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很多地名,基本上都有着丰富的历史传承、文化底蕴与幽美意韵的丰富内涵。

比如,现在的省名中,像河南曾被称作中原,山东昔作齐鲁,湖南被叫潇湘,河北称为幽州,四川叫作巴蜀,辽宁曾名奉天,宁夏被称西夏,新疆曾名西域,海南则叫琼崖,甘肃也呼雍凉,北京则为燕京……

像现在的城市名中,如扬州曾叫广陵,杭州则唤临安,临沂亦名琅琊,西安也名长安,重庆被呼江州,合肥古为庐州,哈尔滨被称上京,南昌古为豫章,太原曾名晋阳,南京则唤金陵、沈阳被称盛京……

如果让现在的我们选择,古今地名的选择率对比,相信一定会是认可古地名者更众吧?——这些古地名,多有历史的厚重感,多有文化深厚之意义,多有妙不可言之内涵啊!

但在历史的长河里,地名大都因时代的变迁而改名过,这当然有其因缘际会的历史必然性,但是,如果从当代人的视角观察,相信热爱中国文化的我们,应该大多会对这样的地名更改,产生一种唏嘘感叹的惋惜之情了!

像现、当代时期,也有一些地方改了更有意义的新名,如为了纪念革命家孙中山,广东的香山县在民国时期改名为中山县。新中国建立后,为纪念革命先行者改了新地名的志丹县、左权县、靖宇县、尚志县——但这大都限于县级地方的更改。

不过,新中国因行政区划的变化,或是为了突出当地特点的标志性非物质遗产——比如,安徽省黄山市的这一新名,其实,却被人们认为是当代地方改名中的一大败笔!

虽然黄山也有着很丰富的文化地理内涵,但与生成了“安徽”之中“徽”字的“古徽州”相比,仍然显得文化成色低了不止一个档次,这也是安徽人何以在近年来,更改之呼声最高的一个地名了。

当然,也仍有渴望回归更有文化底蕴的有识之士,做出了令民众齐声欢呼的“改回古地名”之举——比如,古有美名“云梦泽”之称的湖北省,就干了两件极为漂亮的改回旧地名之大事!

湖北省先是将襄樊市改回襄阳市,又把荆沙市改成荆州市——改回古地名以后,人们只要瞄一眼这两个地名,首先就会想到三国故事了吧?什么叫作文化人?“云梦泽”人才叫文化人呢!

相比较而言,仍抱着一座黄山想挣旅游大钱的徽州人、安徽人,真的有点太愧对同样悠久深远的古徽州文化了!

另外一个让人感觉遗憾的是石家庄市,古时其曾有名“常山”,如果当年北洋政府辖下的直隶省,用此名而非“石家庄市(后改作石门市)”,包括新中国建立前后,也能在设立河北省时,使用“常山”作省会之名,显然要比现在这个“世界最大的村庄”,要彰显出文化深度吧?

最起码,一提“常山市”,就会让人想到三国演义里名将赵云的那句台词:“我乃常山赵子龙也!”——多么的英气逼人、声震云霄、名留千古!

当然,时代在变化,地名的更改有着时代的印痕,像我们中国的地名与宗族文化、经济发展、历史变革、军事征伐、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有着丰富多变的联系,有些地名确实需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加以修改。

比如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民族或国家之间的正常、友好与平等关系,像将“归绥市”改名为蒙语乃“绿色都市”之意的呼河浩特市。还有把边境城市的“安东市”改为“丹东市”,把“镇南关”改为“友谊关”。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从国家到民众越来越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环境下,人们呼吁将一些富有历史文化深意的地名更改回去,也确实值得我们大家思考与重视。

国家相关机构是不是应该对此做些深入调研,甚至是进行民意调查,或许可以对于一些呼声很大、民意很深的改回古地名呼声,进行一些民意投票呢?比如,可以设定,希望改回古地名达到90%以上者,就可以考虑更改呢?

当然,如果各地都一哄而上,估计中国要求改回古地名的地方,会有一大半了,这显然并不可取——国家应该对一些非常重要和影响较大的地名进行回改,比如,黄山改回徽州,石家庄改成常山等。

这里面,其实问题是最大的阻力,估计并不在于政府不想推动,在目前的思想观念、文化环境之下,其实全国上下都有着非常利于改回古地名的大好形势,只是其中最大的阻力原因,就是成本代价太高了!

想一想,如果将现名平淡无奇的“湖南省”改成“潇湘省”;河南省改成“中原省”,山东省称作“齐鲁省”,湖北改成“云梦省”;河北省改为“幽州省”;海南省改名“琼崖省”;首都北京改为“燕京”市……别看只改动两个字,却要花费多少亿、多少亿的公帑大钞啊!

所以,中国人渴望改回古地名的“文化梦”,其实,主要就是断在可恶的金钱手上啊!——就像一首老歌中唱的那样:“钱哪,你这杀人不见血的刀!……”【原创评论:瑜说还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