚至有离奇的观点说,外资25年来从未像今天这样“害怕”中国。对参加进博会的超过3400家参展商来说,可以肯定这是它们最近听过的最大笑话。

第六届进博会场馆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外景 新华社发

类似对中国经济的唱衰总体并不算新鲜,这次外媒摆出了两个新细节:一是中国的直接投资负债在今年7月至9月出现了净流出,二是根据他们自己的研究,外企连续6个季度从中国撤走利润。经济专业人士认为,如果上述现象属实,主要是因为中国与欧美市场目前存在的利率差,导致一些资本回流“套利”。这只是一个短期现象,支撑不起外媒所谓的中国对外资吸引力下降的结论。

其实,完全没必要对各种反映中国经济情况的蛛丝马迹做翻箱倒柜式的寻找,到进博会的现场去走一走、看一看,那里的场景不能造假、不会骗人,是外资对中国经济态度最生动最直观的反映。

如果一定要寻找数据支撑,也有许多比那两个数据权威、全面也客观得多的数据足以得出与“外资撤出中国”完全相反的结论。比如,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外国投资者在华投资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2.4%,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2.4%,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2.8%。这些增长是在全球投资和贸易实际萎缩的大背景下取得的,跟进博会的火热也形成了相互印证:正是因为大环境不景气,全球企业才更有需求到中国来寻找和扩大机会。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的投资环境已经完美无缺,事实上,中国优化投资环境的努力从未停下过脚步,而且近年来力度越来越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举措也都是实实在在的。自2013年至今,中国已7次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并进一步扩大了现代服务业的开放,还设立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的22个自贸试验区,尽最大可能为各类企业在华健康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进博会场馆内的展台 图源:红星新闻

正是这种鲜明态度和务实举措,让中国始终是世界上最具有吸引力的市场之一。今年7月份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23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受乌克兰危机、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202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下降了12%,流入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下降了37%,但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额增加了5%,总量居于亚洲地区首位,而且投资大多来自欧洲的跨国企业,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高科技行业。这充分说明,只要中国集中精力抓发展,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这片土地的吸引力都只增不减。

客观说,在合作浪潮之外,的确有一些企业对在华投资心存犹疑,但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对华政治氛围的极速恶化,以及它在世界上大搞“脱钩断链”,让这些跨国企业担心受到波及。在这种情况下,安全而非正常的投资逻辑成为它们的首要考虑,但违背经济规律的事情终归不会长久,也不可能成为主流。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中美关系出现了回温的迹象,在这个时间点上突然出现一波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难免令人怀疑这背后是否存在某种政治目的。

几十年来,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从未停歇过,但事实证明,它们影响不了中国向前发展的坚定步伐,如果说那些声音起到过什么作用的话,大概就是“坑”了自己国家的一些投资者,误导它们与21世纪的新机遇擦肩而过。未来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与全球的合作浪潮融为一体,这样的合奏才是时代的主题曲。而那些唱衰中国的杂音,听起来就像蚊子一样嗡嗡叫,只会令人生厌,根本无足轻重。

延伸阅读

据美国“政治新闻网”欧洲版6日报道,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当天表示,她和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将于12月来华参加中欧领导人会晤。这也有望成为4年来首次举行的线下中欧领导人会晤。有中欧关系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欧领导人年内会晤是既定议程,但短期对话和互动难以解决双方之间的所有问题。“对于中欧关系,我们要给予更多的耐心。”

冯德莱恩将于近期访华

据法国媒体报道,冯德莱恩是在6日举行的欧盟驻外使节年会上透露上述信息的。而欧盟委员会网站显示的消息是,她在讲话中称,中欧领导人会晤将在“几周内举行”。“政治新闻网”和法国媒体都表示,中方尚未宣布会谈的日期或地点。冯德莱恩还表示,欧盟与中国的关系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我们必须正确看待中国。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的关系中存在明显的竞争因素”。冯德莱恩称,但这种竞争可以是建设性,而非对立的。值得注意的是,冯德莱恩再次强调了“去风险”的概念。据“政治新闻网”欧洲版报道,冯德莱恩在讲话中称赞了欧盟近期对中国产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等举措,并强调了对中国“去风险”的必要性。

中欧领导人会晤是中欧双方最高级别的政治对话机制和定期会晤机制,始于1998年,历次会晤涉及的议题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一般来说,中国国务院总理代表中方与会,欧盟方面则由欧洲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负责人作为代表与会。

对于冯德莱恩说欧中将于12月举行峰会,德国《商报》7日认为,届时双方可能会讨论日益加剧的外交和经济紧张局势。冯德莱恩早前宣布将审查对中国电动汽车的补贴,并在必要时征收关税以保护欧洲生产商,这引起中国的强烈不满。在德国总理府,欧盟的对华政策受到越来越多的怀疑。朔尔茨内阁担忧,布鲁塞尔没有对德国企业的利益给予足够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欧关系的“水温”似乎与冯德莱恩释放的对华态度并不完全一致。《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近期,中欧高层互动颇为频繁,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爱尔兰副总理兼外交与国防部长马丁先后访华。就在11月3日下午,中国领导人还同德国总理朔尔茨举行视频会晤。英国《金融时报》此前评论称,从今年10月举行的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内容来看,欧洲与中国互相表达了善意,但双方也坚持了各自的原则,“总的来说,中欧双边关系目前仍然是可控的。”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年内举行中欧领导人会晤是中欧全面重启双边交流机制、修复政治互信的又一重要步伐。他认为,总的来看,中国和欧盟都有稳定彼此关系、避免中欧关系出现中美关系那样“大滑坡”的意愿,预计中欧关系将经历“稳定—修复—前进”这样一个过程,但考虑到地缘政治等很多因素,在短期内中欧关系很难回到早年间稳步提升的状态。

对于冯德莱恩的强硬表态,崔洪建则认为,冯德莱恩此次讲话内容延续了她此前的一贯表态。不过,现在无论是欧洲内部,还是欧盟各个机构之间,在对华政策上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清晰立场,而是各有侧重,且存在“温差”。冯德莱恩更多代表着欧盟内部对华较为强硬的力量,“如果欧盟内部有所谓的分工,那她或许是‘唱白脸’的那一个”。

崔洪建表示,中方一直希望欧盟形成一个相对一致的、健康积极的对华立场,但从目前情况看,欧盟似乎很难做到这一点。“不过,这也恰恰说明了中欧关系的复杂性。我们不能指望通过短期的对话或互动就能解决双方间所有的问题。对于中欧关系,我们要给予更多的耐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