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元年,乾隆皇帝设宴邀请了三千多名老人。这三千人,不仅有皇亲国戚、八旗贵族还有来自各个民族的老人。

这次设宴,乾隆皇帝本想向世人彰显皇家威严,体现统治者的宽广胸怀,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但却弄巧成拙。这些参加完宴会的老人,在回家之后接连去世。甚至还有些老人,在回家的途中就离世了。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举行千人盛宴

1795年,85岁的乾隆已是耄耋之年。面对堆积如山的朝中事务,他已经是分身乏术,力不从心。再加上他对康熙皇帝十分尊敬,不希望打破祖父临朝61年的记录。所以,乾隆皇帝选择退位,将皇位交给了第十五子颙琰(原名永琰)。

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正式退位,成为太上皇。

正月初四,京城内寒风刺骨。这位刚退位的太上皇决定效仿康熙皇帝,在宁寿宫皇极殿举办“千叟宴”。

此时的乾隆皇帝已经是86岁的老人,他的年龄与60岁(康熙皇帝千叟宴上的老人为60岁)相差太多,已经不能将赴宴的人称之为“长者。”

所以,乾隆皇帝将参加宴会的年龄由开始的60岁调整到70岁。

为了彰显皇家威严,弘扬儒家养老尊老的理念,以及向百姓彰显大清以“孝治天下”的观念。嘉庆皇帝特意嘱咐筹办宴会的人,将此次宴会举办得隆重些,并且宴会中所有事宜,必须经过乾隆过目后,再具体执行。

最后,在乾隆的指示下,列名参加宴会的有3056人,列名受邀的有5000人(一旁观赏)。

在宴会上,有光彩夺目的珠宝,有昂贵稀有的食材,还有精彩绝伦的歌舞表演。除此之外,乾隆皇帝还为参加宴会的老人准备了上好的寿杖、貂皮和玉如意。

这个寿杖,是乾隆皇帝特意命人为赴宴老人定制而成的。这个寿杖并不是普通的拐杖,是用上好的黄花梨木(木制材料中的黄金)制造而成,拐杖的上方还有犀牛角用来装饰。

除此之外,寿杖的上面还雕刻着寿字。这些寿字也十分有讲究,每个字都不一样。并且,这些寿字还是由纯银制作而成,价值不菲。

由此可见,乾隆皇帝是个十分注重面子的人。

宴会开始的时候,琴声奏响,往来宾客向乾隆朝拜。嘉庆皇帝站在最前,带领3056名白发老人向乾隆皇帝祝贺“福寿安康,长命百岁。”

乾隆皇帝望着这样的场景,心满意足,十分开心。

随后,乾隆在宫人的搀扶下,缓慢起身,入席就坐。

在宴会上,乾隆不在意身份地位,与众多宾客的谈笑风生,让宴会上充满了温情。

接着,乾隆更是邀请王公大臣与宴会中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来到御前共饮。随后,他命令自己的皇子皇孙向宴会上的王公大臣行酒,同时命令皇宫侍卫走到参加宴会的老人面前行酒。

在乾隆热情地招待下,参加宴会的老人只能恭敬不如从命,将手中的烈酒一饮而下。乾隆看到老人的举动,心中更是高兴。

其中,参加这次宴会的有106岁老人熊国沛和100岁老人邱成龙。乾隆皇帝见到高寿的老人,亲切地称呼他们为“百岁寿民”,赏赐他们万两黄金,并赐他们为六品官员。

歌舞过后,按照君臣宴会传统,乾隆皇帝开始邀请宴会众人即兴赋诗。在众人的欢声笑语,和其乐融融的气氛中,宴会达到高潮。文人诗兴大发,即兴赋诗作乐。

根据相关书籍记载,此次宴会一共赋诗3497首。

千叟宴的由来

中国有一句古语“民以食为天”,从古代到现代,粮食一直是人们的必需品。而千叟宴的来源,就与此有关。

千叟宴,起源于清朝年间,是上千名老人欢聚一堂的宫廷宴会。在历史上,这种宴会形式十分罕见,仅举办过4次。

在康熙皇帝的治理下,中国进入了汉、满、蒙、回、藏等多民族融合发展的时代。从此,边疆安定再无战乱,各个地区繁荣发展,百姓安居乐业。

岁月静好的生活,让清朝的人口逐渐增加,由开始的一亿人口增长到三亿人口。不过,总人口虽然增长了,百姓也稳定了。但是,朝中的老龄化非常严重,市场劳动力短缺。

再加上,老人年龄大,身体状况欠佳,医疗养老费用成为家中最大的开销。在这样的情况下,百姓生活压力增大,经济开始下滑。

康熙皇帝为了稳固朝中统治,解决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开始在朝中设宴,邀请各个地区的老人赴宴,缓解燃眉之急,调整经济发展。

大清王朝自建朝以来,遵从儒家的养老尊老思想,讲究孝治天下。为了践行孝德,为亲情搭建沟通平台,加强邻里关系和家庭关系,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康熙皇帝借鉴前朝经验,在宫中设宴,邀请各个地区的老人参加宴会。

尊老敬贤一直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根据《周礼》记载,“中春罗春鸟,献鸠以养国老。”意思是在春节时期,家中青年为庆祝节日,特意在山野捕获鸡禽,将其献给家中的长者,为他们滋补身体,以此来表达对长者的尊敬与爱戴。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推崇敬老孝养的理念,将朝中的忠臣与家中的孝亲联系起来,将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联系起来。到了秦汉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更是将“孝治天下”作为标榜。在清朝时期,亦是将敬老孝养的思想发展到高潮,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从而有了“千叟宴”。

公元1713年农历三月,康熙60岁寿辰的时候,在京城的畅春圆大设宴席,邀请各个地区的耄耋老人共同过寿,与民同乐。

根据相关历史记载,参加这次宴会的共有千余名老人,他们来自各个区域的各个阶层。这场宴会场面十分壮大,吸引了许多京城的百姓前来观看。也正是因为这场宴会,让乾隆久久不能忘怀,这才有了后面效仿的场面。

根据《清史录》记载,康熙在畅春园召集朝中大臣,向他们询问老人在京城的情况。当康熙听到有老人因为京城气候寒冷,冷暖不定,所以水土不服的时候,他立即派遣官员带御医前往医治。

这场宴会举办的时候,京城寒风刺骨。众多参加宴会的老人在宫殿门外跪拜,等待康熙的到来。当康熙看到老人跪拜欢呼时,他立即落轿下来,向老人表示感谢。考虑到老人行动不便,他特意下令赦免老人的跪拜之礼。

随后,康熙特意命令官员向宴会老人赠送食物,还为老人们临时建立了一座屋子,让他们居住,方便他们赴宴。

在宴会中,康熙派遣皇家宗室的子孙为宴会上的老人执壶把盏,还让宫人搀扶80岁以上的老人来到他的面前一同饮酒作乐。

随后,康熙皇帝还特意向赴宴老人讲,让他们回去之后,告知乡邻,万事都应该以老人为先,告诫身边人要敬老孝悌,崇尚礼乐道德。

宴会结束之后,康熙向参加宴会的老人赏赐银钱,并从千名老人中选拔几位赏赐官爵。除此之外,康熙还特意派士兵护送老人回归乡里。

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千叟宴,参加宴会的有退休官员、庶民和绅士,其中共有4240名老人。(90岁以上的有33人,80随以上的有538人,70岁以上的有1823人,65岁以上的有1846人)

千叟宴变“亡宴”

然而,嘉庆元年,乾隆皇帝举办的千人千叟宴,却导致三千名老人走向死亡。

在乾隆举办的千叟宴结束后,乾隆派宫人将养老牌分发给参加宴会的老人,让他们回到家后可以依据御赐的牌子,向当地的地方寻要养老金。根据相关记载,当时养老金的分发是按照老人的老龄来计算的。像参加宴会的老人,可以拿取十两至三十两之间的金银。

这样一来,老人的养老金可以解决大部分家庭的生活费用,缓解家中的经济负担。乾隆也希望凭借这样的做法,将养老尊老的思想向世人传播。除此之外,乾隆也想要借此向世人展示皇家威严,让百姓更加崇敬他,以此稳固清王朝的统治。

当宴会结束后,乾隆效仿康熙,派官员护送赴宴老人回归乡土。只是,当这些参加宴会的老人还未将宴会上的事情告知家人的时候,他们就已经离世了。

这些老人为什么会在参加完宴会后离世呢?

这和当时的交通方式有着莫大的关系。

当时偏远地区的官员,向当地百姓传达朝廷设立千叟宴的时候,只注意到宴会的各项好处,从而忽略了当地老人参加宴会的舟车劳顿,和路途中可能会遭遇的变故。

这次宴会,并不像前几次一样,邀请一些60岁的花甲老人,而是年过70岁以上的古稀老人。虽然仅相差了10岁,但是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的来说,他们的身体经不起任何的损伤。

如果是青年人的手臂受伤,那么他很快便会痊愈,对他来讲这些小伤并不会产生大影响。但是对于老人却不一样,他们的身体机能衰弱,免疫力十分低。这些皮肉伤对于他们来讲,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

参加宴会的老人有很多都是长途跋涉而来,他们的家乡在距离京城很远的位置。老人们的年龄已经非常大了,身子骨也不是很好,他们的身体自然承受不住奔波。

另外,乾隆是一个非常爱面子的人。

当赴宴的老人在宫殿门口叩拜的时候,他并没有像康熙一样赦免老人的叩拜之礼。皇家礼仪威严,更何况是参加如此宏大的盛宴,老人们只能严格遵守朝中规矩,三跪九叩。直到乾隆到达殿前,让他们平身的时候,这些老人才能从地上起来。

这一来一回,上了年纪的老人自然扛不住这样的折腾。

当宴会开始的时候,乾隆皇帝将上好的佳肴与美酒放在老人的餐桌前。这些食物,大部分老人都没有见过,他们自然不知道自己的身体,能否消化这些食材。

更何况,这些是乾隆赏赐的佳肴,即便他们明知自己不能食用也不能拒绝。否则就是藐视皇家威严,触犯朝廷规定,会受到惩罚。因此,这些老人只能硬着头皮食用。

当乾隆热情地举起酒杯示意的时候,赴宴的老人也只能微笑附和,一饮而尽。

这场宴会,看似是一场众人欢乐、喜气洋洋的场面。实际上,却是满含辛酸泪。赴宴的老人在皇权面前,没有任何选择余地,他们不能抗拒,只能盲目顺从。

所以,当宴会结束后,赴宴的老人们已经被繁杂的皇室礼仪,折腾地疲惫不堪。当他们告别京城,坐在马车上时,就已经因为长时间的奔波与劳累,耗费了所有的力气。这场千叟宴,本应该是一场与民同乐的喜宴,却成了消耗老人精力的一场“亡宴”。

无福消受,终成遗憾

赴宴的老人们,有的在回家途中丧失了性命,有的则是回到家后,无福享受御赐的贵物。最后,这些赏赐的贵物,成为老人们心中无法割舍的财物,也成了他们心中的遗憾。

如果这些年迈的老人没有千里迢迢的从家乡来到京城参加宴会,他们是否会像之前一样继续在家中生活,是否会更加长久。

但在当时的封建王朝,天子是至高无上的存在,能够与天子一同吃饭,参加皇室宴会,对于寻常家庭来说,是一件至高无上的荣誉。所以,我们无法判定这些赴宴的老人是否会心中有悔,是否会后悔来京赴宴。

对于“乾隆退位后举办千叟宴,三千余名老人参宴,宴会结束老人接连死亡”的故事,大家在观看后有什么感受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