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一对灯笼竟然拍卖到1380万元。

这可不是寻常的灯笼,而是1949年开国大典,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大红灯笼。

这样的灯笼一共有8个,整齐划一地悬挂在天安门上,历经了45年的风吹雨打,直到1994年才被取下。

它们出自一位清代宫廷老师傅之手,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灯笼的设计方案竟然是日本人提出来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天安门城楼上的灯笼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如今它们又存放在哪里呢?

1949年9月初,中央领导人开会决定,将于10月1日在天安门举办开国大典,庆祝新中国的成立。

接上级命令,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舞美队收到了装修重建天安门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那时的天安门城楼破败不堪,墙壁斑驳,广场上杂草丛生,垃圾成堆。

时间紧任务重,只有短短的28天,当务之急是打扫卫生。

上万士兵和周围群众在党的号召下,纷纷加入了舞美队的清理大工程。

他们在天安门广场上安营扎寨,白天热火朝天地赶工,晚上紧锣密鼓地讨论方案。

起初,舞美队成员集思广益,设计出的方案是以红色为主,在天安门上插满红旗和五角星,来彰显革命的胜利。

但很快得到了建筑专家的否定,装饰效果明显过于杂乱且生硬,和天安门的色彩不协调,相反还有失庄严。

此时,距开国大典只剩下13天。

危机紧要关头,两名日本美术生提交了新的方案,得到了中央领导人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认可,这两名日本人究竟是什么来头?

1949年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的装修布置方案,竟然是由日本人设计的。

在众多方案中,周总理一眼敲定了引人注目的8个大红灯笼方案。

这两名设计者是日本美术专科学院的高材生,虽说是彻头彻尾的日本人,但是他们一直以来痛恨侵华战争,加入了在华日本反战同盟会。

解放后义无反顾地留在了中国,成为了舞美队的解放军战士。

在他们看来,灯笼是中国人在庆祝传统节日张灯结彩的必备品,选择用大红灯笼来烘托新中国成立的喜庆气氛再合适不过了。

可设计容易,制作难,灯笼的比例一定要匹配得上宏大的天安门城楼,一般灯笼根本无法满足设计方案,天安门的灯笼直径必须达到2.5米以上。

这样的巨型灯笼,北京城内没有一家灯笼铺敢接单,他们担心能力不足,最后耽误了开国大典的头等大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舞美队经过多天走街串巷的打听,终于在胡同中找到了一名手艺精湛的老师傅。

他叫尹作滨,祖祖辈辈在皇宫里扎灯笼。自从大清朝灭亡后,尹师傅再也没有扎过灯笼。

这次,听说开国大典上需要大型灯笼,尹师傅二话不说,爽快地答应了。

他表示,共产党是恩人,解放军都是好人,就是拼了老命也要把灯笼做好。

为了方便后期搬运和悬挂,尹师傅直接把工程放在天安门宫殿内,带着徒弟没日没夜地来赶制这个有史以来最大的灯笼。

可谁知,在第一个灯笼将要完工之时,还是发生了意外。

由于材料的问题,灯笼出乎意料地散架了。而尹师傅所需的新材料要到千里之外的南方采购。

此时距开国大典只剩下3天,时间不等人,最终灯笼能否如期完成呢?

天安门城楼上的8个大红灯笼,个个高2.23米,直径2.56米,重达80公斤。

毫不夸张的说,里面可以坐4个人打麻将了。

如此巨大的灯笼,对清朝皇宫御用手艺人尹师傅来说,也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挑战。

老人家之所以要拆了百年祖宅,是因为祖宅的房顶是尹家祖传之宝苦慈竹,堪称竹子中的极品。

这种竹子薄如蝉翼,坚韧如丝,尤其是经得起劈丝定性,用这种世间稀有之物来做有史以来最大的灯笼,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

尹师傅纵使心中有万分不舍,可为了不辜负党的信任,他还是忍痛割爱。

原料到手后,尹师傅和徒弟开始快马加鞭地赶工,彻夜不眠,所有人化疲惫为激情,经过劈丝、固定、糊纸等十几道复杂的工序。

终于在开国大典前夕,将8个巨型灯笼完美地呈现在众人面前,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震惊,不由地称赞尹师傅不愧是名副其实的大国工匠。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天安门以全新的面貌迎接神圣一刻的到来,8个大红灯笼在城楼上格外耀眼,一起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伟大时刻。

直到199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45周年,天安门城楼重新修葺,8盏大红灯笼也被新型的折叠式灯笼取而代之。

他们悬挂了四十五年,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光荣退役了。

1995年,天安门城楼旧宫灯专场拍卖会上,一个商人以1380万元高价拍走了其中一对灯笼,国家把拍卖善款全部捐赠给了山区希望工程。

2019年,天安门管委会把一对灯笼捐赠给香山革命纪念馆珍藏。

大红灯笼作为镇馆之宝,继续向世人展示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激励着新一代年轻人砥砺前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