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古往今来,含冤而亡的将帅不计其数,在这些人之中,最著名也是最令人扼腕叹息的莫过于岳飞岳鹏举了。

直到最后一刻,他依旧坚持着自己无罪,然而狱卒却只用了短短六个字就让他哑口无言。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段往事?岳飞入狱的真相到底是为何?


抗金名将


岳飞,字鹏举,生于相州汤阴(河南省汤阴县),南宋“中兴四将”之首,是著名的抗金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书法家。

岳飞自二十多岁以来,已四度参加军事活动,从1128年遇宗泽到绍兴11年(1141年),他参加和指挥过大小战役达几百场。

金军入侵江南后,以一己之力,极力主张抗金,重夺建康,为南宋所用,绍兴四年,襄阳六州全部被夺回,成为南宋的军事重镇。


绍兴六年(1136年),他率领大军北上,一举连取商州,虢州等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绍兴十年(1140),完颜宗弼破坏了盟约,岳飞率兵北上,两河百姓无不为之震动,各路义军亦随之而起,共抗金兵。


岳家军夺回了郑州和洛阳,打败了金国的郾城和颍昌,挺进了朱仙镇。

但宋高宗赵构与秦桧一心想要议和,便用十二道“金字牌”催促班师,岳飞在宋金议和期间被秦桧,张俊等人陷害下狱。


岳飞被革职之后,小人们诬陷的脚步不断加快,张俊借湖北都统领王贵前往镇江的机会,迫使他屈服。

王贵于8月底回到鄂州,而9月1日,副都统制张宪也启程前往镇江。


张宪的副手王俊,也就是前军副统领,在秦桧党羽的授意下,到了王贵那里,控告张宪,说他听说岳飞被革职,就密谋要把军队调到襄阳,胁迫朝廷交出军权。

虽然这份证词并没有什么精妙之处,是一场拙劣的骗局,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能一眼看穿。


可宋高宗还是亲自下了“圣旨”,特别为岳飞设立了诏狱,“就大理寺置司根勘闻奏”。

岳飞接连接到手下蒋世雄、王处仁等人的密信,王处仁要岳飞上书申辩,岳飞叹道:“使天有目,必不使忠臣陷不义;万一不幸,亦何所逃。”


可岳飞的此般相信,并没换来皇上的明判。

这一天晚上,岳飞被关在诏狱里,外面狂风骤雨,他为祖国担忧,为前途担忧,他明白,自己的下场,就像是这地牢里的一盏明灯,随时都会熄灭。


监牢开门,圣上冷漠无情地宣判了岳飞的死罪,激起了他心中最强烈的感情,他不甘心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掉,哪怕是最后一次,也要证明自己的清白。

所以,他站得笔直,声嘶力竭地喊道:“我无罪!”


那名看守面无表情,似乎已经见惯了这种场面,他冷眼望着岳飞,脸上露出一丝讥诮之色。

“迎二圣,便是罪。”


这六个字,对岳飞来说,就像是一道惊雷,劈在他的心头,他不敢相信地望着眼前的牢头,嘴巴动了动,但已经说不出话来。

这六个字,就是他效忠的国家给予他的罪行。

然而,宋高宗杀害岳飞,是否真是为了“迎二圣”呢?答案是否定的。

迎二圣


“迎二圣”,是宋朝朝廷上下一致的口号,就连赵构自己都很爱说,你皇上都这么叫,我岳飞跟风就不行吗?

仅仅是岳飞“迎二圣”,就成为了他的死亡原因?显然是不可能的。

国家的太上皇和前任皇帝、国君的父亲和兄长(还有母亲、妻子、一大堆兄弟姐妹)被囚禁在敌国,这是国家的莫大耻辱,也是赵构本人的莫大耻辱。


“迎二圣”就是洗刷耻辱,即使是主张和平的人,也不会公然提出异议,更别说以此为由杀死大臣了。

退一万步讲,徽钦二宗就算回来了,对赵构的皇位也没有太大的影响。


“靖康之变”发生之前,宋徽宗就已经让位了。韦太后被赎回之时,宋钦宗跪倒在马车上,痛哭流涕:“寄语九哥,吾南归,但为太乙宫主足矣,他无望于九哥也”

意思就是说,只要九哥能把他救回去,出家当个道士就行了,高官厚禄皇亲国戚的名头也可以不要。

可以说就算二圣归来,也不会掀起什么浪花了。

原因有两个:第一,二圣被抓之后,算是妥妥的被羞辱,再也没有了王者的威严。

这让他如何面对这个世界?自己的国家被灭,都是自己的错,还想重蹈覆辙?可以说,已经失去了人心。

二是赵构的阴谋诡计,“二圣”仅凭父亲和兄长的地位,就能夺取皇位?根本不可能,新的王朝已经成立,朝堂重新洗牌,就算“二圣”归来,他们也无能为力!

就算岳飞能够成功地迎接两位“圣人”,那么,二人面对以“中兴之主”的身份,击退了蒙古人,夺回了中原,并且提拔了无数的文臣武将,还有着极高的声望的赵构要如何。

如果赵构要灭掉金国,夺回中原,将两位圣人接回来,那么他将会被载入史册,成为千古一代帝王。


且不说文臣和将领们的支持,就连北宋的子民们,都会对他顶礼膜拜,什么“昏德公”、“重昏侯”想做回皇帝,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因此,很容易得出结论,哪怕“二圣”归来,也早已失去了民心,多半会在宫中安度晚年,不会有太大的动荡。


其次,岳飞参加立储的事宜,亦难以说是死罪。

直言立储


赵构逃亡途中,因受刺激而失去生育能力,独子也在苗刘之乱中夭折。


在这样的背景下,赵构的储君之位就成了最重要的问题,因为涉及到皇上的私事,所以大多数朝臣都不愿多说。

岳飞三番五次的上书,要立太子,赵构连个儿子都没有,如何立,怎样立?此举岂非贻笑赵构后继无人?

有人说了赵构还有个义子呢,但赵构才三十出头,就要赵构立他为太子,岂非是在揭他的老底?


赵构不能生子,徽钦二帝却还能,徽宗甚至在金国给赵家添了好几个兄弟,就连他的母亲韦氏与金将为赵构生下了一弟,更年轻的宋钦宗赵桓就更不用说了!

赵构是赵光义这一系的独子,若是将徽钦二帝接回去,徽钦二帝就会为赵构添上些兄弟或侄儿,赵光义这一支还能继续存在。

等到徽钦二帝回归,有了后代,必然会面临更大的阻力——继承帝位是第一要务,与其让赵匡胤这一系的赵昚继承,还不如让更多的人拥护!

这样一来,赵构的皇位就会由他的兄弟或侄儿继承。


由此可见,岳飞与宋高宗之间“迎二圣”并非关键,而是各种冲突,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他们之间的冲突也是需要时间的。

二人矛盾已久


从绍兴一年至绍兴七年,金国主张战争,宋朝高宗求和未果,只得破例升将,以保自己的生命和皇位。


岳飞从一介小将,步步高升,与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吴玠等,都是一等一的大将,而他的才干和声望,更是远超旁人。

岳飞是当时皇上最信任的将领。


提防武将,这是赵宋一直以来心照不宣的规矩,宋代的政治体制,突出了“重文轻武”、“以文治武”的思想,使得“将”成为“文臣”的“工具”。

一旦武将立下大功,官职越高,对皇帝的威胁就越大,在北宋初期,对军事力量与社会地位的提升,宋高宗及其他文官(包括投降与抵抗)都认为是一种权宜之计,对此始终持怀疑的态度。

宋高宗采纳了张浚、秦桧的建议,取消了岳飞带兵打仗的命令,用意是要防止他功高盖主。


岳飞急于抗金,主张扩充军队、立储君,这些都是宋高宗所不能容忍的。

即使他注意书法,以礼相待,也会引起皇上的猜疑,他再三诚恳地说,要退休了,要到庐山东林寺去读佛经,安度余生,但宋高宗却一点也不相信。


岳飞被冤枉而亡,除了宋代对武将的畏惧外,更多的是宋代“主战”与“主和”两条路线上的矛盾,以及他与宋高宗的私人仇怨,这些都不应该被归结为一句“迎二圣”。

一个时代的思考


岳飞之死,对整个宋朝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因为他们摧毁了自己的守护长城,失去了夺回家园的希望,最后只能被大草原上的蒙古人给消灭了。


如今,我们又一次提到岳飞,提到他临终时所提及之言,我们所缅怀的,并不只是一位英雄,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