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朋友圈看到这样一句话:“分享一个八卦,比分享一个蛋糕,更像下午茶。”真是言之有理,很是佩服这样的人性洞察。

要想尽快了解公司的人际关系、每个人的脾气性格,那就在下午茶时间多走动走动,必有很大收获。

但这收获,也不过是“道听途说”,就像电影《海蒂和爷爷》中的一句台词:人们喜欢谈论坏的东西,你需要的是决定相信自己的眼睛,还是相信别人的话。

因为,大部分对他人的猜测,都是“以己度人”。01

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认识

慢点没关系,最起码准确

两个月前,我入职了新公司。在熟悉工作之余,了解新同事和新领导的脾气性格、做事风格也是很要紧的一件事,以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所以借下午茶时间,我会找身边的同事闲聊。

“我感觉咱领导脾气挺好的呢。”我说。

“算了吧,他好几次对我大发雷霆,你以后汇报工作还是小心点吧!”同事说。

我自小害怕容易“大发雷霆”的人,再加上一句“你小心点吧”的好意提醒,让我对这位新领导心生恐惧,尽管这“恐惧”只是来自听说。在跟领导沟通工作的时候,我小心谨慎、察言观色,能不说话就不说话,担心我哪个不注意就引起他那“坏脾气”的关注。

第一次汇报工作,领导笑盈盈的;

第二次汇报工作,领导心平气和的;

第三次汇报工作,领导主动跟我聊天;

……

随着工作的深入、接触机会越来越多,我不但没有看到他的暴脾气,反而在他身上感觉到“君子如玉,触手可温”的平易。

相反的,再看那位提醒我“小心点”的同事,她在工作上经常因为粗心大意犯错,在某次出错后再次引起领导的不满,我也第一次看到了领导的“大发雷霆”。

我想,如果换成我是领导,对那件事也会“大发雷霆”的,谁还没个“暴脾气”啊!

看吧,一个人的脾气是好是坏这件事,本就没有标准、不可量化,同事只看到了领导脾气不好,但并不反思为什么总是批评她,反而将这种错误的信息传达给我。

不要从别人口中认识一个人,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认识,慢点没关系,最起码准确。

02

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认识

那些议论纷纷,不听也罢

我之前在一家以“服务好”而闻名的高端酒店工作过,有一家三口是店里的熟客,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到店里吃饭,我们称男主人为“王哥”。

提到王哥一家,店里的人都认识,并且对他们的喜好都可以略说一二。

“杯子要有水渍,以证明是用流水洗的,而没有用布擦。”

“千万不要用手碰到他们的餐具,真的会骂人的!”

“要给他们每人准备一碗热水,以便他们夹完菜后烫筷子。”

“上次小董给他们服务,很不满意,直接要求换服务员。”

……

很明显,王哥一家有洁癖,店里关于他们的“传说”不绝于耳,为我们的“下午茶”时间送上了很多谈资。关于这些“传说”,我只听听而已,不觉得会跟我有多大关系,因为花花一直是他们特定的服务人员。

直到有一天,领班清清楚楚地对着我说:“王哥一家定了晚上的XX房间,花花正好请假了,你去服务吧!”

一下午的时间,我坐立不安,或许对有洁癖的人有误解,自以为他们会极度挑剔,再想到那些“传说”,最后有一种“豁出去了”的大气凛然。

但通过一晚上的接触,我才真正了解了王哥一家,他们热情、健谈,只是有一点轻微洁癖。开餐前的一句“我们一家都有洁癖,就麻烦你帮我们多烫烫餐具啦”让回荡在我心里的那些“传说”不攻自破。

这件事后,我常想:如果我第一天到酒店工作,就接到服务王哥一家的任务,没有了那些“听说”,便不会有那一下午毫无意义的“内卷”,也不会对他们产生那么大的误解。

所以,不要从大家的议论中认识一个人,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认识,那些议论纷纷,不听也罢。

03

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认识

正确的认识,带来正确的相处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描述别人的话语,不仅是批判,还有褒奖。但很多话语是出自描述人的主观判断和感受,仅有参考价值,但并不是完全可信。

况且人与人之间是讲究缘分的,性格、经历等等都决定着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物的不同看法。

所以,千万不要从别人口中去认识一个人,因为对一些人错误的认识就会导致错误的相处方式,于己于人都不是一件划算的事。

自己去接触、去了解,才能做出属于自己的正确的判断,而做这些的最终的目的是:只有正确认识一个人,才会拥有正确的相处方式,于人于己轻松自如。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