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中国古代妆容谱复原人李芽。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东方美”的定义与内涵一直在不断积累和沉淀。

千百年来的哲学思想、文化潮流、民俗伦理,在不同时代的女子妆容上打下了深深的印迹,流变的妆容成为关于中国之美的深刻表达。

1963年12月,周恩来总理与文化部门负责人见面时,谈到他去国外,常会被邀请参观当地的服装博物馆、蜡像馆的事。他说,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在服饰艺术上很有特点,是否也应该有个服装博物馆,有部服装史呢?第二年,受总理委托,历史博物馆请沈从文先生编写一套关于中国古代服饰的书。
沈从文决定通过图像来研究古代服饰,在参考了大量传世文物和出土文物,包括绘画、陶俑、雕塑、石刻、砖刻后,依据史志,沈先生对服饰审美的演变经过加以解析。1981年,积聚其多年功力著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作为研究中国服饰史的开山之作,它的出现,让中国古代服装史正式成为一门学科,人们在服饰上,窥见中国历代朝野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俗、哲学、伦理风云变幻之轨迹。

1981年,沈从文在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李芽是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领域奋起直追的研究者之一。她原本是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这个专业的对口工作是“室内设计”。本科时,李芽第一次听到服装史论课。史论课属于理论教学,但这节课的老师,也是李芽未来的导师华梅教授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她带着学生走进博物馆,以实物教学。
研究生阶段要选择更具体的研究方向,其他同学选的都是更细分的服饰领域,李芽选了最冷僻的方向:化妆史。实际上,生活中,李芽很少化妆,“撑死了擦点口红”,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校园,人们朴素,在意学术,对美的追求,多是一种心理上的感受,李芽说,这个选择,更多是出于自己女性身份的天生的偏好。

中国古代妆容谱复原人李芽

除了“从一个特别挣钱的专业换到了一个特别不挣钱的专业”,新生活的难点还在于,化妆史的研究实则困难重重。李芽后来才理解,那种冷僻是来源于研究难度之高。
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妆容必须附着于人的肉身,肉体腐烂后,“第一手文物”就消失了,研究者只能依靠历史文献和图像继续研究,但这两方面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一是研究资料少。
唐代女性画眉样式
在典籍记载方面,历代官方舆服制度中,对于面部妆饰的提及,除了明代后妃礼服制度中,作为首饰的一个门类记载有“珠翠面花”之外,其他朝代,无一记载。正史笔记、诗文小说、戏曲杂记中,对女子妆容虽有大量提及,甚至描绘得天花乱坠,但大多只见其名,不知其形。这让研究者只能从留存下来的人物绘画和雕塑造像中去做一些探寻,然而妆容又有极其微妙的色彩变化,
图像无声,文字无像,李芽只有通过个人的想象与理解,为图像与典籍中记载的名称寻找一种相对合理的对应体:你永远无法判断自己的想象和历史真相间的距离。
远山眉妆复原

这是一种寂寞又清静的案头研究,回头看,没有什么“看起来眼花缭乱的事情”,李芽说,她过的只是一种青灯古佛式的生活。
研究生毕业时,她的第一本书稿《中国历代妆饰》就已经完稿了,凭着这部书稿,李芽敲开了上海戏剧学院的求职大门。她的思考越发精细,化妆与发型通史,古代妆容配方,古代人物审美研究,古代耳饰研究,古方妆品复原研究,古代首饰史研究,中国戏曲妆容研究……她开始用当代语言转译了古人的思路。
盛唐女子妆容复原

2008年,李芽在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研究古代人物审美,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朱良志是她的导师。当时中国电子书的普及度还不高,各地图书馆是她研究资料的重要来源,来北大的一年,李芽的主要目标就是找资料、看资料。这一年,李芽把美学中心阅览室里与妆容有关的几十本画册翻了个遍。在后来出版的《中国妆容之美》序言里,朱良志记下过这件事,“我还清晰记得她沉浸在古代图像世界里那痴迷的研究状态”。

这种痴迷,来自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从史前到清朝,中国女性为谁化妆,如何化妆?她们的妆容究竟是什么样子?古人的审美如何形成?隐匿在妆容背后的世界又是怎样的?尽数概括漫漫长河里,中国女性的历史处境与审美情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但李芽拆解了问题并给出了解答。

中唐血晕妆、八字眉(左)
慵来妆妆容复原(右)

在按照李芽《中国古代妆容配方》复原了几个古方之后,一位对复原古代妆容很有兴趣却不知该如何下手的辽宁女孩上门拜师。一番交流后,两人决定开启古代妆容复原的项目。这也是事关研究的全部环节里,最叫人快乐的部分。
妆容造型毕竟还是视觉艺术。那时,互联网上有不少博主开始做古画与文物的“仿妆”,但李芽不想做这种“照着文物模样再画一次”的事,在她看来,仿妆只是复制,不是研究,“复制只需要技术就够了,我们的妆容复原是研究层面的,这里没有可以复制的东西”,这是一种基于古籍文本的再创作,她们要立足文献,把没有图像资料的部分复原出来,做成“古代妆容谱”。
契丹佛妆复原

这又是一项并不容易的工作。很多妆容,如“啼妆”“佛妆”“时世妆”“鱼媚子”妆,仅见于典籍文字记载,并无实际可对应的历史人物造像留存,要复原此类妆容,不仅需要对时代审美有深入骨髓的理解和考证,还要参考同时代的人物造像加以美学定调,再结合妆品复原工作与造型技术手段,选择与时代审美气质吻合的模特,才能赋予古代妆型一个相对合理的当代诠释。
从丰盛的材料入手,仰仗逐渐丰富的经验,与乐于尝试的心,李芽和学生一起复原了29个只有文字记载、没有图像资料的妆容。29张脸被拍摄下来,你可以像欣赏一幅画那样浏览一个朝代的细节,而细节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
武周时期妆容复原

这些内容后来被呈现在《中国妆容之美》一书中,伴随着国潮的兴起,迅速出圈,抵达了媒体与大众,李芽说,这之后,她的研究慢慢地就热闹起来了,愈发多样。
尽管妆容作为研究领域极为冷僻,但它在使用领域却热闹得多。复原研究之后,李芽比以往更在意妆容的实用属性,她希望复原可以接续传承,古为今用。

随着国潮的兴起,李芽还会在线上为大家讲解妆容

——写在最后
美意味着什么?答案从来不止一个,每一方水土,都有自己的美学。如果说妆容、时尚与美是一种轮回,李芽让我们知道,潮流依据什么而推演,在流变中能代表中国之美的又是哪些细节。
将千百年的美妙面庞看过,此刻,李芽的回答是,美是政治、经济、哲学的统一。不同时代,人们对美的理解与诉求都不同,但漫长历史里,唯独没变的只有人们对内在美的追求,这种内在的美,即人对自我生命力的认可,常常以一种气定神闲的自信的状态表现出来,而这种自信,则来自人们追逐时代的不断进取的不衰老的心。

编辑:若菲

文:韩哈哈
图片提供:李芽
新媒体编辑:兰昕雨
新媒体排版:Claudia
新媒体设计:许月明
图片来源: 《时尚COSMO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