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姜晓丹 叶劲旺 范敏玲

四十年前,广州开发区还未“出生”,这里还是一片荒滩蕉林;四十年后,广州开发区多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经济开发区第一,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接近9000亿元,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的科创热土。这四十年里有着怎样的奋斗故事?

3月28日,“潮起40年·亲历者说”系列主题活动启动仪式暨首期活动在广州开发区的发祥地夏港街道举行。首期活动以“创业维艰 奋斗以成——从两万元起家的广州开发区奇迹”为主题,邀请了董明训、缪司、代新祥、肖莹阅四位广州开发区发展历程的亲历者讲述他们的故事。

今年是广州开发区建区40周年。“潮起40年·亲历者说”每期邀请3-5名访谈嘉宾,回顾广州开发区40年风雨兼程的奋斗之路,大力弘扬开发区精神,点燃全体党员干部“二次创业”激情,谱写广州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两万元的开办经费

1984年3月,中央召开沿海开放城市座谈会,提出要参照经济特区的经验,进一步对外开放包括广州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在这些沿海港口城市选择一块地方,按照经济特区的政策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此拉开了广州开发区从起步到腾飞的序幕。

办公经费捉襟见肘,租用东方宾馆副楼的一个会议室1262房作为筹备领导小组的第一处办公室,第一批办公桌做工粗糙,拉去办公地点差点连保安都拒收……作为广州开发区筹备领导小组成员之一,董明训在现场讲述了广州开发区筚路蓝缕的创业过程。

当时,为解决办公经费问题,筹备小组向市财局写一张条子,要求划拨办公经费1万元。“在1984年,万元户已经算很富裕了,但是对于开发区的筹备而言,1万元确实显得太寒酸。”董明训说。于是,当时筹备小组组长朱森林在“一万元”的“一”字上添了一横,便成了“二万元”,成为开发区的第一笔经费。

80年代的西区为软土地基,淤泥层达20多米深,在淤泥中打地基异常艰苦。

作为第一批踏过荒滩蕉林的创业者,董明训深情回忆那段吹沙填土的岁月。“我们花3年时间,把整个西区平均填高了3米,除挖掉北边将军岭三个山包取土石外,还把东江、珠江江底的泥沙连水一起抽上来,待水退后留下沙子,早期的西区工地就像一片沙滩。我和同事龙义踏勘现场时,穿过蕉林,常常被污泥粘住了鞋底,我穿烂了两双棕黄色的塑料凉鞋。”

一片丹心报党恩的“拓荒牛”

1984年开发区筹建初期,缪司从黄埔区委办公室副主任,调任广州开发区商业服务总公司部门经理,成为开发区“拓荒牛”中的一员。“当时开发区是一片稻田,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缪司回忆道,“我是商业服务总公司的经理,商业配套服务这个问题的解决也就落在我们的身上了,所以我们在那里划了一个地方出来,搞了一个很简陋的商业街,让那些小商小贩能够有个地方经营。建区那时条件确实很艰苦,但是现在广州开发区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离不开党的领导。”

缪司今年已经90岁高龄,从2014年开始就一直坚持交纳特殊党费,11年来共交纳了6.6万元。他说:“党培育我们这么多年,我们应该对党感恩。我晚年也没有什么大贡献了,所以就通过交特殊党费的方式作贡献。”

现场他还朗诵了一首打油诗表达自己的情感:“感恩党育数十年,遗憾晚年无贡献。多交党费献遗体,一片丹心永不变。

让在西区发展的每一个企业受益

2007年来到广州开发区的代新祥,现任广州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夏港街道党工委书记。

现场,代新祥回忆起广州科学城“从无到有”的背后故事。“科学城开发建设过程中,虽然条件苦了点,但那时从领导到我们每一个同事,大家干事创业的氛围非常好,没有谁有畏难情绪。每个星期六我们都要回单位开例会,有时中午工作餐也是在开会,边吃饭边开会。大家都知道三年建设一个新城,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只要能够齐心协力,一些难题就能攻克。”

谈到当下西区发展面临的难题,代新祥表示,去年广州开发区全面启动西区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40条具体工作措施,力图通过三年的时间,推动西区重返巅峰状态,外通内联显见成效,建成为“老城市新活力”的典型案例。“西区本身就是一个产业聚集区,它的产业基础依然现在是广州最好的地方之一。接下来还会在内联外通方面继续努力,实现物理空间的优化,尤其是两个过江通道,未来打通后西区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会让在这里发展的每一个企业受益。”

在对外合作方面,代新祥还很高兴的谈起前不久香港贸发局主动上门来谈合作,“主要是因为西区通过穗港智造合作区平台,建立了与香港“五位一体”的合作机制,双方对接机制日益健全,今后我们跟香港的合作将会越来越多。”

新时代的开发区人接续奋斗

作为广州开发区发展和改革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肖莹阅回忆起2003年大学毕业到广州开发区工作的时候。“一直走到西区夏园才看到几栋民居在路边,继续往后走,街道上又变得冷冷清清,没有行人,也没有商店,只有呼啸而过的大货车、工程车,后来才知道,这就是工业园区的样子。”

肖莹阅动情地回忆说:“后来我们亲眼见证了笔岗立交拔地而起,开发大道横空出世,科学城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总部经济区建设如雨后春笋,知识城、海丝城日新月异,高级写字楼、活力商圈、高品质住宅层出不穷,二中来了,中山三院也来了……”

这些变化是一代又一代开发区人接续奋斗出来的。据统计,广州开发区建区以来年均GDP增速达21.1%,以广州市6.5%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约40%的工业产值、17%的税收收入和15%的GDP。作为新时代的开发区人,肖莹阅表示自己有幸见证和参与了广州开发区的建设发展,同时也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除了回顾过去、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潮起40年·亲历者说”活动还力求“跳出广州开发区看广州开发区”。活动中,广东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谢迪斌说:“作为广州市委向国务院申报并获批的全国首批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广州开发区是广州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广州开发区的创业史是中国改革开放史的缩影,是中国早期改革开放的成功案例之一,其经济效益、发展理念和运行机制在全国是领先的,创造了改革开放与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相结合的开发区精神。开发区经验是我们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当下党员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