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一定听过这么一个段子:因为玉皇大帝姓张,叫张百忍,所以姓张的在跟别姓打交道的时候,千万不能说“免贵姓张”,事实上来说,别人家再贵,还能贵过玉帝?
事实真是这个样子的吗?
张姓作为我国分布最广泛的姓氏之一,足有9600万人之多,是怎样发展而来的呢?
张姓的起源很早,传说起源黄帝的大儿子少昊的第五个儿子挥。
一般姓张的人在介绍自己的姓氏时,都喜欢强调是“弓长张”。
这种介绍方式的起源,可能比大家想象的要早的多。
因为我国还有一个姓“立早”章姓,章姓人口虽然不如张姓多,但却几乎同样古老,这两个姓读音完全相同,为了区别,只能用拆字法来解释。
传说张姓的始祖挥发明了弓箭,在黄帝征伐蚩尤的时候立了功,被封在清河,赐姓张氏。
也有说法认为,张姓可能跟司马、司徒一样,是以职业发展出来的姓氏。
因为“张”非常古老,它的字形是左边一张弓,右边一个人做伸展或拉伸状。这意味着这个字很可能是指,部落中掌管弓箭校准的人或掌管弓箭的人。
张姓的另外一位始祖,是一个大家应该都知道他做了什么事儿,却没几个人记住他名字的人物。
话说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因为国内局势混乱,不得已带着几个死忠于他的家臣流亡国外,受尽了颠簸之苦。
有这么一天,长途跋涉的重耳饿得头昏眼花,已经许久水米没打牙的他,虚弱地在嘴里念叨:肉肉…肉肉…我要吃肉肉……
当时队伍里早已断了粮,大家豆子都没得嚼了,哪里来的肉给重耳吃?
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重耳念叨了一阵子后,他随行的家臣介子推竟真的给他端来了一盆煮好的肉。
饿昏头的重耳来不及多想,狼吞虎咽地把盆里的肉给吃了,吃完才想起问介子推肉是从哪儿来的。
介子推没有说话,但屁股上流淌的鲜血出卖了他。
原来介子推为了不让重耳挨饿,把自己屁股上的肉割下来了一块,混着野菜煮给重耳吃了。当时重耳非常感动,说以后我要发达了,一定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对我今天的情谊!
后来重耳在外流落十九年,终于重回晋国登上公位。掌权后的重耳封赏了跟从他流浪的家臣,唯独忘记了介子推。
介子推也没有计较这些,他认为重耳回国登上公位是天命所归,他和诸家臣都谈不上有什么功劳,就回到家乡伺候老母亲去了。
介子推不在意这事儿,他的邻居解张却十分为他鸣不平,写一首歌贴到了晋国的城门上。
其歌略曰:有条龙啊满天飞,五条蛇呀相跟随;龙归位啊四蛇肥,就一蛇呀成穷鬼。
已经是晋文公的重耳听了这首歌,立刻就想到这是有人在讽刺自己没有封赏介子推,赶紧派人去请介子推相见。
不料介子推也个有脾气的,他不但不愿意去见晋文公,还背着老母亲躲进了深山老林里。
晋文公以为自己诚意不够,亲自带着人到山里找介子推母子,可喊了半天也找不到他们母子。
这时候就有人给晋文公出主意,说介子推是个孝子,他不出来咱们把山给烧了吧!大火一起他为了救老娘,肯定得自己跑出来。
晋文公着急见介子推,就批准了这个建议。结果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还是没出来。
晋文公派人搜山的时候才发现,介子推和老母亲躲在小山洞里,母子互抱着被火烧死了。
后悔不已的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当地每年在山火燃烧的那三天不得生火,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说到这肯定有人要问:不是说张姓的起源吗?怎么又扯到寒食节了?
这个故事里,大多数人都没什么印象,却又是整个事件重要推动者的解张,就是张姓的另外一位始祖。
介子推被烧死后,晋文公出于对他的愧疚,封赏了为他鸣不平的解张,他的后人以字为姓,是为张氏的另一个起源。
这一脉的张姓,一直在晋国为士大夫。
赵、魏、韩三国分晋的时候,张氏在晋国已经发展的十分可观了,赵、魏、韩三国的士大夫中都有张氏的人。
其中比较有名的,有魏国的张仪和韩国的张氏。
张仪合纵连横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而韩国张氏张开地辅佐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王三代君王,他的儿子张平辅佐过韩釐王、韩桓惠王两代,当时人称“五世相韩”,可谓韩国最顶流的名门世家。
而张平有一个儿子,就是后来辅佐刘邦开创大汉王朝的张良。
说到这儿,大家应该就能理解,韩国被秦所灭之后,张良为啥要在博浪沙买凶朝秦始皇扔铁疙瘩了吧?秦灭韩,其实灭掉的有他家的一半,能不恨嘛。
除了解张之外,还有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人物,我们知道他不姓张,可实际上至少他的子孙是姓张的。
这个人,就是战国时大名鼎鼎的秦国相国、应候范睢。
范睢本是魏国人,因为得罪了权臣魏齐,差点被活活打死,甚至还被扔到了厕所里,往他身上撒尿。
历经磨难死里逃生的范睢,伤愈之后不敢留在魏国,化名张禄去了秦国。
到了秦国之后的范睢,一直都是顶着张禄的“马甲”在活动,即使后来他深受秦昭襄王的宠信,当上了秦国的相国时,当时的人也称呼他为“张君”。
史书虽然记载了他原名叫范睢,但他入秦之后,始终没有公开把姓名改回来,一直都是叫“张禄”,他的后代自然应该也就姓张了。
范睢之所以没改回来自己的姓名,估计跟那时候姓名没现在重要有关。
比如商鞅在卫国的时候,叫公孙鞅,到了魏国叫卫鞅,后来在秦国混发达了,获封了商於之地才开始叫商鞅的。
范睢在秦国发达之后,一般人只能用“相国”或“应候”来称呼他,他的姓名反而不重要了。再说范睢在魏国的凄惨遭遇太有损于人格,范睢应该也不太想搞得尽人皆知。
秦朝到汉朝这段时间,张姓最有名的毫无疑问是张良。张良这个人,对张姓后来的发展也确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汉高祖刘邦因为种种原因,登上皇帝宝座之后,就开始对功臣进行清洗,跟着他打天下的老臣很多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可张良是个聪明人,他很早就主动退出了汉朝的权力中枢,为了表明自己没有异心和不满,他主动研究起了“黄老之术”。
注意啊!第一个重点来了!
所谓“黄老之术”,就是黄帝和老子的思想著述,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就是《黄帝内经》和《道德经》。
这两者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主打的就是清静无为和顺应自然,再进一步就是炼丹服气白日飞升。
张良是汉初人气最高的谋士,天天研究这些有的没的,成功躲过汉初的权力倾轧,得以善终,为后世的谋士们立了一个很好的样板。
张良去世的时候年纪有多大不详,但他去世之后不久,就有他修炼成仙的故事传播,汉初“黄老之说”盛行,他也是重要的推动者之一。
西汉初期是道家思想最活跃的时代之一,同时也是“天命说”最盛行的时期。这两样东西结合在一起再往前一步,就是一个宗教的成型。
但很遗憾,这临门一脚空白了几百年,愣是一直没人往上踢。一直到东汉的时候,号称张良第八世孙的张道陵,才把炼丹服气和玄妙莫测的天命结合起来,创建了道教。
传说张道陵少年时就天资过人,曾经还是太学生,只不过他无心官场,一心只想修真炼道求长生。
张道陵得道的方式是炼丹,相传他在龙虎山筑坛炼丹三年才有所成,丹成之日,龙虎都跑出来拜服,所以那座山也就改名叫了龙虎山。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秦始皇、汉武帝都求而不得的仙丹,被张道陵炼成了,他也因此成为了道教的祖师。
得道之后的张道陵在四川一带活动,通过施符水治病等方式传道。因为入他的教门,就必须先交五斗米,所以又称五斗米教,还有一种叫法,这里就不提了。
从张道陵这一代开始,五斗米教在蜀中一带传播,在民间的影响力很大。
与张道陵差不多同一时期,河北钜鹿人张角创建了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掀起了大名鼎鼎的“黄巾起义”。
虽然黄巾起义因为种种原因最后还是失败了,但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对我国民间信仰并没有消失。
说一个大家应该都听过的地名:三官庙。
在北方的农村,很多地方都有村镇叫三官庙,尽管那些地方大多压根儿就没有庙。这个三官庙,最早就是太平道中的天官、地官、人官三官。
这三官具体是哪几位神仙,众说纷纭,北方一些地区的信众认为;天官是张角,地官是张鲁,人官是张修。
都姓张的这三个人又是什么关系呢?
五斗米教张道陵仙去之后,教权传给了他的儿子张衡,但张衡这个人在正史中的记载不多,推测可能是为人低调或其寿不永。
张衡不在的时间段里,有个叫张修的人掌握了五斗米教的教权,他响应张角的号召,在巴郡起兵。
后来刘焉到益州平定黄巾起义的时候,应该是招安了张修,反正他后来成了刘焉的别部司马。
这时候张衡的妻子因为擅长养生之道,长相美丽,用鬼神之术获得了刘焉的信重,他的儿子张鲁也因此受刘焉信任,被任命为督义司马。
后来刘焉命令张修和张鲁一起,去攻打汉中太守苏固。
张鲁和张修人多势众,苏固这个人又没有太大的才能,几乎没费多大力气,汉中就被张修和张鲁攻下来了。
但攻下汉中之后不久,张鲁突然率兵袭杀了张修,兼并了他的兵马。
一般认为,张鲁这么做是为了夺回五斗米教的教权。
刘焉死后他的儿子刘璋统领益州,张鲁不大看得起刘璋,就开始在汉中不听他的号令。
刘璋一怒之下杀了张鲁的母亲和家人,张鲁也从此正式跟刘璋翻脸,在汉中地区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独立势力,刘璋几次派兵攻打都被他打败了。
张鲁在汉中地区说一不二近三十年,他的宗教思想也在当地生根发芽。
后来曹操收拾掉了马超、韩遂等人,腾出手来就准备讨伐张鲁。
但张鲁这个人非常识时务,曹操打过来之前就知道打不过,老早就做好了投降的打算。
张鲁投降之后,曹操也没有亏待他,封他为阆中候,食邑万户,让儿子娶了他的女儿张琪英。
张道陵、张衡、张鲁就是天师道的前三代天师,张鲁投降曹操之后,天师道开始在贵族群体之间流传,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的愈发壮大。
晋代“八王之乱”后五马渡江建立东晋,当时的道教也分裂为了南北两派。
北魏道士寇谦之改革创建了北天师道,东晋的道士陆修静也改革整顿了南天师道。到了这一时期,天下虽然还在大乱,但道教的基础已经夯实,成为了较为成熟的宗教。
想必大家也看出来了——南北天师道的创始人,怎么都不姓张啊?
这一时期张鲁的后人比较低调,正史中记载的比较少。
一直到宋元时期,宋徽宗和元顺帝先后对龙虎山历代张天师进行册封,张天师一脉的荣光才逐渐恢复。
后世所传的玉皇大帝姓张,最早的出处应该也不会早于这个时期。
因为道教内部的至高神,从来不是玉皇大帝,而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清祖师。
在一些道教的传说当中,玉帝甚至只是元始天尊座下的一个童子,后来受元始天尊的指派掌管三界,统御众神。
民间传说中的玉皇大帝,最早受朝廷承认是宋徽宗时期,他把道教的昊天上帝跟民间信仰的玉皇大帝进行合并之后,统一出来的最高神。
在大多数道教的内部,三清祖师地位仍在玉皇大帝之上,还是道教的最高主神。
而且早期道教的高级神祗一般都不称姓名的;比如三清、三官、四御,官位就是名字,之所以会这样大概跟当时贵族称官职,不称姓名的礼仪有关。
所以玉皇大帝在正统道教里,应该也是没有姓名记载的。
所谓玉皇大帝姓张,叫张坚、张百忍、张友仁等说法,都是出自民间故事,没有明确的典籍记载。
民间之所以会有玉皇大帝姓张的这些故事,可能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张姓自古就是大姓,却没有出过皇帝,所以有人编玉皇大帝姓张来撑场面;二是因为天师道代代天师都姓张,老百姓据此牵强附会而来。
姓张的小伙伴们还是要注意,跟人打交道时“不免贵”,一定地看场合和层次,非正式场合以及非严肃的对象可以不免贵;但遇到正式场合,跟严肃的人打交道的时候,最好还是谦虚一点免贵,免得被人挑理,徒增口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