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吃完饭在小区里散步,看见一个小女孩和她爸爸一起在散步,对面有一只小狗跑了过来,在小女孩的脚边跑。小女孩当时就吓得哭了起来,孩子的爸爸说:“不就是一只小狗嘛,你看多可爱,不用害怕。”小女孩就是一直哭得停不下来,紧紧地抱着爸爸的胳膊。

都说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但是有些孩子对于动物却好像有着天生的恐惧感,害怕动物离自己太近,害怕动物碰到自己。有些孩子平时胆子倒是不小,但是对于小小的虫子,却十分恐惧。邻居家的孩子林林就是这样一个人,虽然大家都夸孩子勇敢,但是却很害怕虫子。有一次,我在楼下,碰见他和他妈妈,他一直在抽泣。我后来就问他妈妈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妈妈说:“林林去公园玩的时候,在草地上看见了一只小蚂蚱,然后就哭着要拉我回家,我告诉他不会咬人,只是一只小昆虫,让他再玩一会儿。他死活都不答应,一定要回家,然后拗不过孩子就回去了,在楼下就碰见你了。”

孩子平时这么勇敢为什么会害怕小小的昆虫?对于可爱的狗狗也避而远之?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就算再胆大,也会有害怕的东西,是孩子对不熟悉的事物产生的一种正常的反应,也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那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这种对于动物的恐惧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孩子恐惧的原因,然后再针对性进行解决。

孩子为何对动物有恐惧感?

弗洛伊德认为,恐惧作为一种焦虑来自自我对危险的反应。

在孩子没有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对于动物其实本来并没有什么恐惧感,只是受认知以及经历的影响,逐渐累积起的恐惧,致使孩子害怕动物。有过被动物伤害的经历或者被大人恐吓等等都会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产生对动物的恐惧感,下面具体来看一下其中的原因。

1、有过被动物伤害的经历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受过伤害,很容易产生心理阴影,当面对比自己高或者凶的动物,孩子便会产生恐惧的心理。本来有些孩子对于动物就有些害怕,当受过伤害之后,这种心理恐惧会加深。

有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孩子在被动物伤害过之后,很容易会成为“惊弓之鸟”,看见这种动物就不自觉地产生恐惧。之前有家长说,自己的家孩子有一次看见小狗特别可爱,想要去摸一摸,结果就被小狗抓到了手。之后孩子就很害怕猫狗或者有爪子的动物,不论是在路上还是在亲戚家中,都离这种动物远远的,生怕再受到伤害。

2、家长在生活中有过恐吓

苏联心理学家皮得洛夫斯基在《心理学释典》中指出,恐惧是在个体的生物生存或社会生活受到威胁的情境中产生的情绪,这种情绪是以实际的或想象的危险源泉为目标。

事实上,有时候孩子对于动物本来并没有那么害怕,但是家长总是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吓唬孩子,把一些潜在的危险夸张进行描述,导致孩子心里更加胆怯,更加害怕动物。

有时候孩子想要去摸一摸小动物,比如小狗或者小猫,家长担心会不卫生,小动物会不会伤害到孩子,就对孩子说:“别摸,小心咬你!”、“别摸,小心抓你的手!”……然后孩子听的多了,逐渐对动物产生恐惧,在孩子的心中小猫和小狗都是凶恶的动物,不仅爱咬人,还爱抓人。

3、孩子接触到的影视作品的影响

孩子对于世界的认识是较为局限的,可以通过读物以及一些影视作品来间接了解这个世界。并且随着现在电子产品的飞速发展,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接触手机、电视等等。平时便会看一些影视作品或者读物,这些里面会有一些较为恐怖的动物形象,孩子会十分敏感,对这些动物产生不好的初印象。

有时候家长看的较为玄幻的影视作品中,吸血鬼或者动物厮杀等等,对孩子的心理都会造成影响,让孩子担心自己会不会受到伤害,在看到动物的时候,也会产生恐惧的心理。

小时候,我就特别喜欢看电视剧,但是有时候并不清楚会发生怎样的剧情。记得有一次看一个较为有神话色彩的电视剧,里面有一只会吸血的蝙蝠,还会变成人,在晚上的时候会吸血。然后我在做梦的时候总会梦见被吸血蝙蝠追杀,我拼命逃跑最后被吓醒了。从此我就对吸血鬼那样的尖牙有了恐惧感,就算是看到小动物,一张开嘴巴,我就害怕。

4、身边人害怕动物的影响

有时候这也和孩子身边的人有关,有些孩子的父母比较害怕小动物,当看到小动物的时候,便会出现惊恐或者恐惧的表情。孩子在看到父母的这种表情或者反应的时候,便会也觉得这种动物很吓人,给自己这样的心理暗示,躲得远远的,以保护自己。

和我一起长大的慧慧本来比我胆大,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很勇敢,但是当下雨天到了,就有点害怕出门。有一次,慧慧的妈妈刚出门,就看见了一直蚯蚓,当时不禁惊叫了一声,慧慧在门前看到了地上的蚯蚓。当下雨的时候,慧慧就总是不出门,也不想去上学。原来是害怕蚯蚓,后来我就在她前面走帮她探路,我们才能一起在下雨天的时候也一起去上学。

如何帮助孩子消除对动物的恐惧?

孩子在6岁之前,智力在飞速发育之中,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好奇心十足,受到身边人的影响以及接触的事物的影响便会逐渐开始对动物产生恐惧。那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消除内心对动物的恐惧感呢?

1、谨慎选择读物和影视作品

孩子很小就开始接触很多的读物以及影视作品,从这些东西上,孩子能够学到很多东西,但是同时也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有一些较为恐惧或者血腥的东西可能掺杂其中,让孩子产生恐惧感。因此家长在给孩子选择读物的时候,一定要谨慎筛选,减少这种较为恐怖的读物的出现。

在平时看电视或者电影的时候,家长不要让孩子看自己平时看的东西,一些较为凶恶的动物的形象可能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可以给孩子选择较为有教育意义或者较为温暖有爱的影片来看,让孩子知道动物并不可怕。

2、用较为美好的词汇来形容动物

家长在平时应该少用恐吓的语言来吓唬孩子,而是运用较为正面的美好的词汇来形容动物,比如在散步的时候,碰见了一只小狗,家长可以说:“好可爱的狗狗呀,狗狗特别聪明,还能够听懂人们讲话。宝宝,想不想要养一只呀。”家长不经意的引导,就有可能让孩子对动物产生好感,积极的语言能够让孩子克服恐惧,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哥哥家的孩子,之前的时候就是特别害怕狗,一见到狗就特别害怕,但是狗好像很喜欢他。有一次,孩子来我家的时候,看见我家的狗石榴,就一直盯着石榴,生怕受到伤害。我说:“这只狗狗很聪明哦,还能够听懂我说话。”然后我就和石榴玩起来了,握手,蹲下,然后孩子还笑了起来,想要摸一摸,我就拿着他的手一起摸了摸石榴。我说:“没有那么可怕吧!”之后孩子虽然也躲得远,但是没有了之前的紧张。

3、使用“淡化法”

有时候家长和孩子在外面散步的时候,可能会有小虫子爬到了衣服上,父母看到孩子身上有虫子,就大声尖叫,觉得这些虫子要把孩子给怎么样了,然后弄掉这些虫子,狠狠地踩死。当然,家长紧张孩子是理所当然,但是这无疑会让孩子对虫子更多的恐惧感。同样,遇到家长觉得有威胁的动物时,过激的反应,可能会使孩子产生恐惧的情绪。

家长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要过于在意,而是悄悄拿下来,或者当看到有威胁的动物时,保护好孩子,这样不夸张处理的做法,在心理学上叫做“淡化法”。比起家长过分的反应,这种方法才能够让孩子减少恐惧感,觉得虫子或者这些动物并没有什么。

4、让孩子接触较为温顺的动物

家长可以让孩子接触一些较为温顺的动物,放在距离孩子比较近的地方,然后让孩子逐渐释然,慢慢放下恐惧感。家长可以试图去接触这些动物,给孩子做一个示范,孩子可能会在此过程中,也想要进行接触。在平时可以养小白兔,在喂养的时候让孩子来喂,逐渐培养孩子对于动物的感情以及孩子的爱心。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孩子对于生命的责任感,还能够消除孩子对于动物的恐惧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