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农村未成年人为什么手机成瘾
很多家长自己都控制不住玩手机[][2076人支持]
手机是最廉价的娱乐方式[][2330人支持]
农村家庭没钱旅游游学兴趣班等高成本育儿[][1164人支持]
农村家长忙挣钱没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845人支持]
农村空巢老人管不住孩子[][608人支持]
没有手机前,看电视斗蛐蛐玩游戏机[][226人支持]
春节返乡过年,在与亲戚朋友的交流中,发现未成年人“玩手机”问题是大家交谈的热点话题。而在农村未成年人手机成瘾似乎格外严重,为什么农村孩子这么爱玩手机呢?
对于这个问题,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赵颖倩写了一篇《“不玩手机,那我还能干什么”:农村未成年人的手机之困》文中提及到,“不玩手机,那我还能干什么?”
小Z同学,今年15岁,爸爸妈妈均在外省打工,目前在镇上的一所初中上学。提及朋友,他说:“原先的好朋友一个转走了,一个今年上初三压力大,现在身边基本没有朋友玩儿。”是的,面对当前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为了获得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有条件的农村未成年人越来越多的倾向于在县城或者大城市就学,像小Z这样的农村儿童越来越缺少同龄玩伴,逐渐变得不愿意到室外去玩。再加上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根本不健全,村里可以称为大型公共休闲场地的只有两个健身文化广场,之前设备完好时每到放学后或者假期里还能看见一些小朋友去那里玩木头人、捉迷藏、扔沙包等游戏,现在一个完全废弃,沦为公共停车场,另一部分废弃,只剩下“废体残骸”,对此,农村儿童就更加不愿意到室外去玩,日常生活单调乏味。
与之相反,网络世界则丰富多彩,便捷的线上交友,酷炫的互动游戏,有趣的各种视频,实时的网络直播,你方唱罢我登场,孩子们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住了。此外,在多数孩子们眼里,手机就是最廉价的娱乐方式,既不需要家长付出精力和金钱来提供良好的游乐氛围,又不需要自己费时费力呼朋唤友,而且与繁重的需要动脑筋的学业相比,玩手机只需要简单的动一动手指就可以得到快乐和满足。然而其实质却无异于“精神鸦片”,将孩子们的童年“困”在了小小的屏幕中,长此以往,轻则导致未成年人视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进而使学习成绩直线下滑。重则导致抑郁、焦虑、神经紊乱,甚至死亡。此外,部分手机成瘾者还会出现偷窃、伤人等过激行为,其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听朋友说,镇上有一位初三的孩子把手机带到学校,结果被发现没收了手机,在向班主任索要无果后竟选择跳楼……因为消息被稍稍加以封锁了些,具体后续我不得而知,但是“因为手机跳楼”这件事本身已经令人唏嘘。
其实对于农村尤其是留守孩子为何痴迷手机,根本原因就是农村人家经济条件有限!
为什么不让孩子去滑雪,打高尔夫,射箭,游泳,骑马,参加赴美夏令营,参观南极科考站?是不想吗?学学骑马,练练帆船,潜个水冲个浪花,弹弹琴下下围棋,逛逛博物馆做做标本考考古,听听音乐会看看画展,试问哪个不花钱,身在农村,又有哪家有钱能承担这些花销呢?所以手机就成为了农村孩子最廉价的娱乐方式。
而对于这些孩子痴迷手机,网友们也纷纷给出他们的观点。一位大V指出:手机没出来之前,农村未成年人状态很好吗?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没钱啊!
都是穷人。。城市里面的人也一样,你不让这些人玩手机,他们能去干什么?旅游没钱??去各种地方消费没钱,所以他们有空的时候除了玩手机还能干什么?不是他们不愿意去各种地方旅游消费,而是没钱。
未成年人手机成瘾,究竟该问谁之责?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赵颖倩写道:
未成年人手机成瘾究竟是谁的责任呢?一方面是家长没监护到位,再加上家校监管之间存在联合壁垒,教育责任未履行到位,导致孩子有机会得以成功把手机带到学校。据小R老师说:“孩子以我们学校老师让用手机提交作业或需要看着手机写卷子为由向家长索要手机,要过来之后一玩就是一整天,不是打游戏就是刷短视频,去哪里都要带着,家长再想拿回来可就不容易喽。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爷爷奶奶根本无力管教孩子,更不可能从孩子手里再拿回手机了。”另一方面,部分大型互联网平台本身就提供一些致瘾性的网络游戏或其他内容,社会责任未履行到位。这些充满诱惑、风险、快感的虚拟环境,有时成年人尚且无力抵抗,更何况是本身年龄就小、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且父母没有充足时间和精力去陪伴又日益缺少同龄玩伴的农村未成年人呢?结果可想而知,他们肯定是想时时刻刻玩手机,甚至于瞒着家长违反学校纪律偷偷把手机带到学校,更有甚者,则如本案例中的初三孩子一般轻视生命,很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学习生活,未成年人能否完全摒弃手机?现代儿童成长于信息智能时代,手机给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对于农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一方面手机是他们和常年外出打工的父母的联系纽带,提供了情感支持;另一方面,手机给予了他们无法从年迈的爷爷奶奶那里获取的学业帮助,提供了知识支持。尤其是疫情时候,学生们大多通过手机上直播课,即使现在疫情已经消散,大部分学校仍保留着某些作业或任务需要打卡上传的习惯,这些都仍与手机使用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如何与智能手机共处,是智能时代农村未成年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必须要面临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沉迷手机,往往是农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缺少陪伴情况下的代偿行为。事实上,屏幕之外,孩子们依旧渴望着与现实世界的连接。当然,解决农村儿童手机成瘾的问题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拒绝让电子产品当上“电子保姆”。
首先,家庭是教育的起点,家长要以身作则,平衡好线上线下活动,规范自己的网络言行,给孩子树立合理使用手机的榜样。同时要与孩子共同制定手机使用规则,积极营造健康的手机使用家庭氛围。此外,家长在严格控制儿童手机使用时间加强监督的同时也应多陪孩子,尽可能多的给予孩子健康成长所需的陪伴,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亲近大自然,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其次,学校要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安全教育的内容,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和鉴别网上信息,引导学生在假期等空闲时间合理使用手机。与此同时,也应尽可能的减少需要使用手机完成的作业和各种打卡任务,尽量不给孩子以任何名义上的“可乘之机”。
最后,第三方供给端的责任意识也需进一步加强,互联网产品的制度设计和内容审核要更加严格。一些大的互联网平台有责任去开发真正适合未成年人使用的健康的内容和服务,包括高质量、有益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不会致瘾的游戏和更加完善、切实可行、实实在在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这些平台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去做这项工作。网络直播、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社交等4类,凡是针对未成年服务,要有时间、消费、权限的管理。
延伸阅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