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明节,祭祀上坟是中国的优秀传统之一,也就是对以往故人的一种怀念,一般以家庭为单位,但是俗语“女婿莫上坟,上坟辱先人”,为何女婿不能上坟?缘由是啥?

在很多农村的谚语当中,“女儿不上娘家坟””女婿莫上坟,上坟辱先人”“清明当天不上坟”等等这些又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祭祀文化。

祭祀文化主要是受到宗族观念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女婿莫上坟的原因,其实主要集中在宗族观念和封建思想。

原因之一——宗族观念的影响

几千年的宗族观念,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历程。宗族制在古代主要是以家长制为核心的,也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一个血缘关系为中心的,为一个家族。

家族一方面凝聚着团结和奋进的力量,也一方面让家族不断发展壮大。

小一点的集体是家庭,大一点的集体是社会。大多数人对于集体都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自然而然宗族也会由此发展壮大。

对于家庭观念的认同,让家庭的社会地位和重要性不断凸显,不难发现很多家庭里都有着族谱,可以看到很多人的社会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而是代表一个宗族的。

而女婿在宗族里,虽然说表面上是一个大家子,在很多重要场合也会参与,但是还是会缺少一些话语权,因为在宗族的观念里,女婿更像是一个外来人。

所以不难发现,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链接而成的宗族,对女婿本身是有排斥的意味的,一般来说大家族的重大活动,女婿都很难上场,更别提上坟这种需要得到祖先庇佑的大事了。

所以根深蒂固的,女婿和女儿一样,是属于这个家族的边缘人物。

“女婿莫上坟,上坟辱先人”是在家族中普遍认同的,对于家族来说,难以接受由一个外来人融入且享有话语权。

原因之二——封建思想观念

其实在封建观念里,对女婿上坟也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腐朽的思想认为,女儿成婚之后,便已经是外人了,更大多数地,会被冠以夫姓了,比如咱们所熟知的“张王氏”,其丈夫的名字也是在前,根深蒂固认为男尊女卑。

而还有一句俗语所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所以女儿成家之后,便不再参与自己家族的事情,自然而然上坟这种事情也不应该由女婿来做。

还有一种封建的思想认为,如果女婿上坟,代表着外姓的入侵。会让很多人在心里觉得自己所在的家族后继无人,更是破坏了家族的规矩,这对于家族来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耻辱。

按照传统的观念,一家人,基本上也就是一般三代人,后面的人其实也就只能在族谱上看到,关于整个家族的变迁、由来与发展,而女婿已经在亲疏远近上有些离得太远,自然去也是一定程度上不妥的。

在传统的小农思想当中,家里的事情一定要交由男人去办,尤其是同姓的男人办最为有优势,这代表着人丁兴旺,而如果已经由女婿上坟的话,说明后继无人,也会遭到其他后人的嘲笑和不齿。

从另外一个角度,同姓的男的在家里是享有继承权的,可以得到财产的分配和分割,而相反女儿就没有这样的权力,那么女婿上坟也会被误认为是想要争夺财产,所以也会由外在地被阻拦下来。

更有一种封建的想法,直接会认为女婿上坟会影响到老丈人的气运,女婿上坟会对老丈人运势产生不利,也由此得到了后半句的说法“上坟辱先人”

社会发展——移风易俗

但是随着社会历程的发展,男女观念已经逐步在转变,所以很多女性也参与到家庭的议事日程中。

随着社会的改革和进步,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所以女婿这样的角色在家庭中也在被认可,也有很多人让女婿也参与到家庭的祭祀先祖的活动中。

在现代社会,女婿入赘也变成了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根据不同的家庭情况,男女地位的平等,女婿入赘也不再被看作是一种没有尊严的举动。

所以女婿上坟也变成了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因为作为女婿也是整个家族中的一员,女婿上坟从另外一个角度也算是证明了整个家族人丁兴旺的意思,一旦成为了赘婿,那就是这个家庭里的半个儿子,也就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了。

而且上坟主要是对祖先的怀念之情,作为女婿加入了整个家族,也要逐步接受和认同整个家族的思想观念,还有许多入赘的女婿,其孩子也更是随了女方的姓氏。

“女婿莫上坟,上坟辱先人”本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科学依据,这句俗语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被大家所摒弃,因为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只是在社会分工有所不同,并没有其他特别的区分。

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也是在多年的努力之下,受教育程度以及在社会扮演角色越来越重要之后女性在家族中的地位逐步被认同,随之而来的,女婿的社会角色扮演的也越来越明显。

对“女婿莫上坟,上坟辱先人”这句俗语的逐步抛弃,其实侧面更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

无论是女儿还是女婿更多被家庭所接纳,也营造了更加舒适的社会氛围,彼此之间也愈加和谐和稳定,所以这正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移风易俗的例证。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记载着中国的发展史。”也在传统的发展之中,我们在不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俗语,包括“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等等,都会社会发展是一个印证,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风俗,在不断的继承和保留当中,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