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天价彩礼、离婚率高企、生育率下降,问题到底出在哪?

先说彩礼这事儿。在农村,好些地方结婚的直接开销已经顶得上当地人均GDP的40到50倍了。这啥概念?就是说一个普通人得干一辈子活儿,才勉强凑够这笔钱。不是开玩笑,有报道显示,一些中西部农村,一婚彩礼起步15万到20万,高端点儿的得30万以上。还分市场了,一婚市场贵,二婚市场便宜点,大概10万左右。这听着像买卖东西似的,人咋就成了商品?

年轻人结婚不是因为感情深,而是社会压力大,得凑一大笔钱才行。结果呢,婚后为了还债,家里天天吵架,感情裂痕越来越大。离婚率高得离谱,有的地方春节前后民政局门口排长队办理离婚手续。生育率也跟着遭殃,好多家庭成了丁克,或者就生一个,不敢多要。尤其是生男孩的家庭,父母一想将来儿子结婚还得再掏一笔巨款,就更不愿意添丁了。这不是孤立的家庭事儿,而是整个社会关系被钱绑架了,跟咱们追求的物质和精神平衡完全背道而驰。

为啥会这样?得从婚姻的市场化说起。这些年,经济发展快,市场逻辑渗透到各个角落,婚姻也没逃掉。本来婚姻是感情基础,现在变成了经济交易。农村年轻人出去打工,挣钱不容易,回来结婚还得面对天价要求。数据上看,全国离婚率从2010年的2‰左右,涨到2020年的3.4‰,2022年更逼近4‰。生育率呢,总和生育率从1.8掉到1.09,2023年数据还在下滑。专家分析,这跟经济压力直接挂钩。农村家庭平均收入不高,人均可支配收入2023年才2万出头,但彩礼就能吃掉好几年积蓄。加上房子车子,年轻人得贷款借钱,婚后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家庭不稳,生孩子就成了负担。以前农村重男轻女,现在生男孩反而是包袱,因为将来结婚成本转嫁到父母头上。这套逻辑链条,表面看是风俗问题,实际是经济结构在作祟。

温铁军:天价彩礼、离婚率高企、生育率下降,问题到底出在哪?

根子在城市化进程上。这些年,房地产热火朝天,地方债堆积如山。为了消化库存,好些地方政府把公共资源往县城集中。教育资源首当其冲,乡村学校撤并,孩子上学得进城买房。医疗也一样,村卫生室稀缺,疫情那会儿暴露得淋漓尽致,好多村庄没医生没设备,看病得跑几十里地。2020年新冠爆发时,农村医疗短板显露无遗,基层防疫几乎空白。结果呢?乡村人口加速流出,年轻人被沿海工厂吸走,17到25岁这个黄金劳动力年龄段,全都外出务工。村庄空心化严重,留守老人和小孩,社会活力没了。房地产金融化加剧了债务泡沫,地方为了还债,强推城镇化,乡村社会就这么被掏空了。人际关系从稳定转向商品化,婚姻家庭首当其冲。

数据支持这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农村常住人口4.9亿,比2010年少1.8亿。城镇化率升到65%,但乡村衰败代价大。房地产过剩,2023年全国空置房面积达7亿平方米,地方债超60万亿。为了卖房,政策倾斜城市,乡村公共服务跟不上。年轻人进城买房上学看病,结婚成本水涨船高。彩礼上涨跟这个有关,因为农村女孩少,男孩多,供需失衡推高价格。加上消费主义影响,大家攀比风气盛,结婚不讲究排场就觉得丢人。这不是自然演变,是政策和市场合力结果。

温铁军:天价彩礼、离婚率高企、生育率下降,问题到底出在哪?

不过,也不是没出路。咱们看看乡村建设这块儿。这些年,有些青年投身乡村实践,情况就大不一样。从2003年起,在河北等地办乡村学院,第一批学员多是男生,当时还担心他们找不着对象,生不了娃。结果呢?他们通过共同工作,自由恋爱,结婚零彩礼,没要房子车子。集体婚礼办了好几场,年轻人住出租房,骑自行车上班,家庭稳稳的。离婚率零,生育率高,好多家庭两个甚至四个孩子。他们没被城市大潮卷走,坚持乡村岗位。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乡村精神文明,这跟他们的做法对得上。文件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移风易俗,抵制高价彩礼等陋习。相比社会平均水平,这些青年的家庭更可持续,因为他们注重共同理想,不是金钱交易。

为什么他们能行?因为乡村建设体系强调稳定关系。本来农村社会靠家族和社区维系,现在市场化破坏了这个基础。但在实践团队里,年轻人互相支持,避开消费主义陷阱。调研显示,这样的群体生育率是全国平均的2倍以上。2022年全国总和生育率1.09,他们能到2.5左右。家庭稳定率100%,没离婚案例。这不是巧合,是精神层面的对比。中央二十大报告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这正好是体现。乡村青年没把人当商品卖,而是基于感情和事业组建家庭。他们的故事值得推广,不是空谈,是实打实的例子。

当然,问题复杂,不能一刀切。学术界有各种解释,有的说人口结构变化,有的说女性地位提升。但我认为,得从制度成本看。城市化基金化推高了生活成本,教育医疗市场化,让家庭负担加重。房地产金融化是元凶,四线以下城市扩张过剩,地方债爆棚,逼着乡村资源集中。结果,乡村社会裂变,农民生活方式被毁。人类延续的成本飙升,彩礼只是表象。连锁反应:公共服务城市化→人口流出→乡村空心化→婚姻商品化→离婚多、生育少。如果不反思这个,就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学术研究可以多做回归分析,看多因素影响。把视角放乡村实践,对比主流社会,就能看出差距。乡村青年在劳动中锻炼自己,严格要求,形成积极风气。这跟早期革命者精神有点像,但现在是适应新时代。他们的做法维护了风俗良序,是创新样本。2023年一号文件要求乡村振兴中加强精神文明,正好针对金钱渗透破坏社会风气的问题。

话说回来,这些现象不是孤立的,跟全球趋势也有关。但在中国,得结合国情。西方现代化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大规模推进,咱们如果照搬,就毁了乡村。反思制度成本,才能真正推进物质和精神平衡。加强乡村精神建设,不能只看表面,得深刻分析根源。房地产金融化是内因,阻碍了文明建设。

温铁军:天价彩礼、离婚率高企、生育率下降,问题到底出在哪?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