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在乌克兰首都发生的“警察当街殴打81岁老人”事件可谓轰动一方,老人的身份不一般倒是其次,更因为这件事反映出了乌克兰当时许多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三年前的一月份,乌克兰还被寒冬笼罩,一位身穿棉衣、看起来平平无奇的老人下班后正走在街上准备回家,出地铁站时却遇到了三个直冲冲朝自己走来的年轻人,还没等老人询问发生了什么,那三个年轻人便抡起拳头将老人打倒在地。
一场莫名其妙的殴打、被袭击老人的求救,吸引了好几人围观,有人选择报警,更多人则选择明哲保身,所幸,老人坚持到了警方到场的那一刻,但出乎意料的是,两个警官并没有对那三个年轻人进行制裁,相反警官也加入了殴打的行列中。
事后,经过乌克兰媒体的采访和报道,群众才知道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那老人名叫维克多·科瓦尔斯基,是曾经参与设计过安-225运输机的著名飞机设计师,那三个年轻人维克多根本不认识。
年迈的著名飞机设计师街头遭警察暴打?好家伙,这是妥妥能上热搜的社会新闻啊,可是那三个年轻人和警官究竟为何要殴打维克多呢?
据维克多所说,那三个年轻人把自己当做骗了他们钱的诈骗犯,所以才不听解释上前就是一拳头,在殴打过程中那三人甚至还呼吁路人一起“帮忙制服诈骗犯”,警方到来后也是听信了三人所言,才会殴打维克多,所幸维克多命大,不然乌克兰就会平白无故“损失”一名人才了。
实际上,类似的事情不在少数,但见微知著,从这件事中我们能看出乌克兰潜在的社会问题,更有学者对针对这些社会实践提出了一个问题:乌克兰人才外流根源何在?
乍一看这问题和维克多被暴打的事八竿子打不着,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乌克兰航母之父巴比奇是苏联航母建设当之无愧的大功臣,但他后来也坚定地选择了中国,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天赋与心血。
乌克兰社会大环境对人才的影响,和诸多乌克兰人才流向中国,这二者背后的联系或许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先来探究维克多·科瓦尔斯基的故事。
在他被殴打的事被媒体曝光后,医院公布了检查结果:初步检查结果为脑震荡,身体各处也有瘀青,那三个年轻人正在接受调查,但警方却声称两位上前查看情况的警官并没有参与其中。
不少中国人在看到这条消息后异常愤怒,抛开别的不谈,单论这件事情的恶劣性质,是个人看到都会气愤,更有人在网上发声表示要让维克多来中国发展:
“中国社会治安条件很好,最起码不会发生路人和警方当街殴打老人的事件,这样的科学家应该来中国发展,一定会有好的待遇,对国家和个人都是好事。”
网友们的喊话,其实也是不少人的选择,比如乌克兰的“航母之父”巴比奇最终就如愿以偿,加入了中国国籍。
巴比奇原名瓦列里·瓦西里耶维奇·巴比奇,曾经参与了包括“莫斯科”号、“列宁格勒”号等航母和武器系统的设计建造,三十多年的从业经历让他成为了乌克兰相关领域的“国宝级人物”,但能让国家如此重用的人,自然也会引起“旁人”的留意。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和苏联的斗争如火如荼,除了经济、军事实力方面的暗暗较劲,人才领域也成为了双方较劲的一局棋:由于彼时苏联在经济方面发展并不如美国,社会大环境也因此出现“裂痕”,美国深知自己“硬刚”是“刚”不过美国的,便抓住了苏联的这一弱点。
美国多次通过重金收买、威逼利诱等手段挖墙脚,不少身怀绝技、颇具才干却享受不到良好生活待遇的人都选择了“跳槽”为美国人工作,巴比奇自然也成了美国人看上的目标之一,但巴比奇算得上是个有风骨的人,美国人答应给他良好的研究环境、先进的研究设备以及丰厚的薪资待遇,他统统不要,而他这样做也有难以言说的原因。
碍于资金原因,当时的乌克兰暂停了对航母“瓦良格号”的研究投入,这对国家而言不过是一项科研成果的暂停研究,对于巴比奇而言却是心血的荒废,巴比奇不愿离开,他满心满眼都是他尚未完成的伟大成果。
直到1998年,我国通过竞标将“瓦良格号”成功拿下,并且在几年后运回大连,这让原本近乎放弃希望的巴比奇看到了一丝曙光,哪怕是跟着航母去中国,他也愿意。
后来因着“瓦良格号”的缘故,我国相关科技研发获得了巴比奇的支持,后续研究也因此变得更加顺利,2014年巴比奇还获得了年度“齐鲁友谊奖”,以彰显其身份和成就。
看出来了吗?
巴比奇来到中国的原因是“瓦良格号”,但深究一下原因,能看出如果乌克兰能够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瓦良格号”的后续研究,巴比奇未必会离开,从维克多和巴比奇的故事我们能看出,乌克兰人才确实存在外流的情况。
乌克兰市场改革中心专家拉里萨·英钦柯曾经公开过一组针对“乌克兰人才流动情况”的国家研究数据。
据资料记载,1991年全年有71.59万人移入乌克兰,但移出的人数只有58.75万人,可到了1994年,前者数据为20.27万人,移出的人数却达到了34.59万人,换言之,不仅流动人数越来越少,而且移出人数的占比越来越大,甚至超过了移入乌克兰的总人数。
据统计,在这些移出的人当中有不少技术型人才,他们不仅受过专业教育和培训,而且有良好的劳动能力、高教育水平和技术技能。
乌克兰也意识到了人才流失的问题,也曾派出相关部门对这一现象进行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年都会有2700~5000名信息高技术人才外流,后来1997到1999年这三年间,就有3000多名大学生去了欧洲各国。
国家给予教育资源,刚培养出有潜力的人才,他们便一个个跑去了别的国家,难道国家不打算采取什么措施吗?
实际上,这些人才大量外流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国家也是有心无力:当时经济陷入危机,不仅公共设施和日常食物涨价,而且公司单位工资拖欠,治安混乱,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证,群众整日里人心惶惶,人才更是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移民。
乌克兰移民趋势逐渐扩大,说到底最根本的问题还是社会经济。
1996年的《乌克兰》报刊上曾有学者说过:“乌克兰丧失了理智”,情况确实如此,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从中脱离可谓获得了难得的自由,但没了老大哥的支持,乌克兰重工业发展的路子没办法继续走,但轻工业发展由于种种原因也不现实,所以经济萧条成了必然的结果。
社会都没钱,个人怎么可能有钱呢?人民没钱,社会矛盾就会显现出来。
相比而言,上世纪九十年中国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社会主义市场获得开发,重工业高速发展,经济状况也相当良好,也因为各行各业百花齐放,大量的就业机会被投放到社会上,而且比起乌克兰,彼时中国的薪资待遇、社会地位和社会治安相对而言都更好,选择离开乌克兰投身中国,他们也能更好地享受生活,发挥价值。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呢?
所以网友喊话维克多来中国、巴比奇选择来到中国也就不足为奇了。
据相关资料记载,自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吸收了大量的乌克兰人才,一小部分专家则选择来到中国求发展,按照当时的数据可知约有200余名,中国当时迫切需要发展,对这些专家的“求告”自然是热烈欢迎的。
例如一位名叫阿诺·阿夫恰茹克的乌克兰专家就很受我国的重视,2011年度的“国家友谊奖”,他就斩获此殊荣,成为郑州市第一位获得如此荣誉的专家。
我国当时在冶金矿业方面的技术欠缺些火候,而这位乌克兰专家在相关方面的造诣不凡,因为有阿夫恰茹克的协助,我国在冶炼领域的空白得以迅速填补,而他本人也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证书和10多项国家专利的鼓励。
(图为网络素材)
国家留下了他们,保障了他们当时的人身安全和温饱,至于最终去向,国家尊重他们每个人的意愿:留下的人国家给他们发了绿卡,让他们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做贡献,当然,薪资待遇方面也很可观;不愿意留下的或者年事已高的,国家则让他们回故乡。
这些技术人才专业覆盖的领域涵盖各方各面,主要是军事和科研方面,大到航母小到导弹,可以说我国能够汲取到苏联不少军工技术,都归功于这些技术人才。
不过对于“外国人才来中国”这个现象,网络上也一直流传着一种莫名的声音:这些人才来中国也无非是为了赚钱而已,甚至有可能是他国的间谍,不应该让他们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接触国家军事机密,甚至应该将他们遣返回国。
(图为网络素材)
网友们的意见有问题吗?
没问题。
毕竟如果这些科学家里真藏有间谍的话,对国家很可能会造成致命打击,但我相信国家比我们普通人想得要更透彻长远,在让这些人接触到真正紧要的机密前,怎么可能不对他们的底细进行调查呢?如果有问题的话早就被查出来了。
况且,我们应该客观看待这些人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因为有这些人才助力,我国各行业才得以迅速发展,甚至有赶超美国之势,不论从当下局势还是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招纳人才都是不可忽视的策略。
作为普通人我们要认识到一点,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想要获取更多资源有错吗?当然没错。
(图为网络素材)
回顾美国之所以能够突飞猛进迅速崛起,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愿意花大代价挖人才的结果,现在国际局势越发复杂,我国想要复兴崛起,在人才方面也要更加下功夫才行。
乌克兰的科学家和技术人才是否应该获得中国的优待,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已经呼之欲出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