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酒多少度,为什么武松连喝十八碗酒,还能硬闯景阳冈?
这个问题还是真的问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时至今日已经有了千年的底蕴。近些年来随着影视作品的发展,我们经常看到古装剧中的英雄好汉喝酒如饮水,让我们感到疑惑,到底是电视剧夸张呢?还是古代人真的能喝呢?亦或古代的酒和现在的酒有所不同呢?
今天咱们就来探究一下:
我相信咱们都知道“武松打虎”的故事,说的是武松连喝十八碗白酒硬闯景阳冈,顺带脚还把老虎给打死了。这碗可不像如今我们酒桌上摆的小酒盅,古代一碗的容量少说也得200毫升,十八碗这就是3600毫升。按照咱们现在人的酒量能喝一斤半白酒那就是能喝的了,3600毫升得有七斤左右了,这简直不是一个量级的。
更重要的是这酒叫“三碗不过岗”,啥意思?就是说一般人喝三碗,必醉,根本就走不动了,更别提过岗了,那么我们就来考证一下,这酒多少度?
在我国古代,酿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在先秦时代酿酒的技术就一直在发展。到了汉代人们多以麦为原料,酒曲为大麦、小麦、细饼等多种。酿酒技术发展到唐朝以后开始出现以大米为原料的新工艺,由曲母培养红曲,酿出来的酒水香甜可口。但是重点来了,这种酒水的度数仅有7、8度左右,这种形式的“白酒”和如今人们所喝的白酒简直是两种口感,两种味道,这也仅仅只是比啤酒高了几度而已。
到了宋朝酿酒技术再次进化,人们开始根据四时的不同运用不同的酒曲,春冬酿造周期长而秋夏周期短。但是此类酒水酒由于过滤技术的缺陷导致其看起来有些浑浊,不过价格比较亲民,所以影视剧以及小说中英雄好汉豪饮的酒就是这一类的酒水。
当然了有亲民的就有贵族专享的,当时皇家贵族所喝的是另一种工艺的“清酒”。此类酒水都在冬夏两季酿熟,然后经过长期的沉淀和发酵使酒水变得清澈,其度数和“浊酒”相比略高一些。但是没有残渣口感更好一些,但是就像我上面所说的这类的酒水就不是很亲民,平常的老百姓喝不起,都是地主豪绅、达官贵人宴席上的珍品。但是无论是“浊酒”还是“清酒”度数也就在15都上下,没有超过20度的。
真正的烈酒是到了宋朝末年,北方的游牧民族把蒸馏技术传带到了中原,蒸馏酒的出现一下子让酒的度数有了质的飞跃。“烧酒”取代了“浊酒”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大众酒,所以在明朝再牛的好汉喝酒也都得用小酒盅。像武松那样连干十八碗”烧酒”和自杀没什么区别,所以古代人看似非常能喝,酒的度数低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其次古代那个时候还真就没什么别的饮品,除了水那就是酒了。人们想喝酒就像咱们现在想喝饮料一样,人体长期在酒精的刺激下难免变得越来越能喝。再加上酒的度数也不高,所以能喝的人只要肚子装得下喝多少问题都不大。
要我说也就是古时候没有可口可乐的工艺,要不然咱们唐宋元明清有名的大诗人谁还喝酒啊,全都统一提着桶装的可口可乐或者雪碧。咕咚一大口打个嗝,摇头晃脑的作一首: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这画面岂不美哉?
说笑归说笑,其实酒文化发展到今天多少有点变了味道,现在人们在酒桌上“以酒会友”,往往是只要喝不死就往死里喝。不但酒后伤身,而且喝醉以后失态之举也难登大雅之堂。更有甚者喝着喝着干脆就原地吐回去了,也有不少人酒后驾车酿成悲剧,这又是何必呢?尤其是我们现代的酿酒工艺如此发达,早已不是当初用碗喝酒的时代了,主人想要展现自己豪爽热情的一面也没必要全都在酒桌上下功夫,浅尝辄止、修身养性才是老祖宗发明“酒”的初衷。
有点扯远了,最后咱们回到问题,古代的酒在唐宋时期一般来说在10度上下基本不会超过20度。明清之后由于蒸馏技术的发展几十度的高度烈酒登上了历史舞台,要说喝多少会醉这就因人而异了。
举个例子吧,杨角风有一个表舅是开大货车的,平常爱喝散装的白酒,晚上睡觉之前自斟自饮能个半斤和没事人一样。反观我本人过年回家稍微喝上二两就脸红脖子粗天旋地转了,同理,古代酒虽然度数不高但究竟喝多少能醉谁又能说得清呢。
但是武松所处的年代是宋朝,酒水一般是十度左右,因为景阳冈那里自诩三碗不过岗,自然酿造工艺比其他地方要好一些,估计十五度了不起了。这样看来,武松还是比较厉害的,一般人喝三杯就醉了,差不多现在45度白酒半斤到一斤的样子,武松连喝十八碗,相当于三斤白酒的量吧!
当然,武松打虎是小说中的情节,真实历史中并没有此事,那么他连喝十八碗酒的故事也就是虚构的了。
不过也有人前来反驳,前些年不是流行一斤哥、二斤哥、三斤哥、五斤哥吗?武松喝个十八碗,完全没有问题!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举报/反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