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和珅被抄家时,府中查出的资产共计白银八亿两,这是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数字,乾隆年间国家一年的财政收入才区区七千万两白银。
换句话说:和珅的总资产抵得过清朝十一年的财政总收入。这让刚刚掌控国家大权的嘉庆如何不暗自窃喜。
但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很值得玩味,相比史上诸如秦桧、严嵩、魏忠贤等贪官巨蠹,和珅所贪墨的财富无疑是他们之中的翘楚。但是,在后世人的口碑中,和珅却不像他们,被人恨得咬牙切齿,反而在荧屏上,和珅的形象还有那么一点俏皮可爱。
究其原因,可能就在于和珅此人贪而不奸,腐而不歹。别看他一生贪墨了这么多财富,但自他手握大权以来,始终坚持三大原则,凡与此三项相悖的财路,他一概不要,正因如此,他不仅在官场能够左右逢源,风生水起,在人们口碑中,也不曾留下恶评。
父母早逝 因妻而贵 和珅是满洲正红旗,扭祜禄氏,其父常保为福建副都统。和珅三岁时,母亲就因产下弟弟和琳而去世,九岁时,父亲常保又撒手人寰。
失去双亲护佑的两兄弟,如两叶浮萍任人欺凌,兄弟俩也差点就被族人赶出和府,幸亏一位老家丁和小姨娘可怜两人,便好意收留在府中。 遭遇这番变故,让和珅早早地就体验了一番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要想命运彻底逆袭,唯有自强不息。
因此,凭借过人的天分他发奋读书,除了精读四书五经外,和珅还对满、蒙、汉、藏等各族文字进行深研,弱冠之年,便学富五车,颇有建树。 和珅在十八岁那年,来了桃花运,时任直隶总督的冯英廉几次三番考察和珅,见他唇红齿白,风度翩翩,宛若潘安再世,子健复活,便将孙女冯氏委身于他。
成家后的和珅在妻子娘家的帮助下,一路官运亨通,二十岁的时候,当了三等侍卫,此时的和珅,正在一步步接近自己一生的贵人——乾隆。
和珅不仅相貌英俊,而且人也聪明,口齿伶俐,干事历练。英国特使马戛尔尼曾经这样赞赏他:白皙而英俊,举止潇洒,谈笑风生,真具有大国宰相风度。 而一生风流成性的乾隆正是一个以貌取人的皇帝,见和珅仪表堂堂,头脑活泛,对自己又百般恭顺,因此一次次地将和珅破格擢升。
到了乾隆四十四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和珅就已经是可在御前行走的一品大员了,这样的升迁速度,不得不让人咋舌呀! 原本查贪,反倒变贪 就在和珅当上御前大臣的次年,乾隆接到云南按察使海宁的奏章,揭发云南总督李侍尧大肆贪墨。乾隆盛怒之下,便派亲信和珅等人前往云南查办李侍尧贪腐案。
和珅是个很有心机的人,懂得“曲线救国”的道理,在多次对李侍尧本人发动“正面进攻”无果的情况下,和珅找到李府的管家赵一恒,一番威逼利诱,严刑拷打,终于从赵一恒口中挖出了最有价值的证据,这些铁证足以让李侍尧——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一品大员终于低头认罪,成为阶下囚。 当李侍尧在狱中仍惦念府中私藏的那些奇珍异宝时,和珅早已拿在手中把玩,准备据为己有了。
这是和珅贪腐之路上的破处之作,时年他正好三十岁。 首次行贪,自然有些紧张,当心东窗事发,但是当乾隆一而再、再而三地对他进行夸奖、赏赐甚至提拔时,和珅心中的畏惧彻底消失了,此后他认定一个道理:只要圣上肯定奴才,奴才拿出百分百的真心对待主子,从此便君臣和谐,天下承平了,其余的一切皆是小事。
果然,在儿子丰绅殷德成为十公主的额驸,自己与乾隆爷成为亲家后,和珅在敛财路上便更肆无忌惮了。 他特别发明了一种“议罪银”的生财之道,但凡瞧谁不顺眼,便罗织各种罪名陷害谁,被他弹劾的绝大部分官员,若想平安无事,就得将白花花的银子送到他府上。
对于官员送上的每一笔银子,他都会从中拨出一部分敬献给主子乾隆爷,振振有词地说是罪臣经过深刻反省后,甘愿献上白银,充盈国库,来赎清自己犯下的罪孽。 每次献银,乾隆都会心一笑,欣然接受,并且还将办事周全的和珅夸赞一番。
至此,和珅彻底懂得了万岁爷的心思:只要时时刻刻想着万岁爷,念着万岁爷,就算天塌下来,也有万岁爷替奴才顶着。 三不原则下的“高级贪” 既然是一心想着主子,一心念着朝廷,那就一切要从主子根本利益出发,主子的根本利益是什么呢?那便是皇权永固,万民臣服。
因此,和珅在大肆敛财的道路上,给自己拟定了“三不”原则。 其一、在封建时代,科举是国之根本,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自幼饱读诗书的和珅深深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在当世,儒家思想稳固的犹如铜墙铁壁一般的情况下,天下读书人就是一股无形而强大的政治力量,谁都可得罪,就是不要得罪读书人。
而读书人出人头地,飞黄腾达的唯一途径便是科举考试。事关天下人心之事,和珅不得不谨慎对待。 和珅也知道:早在顺治朝时,就因科场舞弊而导致考生集体大闹贡院之事,结果顺治爷雷霆大怒,一次性将李振邺等七名涉事官员全部处死,并且抄没他们全部家产,其家人全部流放尚阳堡!
其后,又连连发生几桩大的科举案,对涉案人员都是顶格处理,绝不宽恕! 每想到此,和珅都后背发凉,因此,国之根本不能动,士子之心不能伤,科举之财不能贪! 其二、在封建时代,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也最让统治者头痛,每每发生各类灾害,朝廷只能拨发各种赈灾款,以安民心。
以前历朝历代,在赈灾款中大肆贪墨的不在少数,本朝的甘肃冒赈案就是个例子,除了主犯王亶望外,牵涉官员之多,让人咋舌。 此案最可怕的地方还不是贪污数额之巨,更要命的是,这些蛀虫还设计了一套让各级官员“雨露均沾”的制度。
东窗事发之时,乾隆皇帝自己都唏嘘感叹:“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 因此,但凡是赈灾款项,和珅绝不粘手一毫,反倒为了肃清某些官员贪墨赈灾款,他还有意在赈灾粮中加入糙米,以此来查办贪墨官员。
天下粮仓,事关国本,戳主子乾隆脊梁骨的事情,他和珅绝不会干! 最后一条,也是体现和珅绝顶聪明的一项,那就是对于行贿官员,所求之事中,自己办不成的,绝不贪墨。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就算是只手遮天,权势熏天的和中堂也不例外,“收人钱财,替人消灾”,这是再也简单不过的道理,如果收了钱财,事没办成,岂不成诈骗了吗?这便会受人以柄啊!这种全天下最愚蠢的买卖,和珅他才不屑于干呢!
虽然和珅将几亿财产贪墨,成为千古第一大贪,但无论是同朝官僚,还是后世百姓,都未将其视作权奸,当成仇寇,或许就是这三条原则起到的作用。 此外,和珅还十分具有商业头脑,他将贪污的钱,拿出一部分进行商业投资,当时国内的广州十三行,国外的东印度公司,他都有涉猎其中,有人做过这样的形象比喻,若将和珅贪墨的财产铺开,可以从北京一直铺到天津。
和珅用自己的“特殊才干”成就了自己“天下第一贪”的金字招牌,并且在乾隆一朝屹立不倒。但终究没有逃过乾隆儿子嘉庆那一根三尺白绫。
因此,有人才戏称:和珅,就是乾隆留给儿子的一座大宝库!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