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对气候多样性的适应机制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大麦适应性学术报告会近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德国莱布尼茨植物遗传和作物研究所联合主办,旨在交流大麦基因组学与环境适应性相关研究的前沿进展,研讨成果共享与推进合作,并交流双方联合承担的合作项目“群体基因组学研究解析大麦环境适应性规律”。

  这是记者5月2日从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了解到的消息。

  作科所所长周文彬表示,双方在大麦科研方面有良好的合作基础,近年来围绕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技术等领域发表了多项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带动了我国大麦基础研究的发展,提高了研究人员的国际影响力。希望双方深化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大麦研究高水平发展。

  会上,国内外25位专家围绕大麦环境适应性机制、基因组与泛基因组研究、种质资源的深入研究与充分利用,以及大麦诱变群体资源的深入研究进行专题报告。

  据作科所研究员杨平介绍,大麦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特点,在全球广泛种植。我国是全球重要的大麦进口国和啤酒生产国。大麦作为啤酒酿造的主要原料,研究大麦对环境适应性的形成机制,对于培育高产广适新品种,应对复杂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专家在作科所新乡基地了解大麦种植与生长情况。(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供图)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参观了作科所位于河南新乡的试验基地、会议承办单位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大麦试验和种植基地,了解产业发展现状、密植栽培模式、大麦种质创新和抗病品种培育进展。(记者于文静)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