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句广为流传的玛雅谚语,也是一种理想的养育状态。

都知道父亲对孩子的重要性,然而父爱的缺失是一个躲不过又不愿提及的隐形话题。

在养育孩子的现实过程中,父爱的缺失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其实,父亲并不是帮母亲打打下手,做个替补,心血来潮管下孩子,但现实的生活中哪有父亲的影子:

管孩子衣食住行的是妈妈,管辅导作业的是妈妈,管陪伴的是妈妈。

爸爸只负责赚钱,而妈妈既需要管一家人的吃喝拉撒,还要管洗衣做饭,还要管辅导作业,还要管生活琐事。

男人的理由有似曾相识的理由:我很忙,工作压力很大,我根本没有时间,我想管也管不了。

而为母则刚,即便累得喘不过来气,也得保持十项全能,因为自己不管孩子,孩子就要受委屈,孩子就没人管。

对于我自己来说,孩子的父亲活得像一个“摆设“,只有父亲的身份,没有父亲的参与感,日常问的话只有几句:成绩咋样呀?考多少名?得好好学呀。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当父亲对孩子只剩下了结果的期许,没有了过程的参与,当父亲在孩子面前变成一个“巨婴“,比孩子还像一个孩子时,妈妈只能活成雌雄同体。

这是在养育孩子中,一件特别悲哀的事。

可是没有办法,生活还要继续,妈妈还要努力为孩子做好榜样作用。

父亲为了生活奔波,的确会有很多的身不由己,可是也不意味着直接当甩手掌柜,没有完美的父亲,也可以做一个足够好的父亲。

哪怕给孩子打个电话谈谈心,而不是一味指责和否认,比如跟孩子聊聊生活和人生,而不是一味将孩子甩给妈妈全权管理。

父亲终归是一座山,既守护孩子,却不能一味沉默,也不能活得如同镜中花一下置身事外。

迈克尔·戴蒙德在《何以为父》中提到:成为父亲也是一项工作,也需要学习,也是成为一个真正男人的过程。

在守望、保护、抱持妻儿的过程,对于男人是一种挑战,而不是只负责赚钱。

在男人看来,自己努力赚钱都是为了妻儿,都是为了这个家,却很少考虑用心陪伴和学习做一个丈夫,做一个父亲。

爸爸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男性化的榜样,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可学习的参照物。

可扎心的现实更多是父亲的缺失,看看吧,父亲们都在干些啥:

终日不是抱着手机刷视频、看新闻,就是在埋头工作,或者奔赴于各种应酬;

孩子有什么问题,父亲只有一句话:找你妈;

对孩子只有否认和指责:你不努力,爸爸奋斗都没劲了。

总觉得自己太累了,要休息下,要活在当下舒适一点。

似乎都对,又似乎哪里有着不对。停停,妈妈就没有工作吗?妈妈就不需要努力吗?妈妈就不需要休息吗?妈妈就该是全年无休,随时待出征的“女战神“吗?

我不知道男人要怎样成为一个足够好的父亲,但我知道女人想成为足够好的妈妈,需要付出数很多牺牲自我的机会,需要持续成长,需要不断进步,共情和理解孩子。

似乎成为妈妈,需要太多定义和要求,而成为爸爸只需要赚钱就好。

这是一件特别悲哀的事情,也是一件病态的关系。

心理学家萨姆·奥尔尔松说:所有男孩都渴望得到一份来自父亲男性力量的庇护。

男人用自己的力量,会不断告诉儿子,如何成为一个坚强而不具破坏性的男人,同时儿子又会在促使父亲尽力的发展和完善自己,成为一个更完整的男人。

这给了我很大触动,原本我以为父亲缺失就缺失了,我努力一点既做母亲又做父亲,但我发现无论我做得再好,都无法取代父亲的身份和陪伴。

无论我有多努力做好妈妈的角色,对孩子的爱都是不完整的,所以我将这本《何以为父》送了孩爸。

当然,我不指望一本书能改变他,但起码我对他做出了邀约,希望他能跟我一起参与到孩子的养育过程中。

而不是因为我对他的失望,而拒绝他参与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以前的时候,我以为“既然管不好就闭嘴吧“,这样的想法是我将他剔除了孩子们的养育过程。

作为父亲,即便有很多粗枝大叶的表现,即便有很多简单粗暴的沟通,让它自然呈现出来,哪怕是错的养育,哪怕是错的示范,也给他机会试错。

因为,父亲不能缺失,即便再怎么蹩脚的父爱表达方式,也需要研习和刻意训练。

理想化的父亲也许不会出现,但只要努力去做足够好的父亲,懂孩子、陪伴孩子,带他们拓展另一个妈妈无法带孩子抵达的世界,或许也很精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