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诗人陶渊明梦想中的生活。
这般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是现在多少人梦寐以求的?
如今,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环境里,不少人都能感受到来自生活的压力。能够生活在山间的世外桃源中享受片刻的宁静,成了许多人所向往的生活。
可如果这个机会真的给了你,你要不要呢?
来自河南省嵩县黄庄乡寨上村的93岁常大爷,就在这样一个三面断崖的绝壁山顶上生活着。如今,陪他在这里一同居住的,还有他的大儿子常团和他的妻子。
一家人就靠着收集雨水,还有那30亩耕地生活。
尽管当地政府给他们安排了房子,并一次次劝说他们下山居住。
但常大爷仍旧表示:不愿意搬下去。
常大爷
那么,常大爷一家为何如此坚决地要住在山上,不愿意搬下去?在这几十年间,一家人又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一直生活在山顶上吗?
躲避战乱,移居山顶
说起常大爷一家在山顶居住的原因,还要追溯到上世纪军阀混战时期。
当时时局动荡,战火频发。不少人为了保命都逃离了自己的故乡,纷纷跑到外乡,想要为自己找一个足够安全的地方,安身立命。
其中就不乏常大爷和他的祖辈们,当时他们跟随着当地的难民,从东北逃亡到了河南嵩县。
那时,常大爷只有5岁,还是个孩子。
本着能保住性命就好的原则,常大爷的祖辈们找到了一处三面断崖的绝壁山顶,打算在这里落脚。这里十分隐蔽,再加上不方便出入原因,很少会有人注意到。绝对可以远离世间的那些纷争,不被打扰。
恰逢那里的地主急着举家逃亡南方,正在低价变卖自己的土地,这马上就让常大爷一家动了心,开始打听这山顶的情况。
经过一番了解后,常大爷一家才知道,原来他们看上的那块土地只卖150串铜钱!
这个数字在当时能买下那10亩地,已经算是很便宜的了。
尽管便宜,但对于世代都是农民的常大爷一家来说,也还是一笔不小的巨款。思虑再三,常大爷一家最终还是决定把这块地买下来。
他们认为只要干,总能还得起的。
这块地是买下来了,但是一家人的家底也被掏光了,还欠了一屁股的外债。
想要把这些钱还上,那就得昼夜无休地干活。那时候,常大爷的父亲和爷爷就成了家里的劳动力,忙的根本就没多少休息的时间。尽管是这样,从十月到来年三月,常大爷一家人每天也只有两顿饭,从来没有吃过三顿。
并且,吃完饭就得下地干活。
于是,常大爷6岁到9岁的那几年,每天就只能跟着母亲去要饭吃。
那么小的年纪,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却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有时候一天都得饿肚子。但家里的条件实在是太差了,能活着就已经很不错了。
不仅吃不饱穿不暖,而且从6、7岁开始,常大爷就要开始跟着大人们割黄稗草。从山上割下来,一担八斤把它们卖掉,但往往也只能卖两个钱。
一家人想要补上买地的钱,还真是遥遥无期。
债务就像是一座大山,压在常大爷一家身上。
但他们一直在拼命地咬牙坚持着。为了还清这些债务,常大爷的爷爷、父亲、母亲愣是一天福都没有享到,才60岁就老的不像样子了。
但是他们却从未抱怨过,而是继续在为这个家庭默默付出着。
他们相信,总有一天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几十年的辛勤劳作,让债务的亏空一点点变少,日子过得相对好了一些。本想着一家人能够好好地在一起生活,以后就能过上好日子,却没想到常大爷的爷爷和父亲却因为劳累过度去世了。
没过多久,常大爷的母亲也因病离开了这个世界。
原本贫穷但和乐的家庭就这样分崩离析。
常大爷只能努力还完剩下的那点债务,之后也娶妻生子,一家四口在山上过着安稳的生活。就连曾经那些地,也在这四代人手中开垦成了三十亩良田。
那么,当初常山大爷一家人在这山顶上又是怎么生活下来的?常大爷和他现在的妻儿又为何甘愿就生活在山顶?
隐居山林,自给自足
山顶上三面绝壁,平常很少人来往。
就更别提山上的地了,无论是种什么,收成都比不上山下。这还是说的那些已经开垦出来的地,没开垦出来的那些荒地更是用不上。山地再大,对于初来的这家人来说,都没什么用。
所以常大爷一家刚来山顶的那几年,地里种出来的那些粮食根本就不够全家人裹腹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常大爷在刚开始那几年,每天都要跟着母亲去要饭吃的原因了。
当时,想要靠着从地里打粮食卖钱,那就更是白日做梦了。
但日子总得过下去,想要活命,没饭吃肯定不行。可所有的钱都用来买地了,一屁股的外债还没还清,哪里来的闲钱去买肥料提升土壤的肥力呢?
死马当活马医,常大爷的父亲只能捡拾一些粪便撒到田里。
运气好的话,肥力能提升多种些粮食。运气不好的话,那就只能等着饿肚子了。
日子久了,常大爷意识到这样下去总不是个办法,他开始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开始开荒,地里头那石头挖出来,日子算是一天比一天享福了。
看着眼前这片花费了他们四代人,整整50年时间开垦出来的30亩荒地,常大爷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出来。
常大爷时常说:“这是我们4代人的努力。有了这30亩耕地,我们一家人终于再也不用忍饥挨饿了,甚至那些余下来的粮食还能拿去卖钱,补贴家用。这是一件大好事啊!”
常大爷
关于饮水问题,常大爷一家也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当时在这样陡峭的山顶上,根本连一处水源都没有,这可让常大爷一家犯了难。但是好在办法总比困难多,想要喝水,那就亲手做一个蓄水池!
于是他们自己找材料,通过那条唯一狭窄的小路用牛车运送着所需的物资,亲自动手摸索着做出了一个整整二十平方米的蓄水池。
修建完毕之后,常大爷一家又在蓄水池上方安装了许多引水管。这样每逢下雨,就可以把高处的水汇聚到这个蓄水池中。经过沉淀之后,最上面的水就可以直接饮用了。
蓄水池
如此循环下去,一整年的水就都有了着落。
此后,常大爷一家不用再担心喝水用水的问题了。
当初常大爷一家刚来到山顶上时,凑活着住茅草屋,后来开始夯筑土墙,修建一些土胚房来住。直到债务负担小一些后,才开始挖窑、烧制砖瓦,盖起了砖瓦房,祖祖辈辈也就这么生活过来了。
现在常大爷住的房子,也还是那时候父辈们盖起来的那些房子。
如今生活条件稳定下来了,对于物资的需求也就多了起来,原本的那条小路早就已经用不得了。没办法,常大爷只能带着儿子们,亲自用铁锤、钳子硬生生的一点点凿开一条新路。
就连那些工具,也还是常大爷卖掉了家里的两头骡子,换了2000元钱才得到的。
不过,好在最后路被凿通了。
这条路,花费了他们父子整整4年的时间!
除了那些生活上的日常用品以外,常大爷一家吃的东西全部都是自给自足的。
他们在那些耕地上种种蔬菜,到了时间自己收了自己吃,吃不了的就卖掉。还养了一些鸡鸭鹅之类的家禽,这样一家人平时也能吃上肉了。
就这样,一家人在山上过着世外桃源一般的自给自足生活,生活得好不快意。
但在山顶上的生活,怎么也是比不上山下的生活。山下村子里也曾三番两次劝说常大爷一家下山居住,还分给常大爷一家房子,但常大爷却怎么也不愿意搬。
这是为何呢?
拒绝下山居住:习惯山上的生活
其实,在常大爷一家人居住山顶的这段时间,山顶外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常大爷生活的嵩县黄庄乡寨上村,早已为村民们建起了新房,并且还给每家每户都通上了水电,各种生活设施也在不断完善。
就连久居山顶的常大爷一家也没有被落下。
2017年6月,常大爷的两个儿子收到了政府分配给他们的新房子,就在乡政府附近。大儿子分到了两室一厅,二儿子分到了三室一厅。
常大爷在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很是吃惊,因为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能在山下拥有属于自己的新房子。新房子到手的那一天,常大爷高兴的去住了一个晚上。
但仅一个晚上过后,常大爷就又回到了山顶上。
和他一起的,还有大儿子夫妻俩。
这一家人放着新房子不住,居然又跑到了山顶上,让村中的干部们可算是操碎了心,他们不停地上门劝说,希望他们能下山住。但是常大爷一家,却把这些好意都回绝了。
常大爷说:“我也知道这地方没有山下的新房子住着舒服,但是这么多年了我一直长在这,我实在是舍不得啊!俺爷,俺爹娘,俺老婆子都在这,我又这一把年纪了。再说了,那花了5、60年才开垦出来的30多亩地,要是荒了我也心疼。我还是留在这吧,以后再说!你们的好意我心领了。”
就这样,常大爷一家一直就在山顶上生活。
政府知道常大爷一家生活不易,也会定时地给他们发放补贴。
媒体报道之后,很多热心的人来给常大爷一家送些物资,没事的时候来陪陪他们。
每到这个时候,常大爷就会无比高兴,招呼着这些人留下来和他们三口人吃个便饭。
其实,常大爷偶尔也会到山下的小儿子家住上一段时间,但总归习惯山上的生活,怎么也放不下。面对现在的幸福生活,常大爷经常感叹自己赶上了好政策,也不愿意再给国家和政府添麻烦。
直到有一天村里传来消息:等山下的新农村全面建设完成后,常大爷所在的山顶将会被开发为风景区。
这才让常大爷离开了这个几乎生活了一辈子的山顶,来到山下开启了属于他的新生活。
常大爷和他的儿子照片
下了山之后的常大爷,虽然不舍但也感叹道:“我打小就住在山顶,这辈子没能给国家做什么贡献。如今国家和政府却没有忘记我们一家人,还给我钱养老。看看现在的日子,那是什么吃的喝的都有,我已经很满足了。当然要听从政府的指挥啊!”
小结:
如今,常大爷在山下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幸福生活。
我们也希望常大爷的身体能一直健健康康的,一家人也能和和美美,生活越来越富足。
听着祖辈们口中讲述的那些艰难困苦的故事,我们更要时刻心怀感激,想想父辈、祖辈们的艰难生活,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呢。
同时无论何时,都不要忘记在我们背后的国家,不要忘记祖辈们受过的苦。时刻都要奋力拼搏,为这个时代和我们的后代,谋一个更好的未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