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重商主义”,即工商业本位,主要内容是“重商”、“重工”与“国家干预”,出现于15世纪后的欧洲。近代欧洲的崛起,与重商主义存在密切的联系。

但与欧洲不同,从秦朝到清朝,中国一直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士农工商中的“商”排在第四位,秦汉时祖辈经商后代都可能被徒刑。

问题在于:为何中国封建社会一直都是重农抑商,而产生不了重商主义,难道中国古人目光短浅,看不到重商致富?而且,法家主张重农抑商,儒家也主张重农抑商,两个水火不容的派系,都有一致的主张!

关于这个问题,网上有不少分析文章,有些甚至上升到了中华文明缺陷。其实,中国实行重农抑商,原因固然很多,但核心却在于确保粮食生产。

首先,中国虽大,但农业先天条件却不好,即相对耕地面积与气候条件比较差。

在耕地面积上,中国国土面积是印度三倍多,但有效耕地面积却不如印度,2022年时中国是19.14亿亩,印度是27亿亩。当下中国的耕地面积,是新中国之后大力垦荒,且大搞水利设施的缘故,放在古代耕地面积更少,越往前越少。

总体来说,中国历代都在努力拓荒,都在兴修水利,但奈何整体地理条件不好,导致历代人均耕地面积依然偏低。上图,中国地势图,适合农业生产的土地偏少。

在气候条件上,中国属于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必须掌握且不能错过“农时”。一旦错过,比如错过短暂的播种期,后果不堪设想,就可能意味着颗粒无收。与中国不同,非洲、印度、东南亚地区等,气候比较热,甚至一年中随时都可以播种,不需要过于重视。

因此,因为农业先天条件不好,决定了中国古代必须重视农业,否则粮食就可能不够吃。

其次,历代农民起义的背后,就是粮食危机,而起义的后果,可能就是王朝灭亡。

西方古代始终贵族政治,贵族集团实力强大,可以肆意压榨百姓,而西方百姓也不知道造反。但中国自秦汉始,就进入了平民政治时代,于是一旦遭遇粮食危机,那么中国就会爆发农民起义。

西汉赤眉绿林、东汉黄巾起义、唐末黄巾起义、元末红巾起义、明末李闯起义等等,其中或许夹杂了其他原因,但核心往往都是粮食危机。

历朝农民起义背后的逻辑是:土地兼并导致下层百姓人均耕地更少,风调雨顺之际或能糊口,但遭遇恶劣天灾,就会导致粮食危机。此时,再有统治腐败或错误政策等,那么往往就会爆发动摇王朝统治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因此,为了确保王朝统治,历朝就必须重视农业,还要建仓、乃至赈灾等。当然,走向垄断是资本主义的本性,土地兼并是地主阶级的本性,封建王朝没办法限制土地兼并,下层百姓人均耕地越来越少,最终在特别时期就会爆发起义。

以上可知,事关生死,事关王朝存续,中国古代必须“重农”。但问题是,可不可以重农又重商,或重农不抑商呢?

其实还是不行,因为中国太大,各地风土不同,一旦不加防范,就可能出现大问题。

比如明朝时期,在纺织贸易刺激下,江南多地一度毁田种桑,但明末遭遇天灾,全国粮食产量下降,原本可以向外输送粮食的江南部分地区,甚至需要买入粮食,这就导致全国粮食危机进一步恶化。

这是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出现的,如果朝廷出台重商或不抑商政策,那么结果就会更严重。

当然,近现代因为生产力提升,农业产量提高,确保了粮食安全后,才有更发达的商业活动,即在无商不富之前还有“无农不稳”。

因此,为了维持王朝稳定,为了养活庞大的人口,中国古代不得不实行“重农抑商”。应该说,这是一种比较稳妥的、负责任的大国政策,当然可以像宋朝那样有限度的放开,或适当的鼓励工商,但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局限性,事后诸葛亮很容易。

与中国不同,西方国小人少,又是贵族政治,不太考虑平民百姓,缺乏仁义道德观,可以为利而不择手段,搞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兼且当时欧洲开始殖民运动,拥有庞大的市场驱动工商,同时将多余的人口推向殖民地,或从殖民地运输相关物资回国,故而欧洲才会产生重商主义。

总之,以中国古代仁义观、义利观、道德观、客观农业条件、国家太大等等来看,不太可能实行“重商主义”,最多只会在“重农”的基础上对商业有所放松。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