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每一位忠君爱国之臣,都将赤诚的肝胆奉献给自己效忠的王朝,早已把“身为一朝之臣当尽心辅佐社稷”的信念根植于心中,即使即将身死,也不忘为君主献上忠言。 而身为大明臣子的刘伯温,虽深受朱元璋的迫害,但面对复杂的局势,他不便于直面的向皇上进谏,便用一种特别隐晦的方式提醒朱元璋即将面对的危机。这甚至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不已”了。
与诸葛齐名 刘伯温身为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对于朱元璋夺取天下,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更是有人把他对明王朝的功绩和诸葛亮对蜀汉的贡献相媲美,称其为“小诸葛亮”,而刘伯温又以神机妙算著称,在民间也流传了很多他的故事。 刘伯温从小天资聪颖,后来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在朱元璋登基后也是为他出谋划策,绝对可以说是一大功臣。 但朱元璋是一个生性多疑的君主,在他成功后就开始担心身边的大臣会不会篡夺王位,所以他诛杀了很多大臣。
伴君如伴虎 公元1368年,朱元璋终于当上了皇帝,并宴请群臣庆祝。朱元璋这一桌座的都是开国功臣,其中就包括李善长,徐达,刘伯温、胡惟庸、汤和、高启。 吃得兴起时,朱元璋拿起筷子给他们夹菜,每个人都得到了鱼的一个部位,这就是著名的“分鱼宴”,而吃了这些鱼的人,最后都是什么下场呢?除了汤和其余人都被杀了,就连刘伯温也没能幸免。 其实刘伯温早就看透了这一点,也知道这些功臣和副将被灭掉是早晚的事,只是他没有料到朱元璋是如此的心狠手辣,会诛杀那么多人。
刘伯温神机妙算,那朱元璋为什么要杀他呢?因为他犯了朱元璋一个大忌,朱元璋还没有建国的时候很听刘伯温的话,可是建国立业之后讲究的就不是才能了,而是忠心。 一次朱元璋与刘伯温讨论谁可以胜任宰相,朱元璋先后提了胡惟庸等人,刘伯温却一一指出了他们的不足之处,说明了他们没有一人能够担此重任。朱元璋听后感叹道:“看来我的宰相只能你来当了。” 刘伯温在朱元璋的褒奖之下,居然说了一句:“我个性太过刚直,不太对处理关系,当宰相怕辜负了皇上的恩宠。”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天下人才多的是,皇帝您慢慢找吧”朱元璋听后十分生气,但没有表现出来,没有接着说什么。 这个时候对付刘伯温还不太合适,因为朱元璋还很需要他,后来明朝走上了正轨之后,刘伯温就因害怕被害选择辞官还乡。 可刘伯温是“人退心不退”,他经常让自己的儿子去朝廷输送一些自己的想法,只能说他保命功夫不到家啊。
朱元璋本来就对刘伯温有成见,因为朱元璋让他往前走一步的时候,他不走,朱元璋想让他往后退一步的时候,他不退。 在这个敏感时期,有人诬陷刘伯温在家乡横行霸道,有不臣之心,刘伯温也知道自己摊上了大事,立马逃到了南京,到了南京之后,刘伯温就得病了。 胡惟庸带来了朱元璋指派的医生,可是刘伯温吃了医生的两副药之后就死了,因为对于朱元璋来说,死人才是最安全的,但刘伯温在临终前送了一筐鱼给朱元璋,这背后有何深意呢
一筐鱼的含义 刘伯温送去的一筐鱼经过这么远的路途,早就死了,朱元璋看到这一筐死鱼,百思不得其解。 朱元璋冥思苦想17年,直到17年后,也就是公元1392年,朱元璋才明白其深意。 原来刘伯温是要告诉朱元璋:“皇帝为政,不能像对待这筐鱼一样,不然就会被活活挤死。治理天下就要用像太子朱标这样的人,可是如果他身边有那么多的皇子,他也一定会被挤死。” 所以,他立朱标长子朱允炆为储君,在对外公布之后,朱元璋想到:自己将皇位传给孙子,其他的儿子肯定不服气,必然会争夺皇位,刘伯温送的那筐死鱼,不就是“鱼死网破”的意思吗?
可朱元璋想到这一点时悔之晚矣,其他的皇子早就身在皇宫数十年,谁会不惦记他手中的大权呢?于是他赶紧把其他的皇子都分散回各自的封地,没有圣旨不得入宫。 只可惜最后还是没能入朱元璋所愿,朱元璋病逝后,朱棣以清君侧为由起兵造反,成功夺得皇位,朱允炆最后不知所踪。
小结:
朱元璋在夺得皇位以后,可以说是过于敏感的,这很有可能是因为他草民出身,经历过太多的人间疾苦和世界冷暖,他从本质上是对所有人都是不信任的。只要有任何的行为引起他的怀疑,都难逃“宁可错杀,绝不放过”的对待。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刘伯温神机妙算,想必早已洞察了朱元璋这一人格特性,所以在朱元璋让他更进一步,他不敢冒进,在朱元璋将他雪藏之后,他又不肯对明王朝放任自流,这对于他来讲是十分矛盾的。
而对于明王朝的皇权继承大事,他看破了却又不便于说破,于是采用这种点会的方式提醒朱元璋,也算是尽了他身为人臣最后一份责任了。
而朱元璋对于功臣们的“一网打尽”,也造成了他孤立无援的局面,他最终的事与愿违,多少也是他的自作自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