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人类文明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交流和互鉴。在同一个时代中,开放和包容的对外交流态度能让一个文明领先世界,而固步自封的态度则会让文明落后于世界,明朝和清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清朝就不说了,清朝灭亡至今不过百余年的时间,清末时期的历史教训可以说是历历在目,清末外交留给后人的印象只能说是充满了荒唐可笑和屈辱。而作为同样是封建王朝的明朝,其外交可以说领先清朝无数倍,尤其是郑和七次下西洋,更是让全世界都见识到了华夏文明的强大和包容。
       郑和下西洋是继唐朝之后,古代华夏文明影响力辐射最远的一次。郑和与他的庞大舰队最远处到达了东非和红海,沿途经过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然而,直到今天依然令学界感到奇怪的是,明朝这次耗费巨资的远洋活动究竟是为了什么呢?难道真是为了寻找那位落难的建文帝?


       熟悉西方历史的人都知道,西方有不少国家都是靠大航海起家的,他们为此组建了一支支庞大的舰队,从海外通过巧取豪夺的手段聚集了无数财富。而根据史书上的记载,郑和下西洋所率领的船队,在当时来说绝对是一支海上无敌舰队。只要郑和愿意,他似乎可以替大明王朝征服沿途所遇到的每一个国家,然而郑和并没有这样做,那他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在清朝末年,英国殖民者曾从印度洋中打捞出一块明代石碑,内容翻译过来后,才知道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根据石碑上的内容来看,明朝耗费巨资令郑和七下西洋,绝不可能只是为了寻找那位已经彻底沦为“孤寡”的建文帝,其真实的目的就是促进明朝的远洋贸易和宣扬大明国威。


       朱棣虽然是从侄子手中夺得的皇位,但在他的心目中,自己才是继承朱元璋事业的人。而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时,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恢复华夏正统。因此,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大量派出使者出使周边国家,修复这些国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使得他们再次回归到中原王朝的怀抱。
       明朝人对外态度极其开放,这是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定下的基调。朱棣派郑和出使西洋,也许暗中确实存着寻找建文帝的目的,毕竟建文帝一天没找到,他这个皇位就始终坐不安稳。但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其实还是为了宣扬大明国威,加强明朝与海外各国的联系,促进明朝的海外贸易。


       中国古代的中原王朝,大多数都将对外贸易当成是天朝上国对化外蛮夷的一种施舍,尤其是对于周边附属小国来说,贸易更是一种重要的制衡手段。而明朝人在这方面的态度截然不同,明朝的对外活动频繁,而且朝廷自上而下真诚欢迎各国前来贸易。对于海外前来贸易的船只带来的货物,除了朝廷会统一采购之外,还允许在民间设立固定集市进行贸易,大大繁荣了明朝的经济建设。
       郑和下西洋时,随船携带了大量的货物和金银财宝,每到一个地方都与当地人进行贸易。除此之外,还会赠与当地首领大笔金银,说白了就是一路撒钱,宣扬大明王朝的富裕,吸引各国前去交流贸易。


       可能很多人会奇怪,难倒郑和不明白财不露白的道理吗?他这四处撒钱的“纨绔”举动,就不怕人家动手抢吗?财不露白这个道理,郑和又怎么可能知道呢?然而,舰队强大的武力就是自身最好的保障。郑和舰队的船只长达150余米,宽达60余米,在那个时代来说绝对算得上是庞然大物了,足够打消任何人的贪念了。
       即便是明朝末期,在面临建州满人强大的威胁之下,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都已经意识到海外西方才是最凶恶的敌人。因此,在朝廷内忧外患之际,仍然不忘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并加以效仿。比如崇祯年间礼部尚书徐光启就曾说过,“今之建贼,果化为虎豹矣,若真虎豹者,则今之闽海寇夷是也。”


       虽然明朝已经灭亡了数百年,然而明朝人开放包容的对外态度,直到今天依然值得借鉴。数百年前,明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曾经列出了15个“不征之国”,试图将这些国家抱成一团,构建出一个以明朝为主导,有等级秩序的、和谐的理想世界秩序。再联想到郑和下西洋的“撒钱”行为,是不是有一种十分眼熟的感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