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曹操,总被世人称为枭雄,大家确实肯定他的才干,但对他的评价上,还是带着一定的负面色彩。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反面意味就更浓了,他“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自利思想,一度把他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他向高位攀爬的这条路上,剥夺过不少人的生命,华佗便是其中之一。在后人眼中,华佗死于曹操的疑心病,纯属含冤而死,可事实果真如此吗?《后汉书》里藏着不同的答案。
心高气傲的名医
华佗在他那个时代名震天下,在后世也同样是颇有声望的名医,甚至发展至现在,他已经成了高超医术的代名词。这一切,自然得益于他的超高医术。
只是华佗身上有才气,也同样有行业顶尖人物的傲气。《后汉书》中说他:“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以医见业。”也就是脾气不好,总是抑郁,认为自己生不逢时。
他的这种性格色彩,致使他在行走江湖的时候如果走在钢丝上,遇到好的患者会信任他、赞美他,但凡遇到性格不好的患者,则很可能引发医患纠纷。
华佗曾给关羽刮骨疗毒。这位常年征战的大将军,身上也有尊重名医的谦虚气质,因此这次治疗之路,华佗不仅走得顺畅,还在治疗结束后收获了美誉。
其实在准备治疗的时候,华佗的话还是叫关羽心下一惊,以往排毒都是用上好的药膏,第一次听说要割肉见骨的。这样一来,风险成倍增加,效果却尚未可知。
关羽对此提出疑问,华佗也没有多加解释,只说毒药已经深入骨髓,要想彻底治愈,只有这一个办法。要是接受,他就立马准备器材,要是不治,那就另请高明。
一番抉择下来,关羽终于咬牙同意了华佗的治疗方案,甚至拒绝用酒麻痹神经,生生受住了割肉刮骨之痛,成就了历史上的一段鲜明事迹。
可从这次行医的事件里便能看出,华佗是个心高气傲的人,他凭着医术名扬天下,自然没有多少伺候病患的心情,只管快刀斩乱麻,做出快速又准确的诊断,治病救人就行。
从他的角度看,他确实有自傲的资本。他不仅熟读前世医术,还勇敢创新,研发出了一些独特的治疗手段。
在那个各项技术都不发达的时代,中医行医主要靠内调,而华佗治疗病患的时候则格外大胆,外科手术是他常用的治疗方式。
并且他还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研制出了外科手术的好搭档——麻醉产品。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
“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麻沸散”即华佗自制的一种麻药,这可比西医的麻药领先了整整一千多年。
病人需要外部手术的时候,华佗便会拿这种药,让病人混着烈酒灌下去。如此一来,整个行医过程中病人都不会有痛感,既减轻了病患的痛苦,又让手术的过程更加顺畅,可谓是一剂良药。
只可惜这种药品华佗没来得及传承下去,在他被曹操杀死之后,这味药就彻底失传了。
华佗行医的脚步遍布全国各地,也问诊过不少大人物,可为什么偏偏栽在曹操手里了呢?这和两人的个性都脱不开关系。
位高权重且难缠的病患
曹操是个极度惜才的人,他那首著名的《短歌行》将自己渴望人才、爱戴人才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尽管文学作品把他塑造成了一个阴险狡诈,度量不够的反派角色,也不可否认,他对于自己看重的人才,可是十分大度的。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张绣和贾诩。
贾诩曾为张绣出谋划策,在一场胜仗中夺了曹操手下大将典韦、及其长子曹昂的性命,按理来说曹操该和这两人间结下了血海深仇,可之后曹操却不计前嫌,接纳了两人。
甚至在官渡之战中,他还重用张绣和贾诩。曹操的胸襟,可见一斑。
可曹操能白手起家,一步步爬上高位,在朝中一呼百应,光有爱才这一点是不够用的。他同时具有权谋家特有的性格——心狠手辣。对于把握不住的人才,曹操同样能一杀了之。
比如“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杨修,少年成名、才干过人,但因为多次揣摩曹操的心思,和他张扬跋扈的性格,触犯了曹操的威严,最终命赴黄泉。
由此可见,曹操爱才,同时也不惯着人才。要是有人不在乎地位之别,仗着他的重用多次惹怒他,他也不会手下留情。
毕竟这乱世里到处都是人才,没了一个,他大不了再找下一个。杀华佗的时候他大概也是这种心理,没想到这次是玩过了火,世上还真找不出第二个华佗。
但这些都只能是事后后悔了,毕竟在那个节骨眼上,曹操非杀华佗不可。首先是华佗不够尊重曹操。
以华佗的视角来看,他算是个江湖人士,不受阶层那套理论的管束。因此面对病患的时候,他眼里只有疾病轻重,没有高下等级之分。
不论是平民,还是贵族,他行医时候都是老一套程序。先问诊,再给治疗方案,最后叫你自己拿主意,到底治不治?不治他转身就走。
所以面对曹操的时候,他丝毫没有收敛自己的傲娇态度,直接跟曹操说:“你这头疾得开颅治疗,不开颅的话好不了。你治不治吧,不治就另请高明。”
整个诊断过程,华佗只说了简短的几句话,但句句在曹操雷区蹦跶。
曹操现在是个妥妥的上位者,大汉朝的江山都握在他手里,他请华佗来给他治病是看得起华佗,怎么华佗还一副眼高手低的模样?纯纯是看不起他!
他这些天来对华佗的态度够好了。之前多次请华佗出山,华佗对他爱答不理,这都忍了,等到华佗终于松口,他更是大张旗鼓,把华佗一家人接到许都,给了他们最优厚的待遇。
给他保守治疗了一段时间,华佗又说自己自由惯了,想出去云游一段时间,曹操也咬着后槽牙一一答应。
只是华佗这一走,就像是断了线的风筝,这边曹操头疼得要死紧急征召,那边华佗不紧不慢迟迟不归。华佗这种傲慢态度,曹操想不生气都难。其次是曹操确实经不起开颅的风险。
曹操积累了一肚子怒气,好不容易盼着这尊活佛回来,结果人家只给他甩过来四个字——“开颅治疗”。
曹操这种疑心病重的人,哪冒得起这种风险?华佗对自己的医术有信心,曹操却不敢轻易把自己的命交到华佗手里。
他现在不比从前,如今他已经是手握重兵、执掌朝堂的权臣,但凡出点小意外没了命,自己打拼的一切可都会烟消云散。
况且他如果听信华佗的建议,开了先例,以后治病的时候,来个被别人收买的医师,哄骗着他做场危险系数极高的手术,保不齐就能借着治病要了他的命。
华佗的方案,他可万万不能同意。就算如此顾虑,曹操还是给了华佗最后的机会,问华佗能不能换一种治疗方式。
可华佗此时态度强硬,愤怒曹操不懂医术还要瞎指挥,两人如此僵持不下,直到曹操的怒火聚集到顶点,最终爆发。最后,华佗和曹操之间的身份差距,注定了他们不能共情彼此。
华佗自视甚高,曹操又反感居功自傲之人。他眼中,华佗就是个服务者,他一个权力阶层的人,愿意放下面子哄着华佗,已经是对他最大的宽容。
没想到对方得寸进尺,偏偏往他枪口上撞,直接扬言:“你要治就治,不治拉倒。”
这传出去,说他被一个小小的医师拿捏,他曹操还怎么保留自己的威名?于是曹操一怒之下,直接叫底下人把华佗拖出去斩了。
在当时的他看来,全国各地那么多名医,总能揪出来一个技术态度都好的,自己何必吊死在这一棵树上?
就这样,华佗还没回过神来,便已经一命呜呼。他大概到死都没有意识到,曹操手中握有生杀大权,对他看不惯的人,他确实可以一杀了之。
结语
华佗之死,常被后人拿来大做文章,成为曹操小肚鸡肠、满腹疑心的铁证。
可如果换位到曹操的角度思考,却能发现他这么做也有他的道理,身居高位之人,多一点疑心不是坏事,如果不处处设防,他也很难爬到最终的那个位置。
华佗医术虽高明,却不懂得为人处世的艺术,把权谋的世界当作自己潇洒快意的江湖,自视甚高,结果啃到了硬骨头,落于万劫不复的境地。
华佗是可怜的,曹操背了一世骂名,也同样是无辜的。如果再给华佗一次重来的机会,在曹操重复反问他的时候听懂曹操话中意味,他或许能得个平安结局。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