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让牡丹成为唐朝的国花,万花丛中,独秀枝头。得益于唐朝的强盛,上到王公子弟,下到平民百姓,无一不追求精神文化上的享乐,赏花成了唐朝闲暇时光的亮点。出身于名门世家的贵族公子小姐们,在赏花上面更是无师自通,花样百出,不仅居家赏花,还要出门斗花,更有人用千金市名花植于庭院中,以备春时之斗,比比皆是。

一、寻花问柳探大唐,国泰民安为根源

唐朝在美学的高品位、高价值是无可否认的,在花道上面更是展现的淋漓尽致。唐朝的人们之所以能在花道上面取得如此高深的造诣,离不开当时安定的时局,为经济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基础。当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之后,开始追求精神文化上的富足,一时间爱花风气盛行。

统治者爱花如爱美人,一如李白诗下的唐玄宗,“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又看学士爱花如饮茶作画,且观白居易“白莲新花照水开,红窗小舫信风回”。

看到自己的君王与臣子如此爱花,举国上下纷纷追求花道,一时间花卉市场备受追捧,寒门子弟通过民间比赛得以赏奇珍,贵族子弟高价购买,不远千里运输花卉,一掷千金为名花。

赏花对于大唐人而言,更是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大唐时期奢侈之风盛行,王公子孙之间相互攀比,哪怕是后来的依靠科举入仕的寒门子弟,也无法拒绝这种奢靡之风,原因有三:一是通过赏花展现自己的学识,二是凭借赏花活动,联络官场同僚、结识高门子弟,三是从众攀比心理作祟。

《摭言》载:“唐进士赐燕曲江,置团司。年最少为探花郎。本朝胡旦榜、冯拯为探花。”《蔡宽夫诗话》亦言:“期集择少年为探花。”是杏园赏花之会,使少年者探之,本非贵重之称。

提到“探花”,人们只知道是指位列第三的进士,早期这一词,却并非此意,在唐代的时候,“探花”与赏花息息相关。

李淖也在《秦中岁时记》中为探花宴留下了一笔,简单来说,探花宴是进士们聚集在杏园,一同选出两个才子作为探花,与众人一起寻找城内的名花,若有人捷足先登,或者找到的花更加艳压群芳,那么探花便要受罚了。因此,这又被称作杏园探花宴,通过这一游戏改变了许多人对读书人的刻板印象,读书人也是懂得玩乐的,赏花这样的风流雅事,这些新科进士又怎会缺席呢。到了中晚唐时期,整个国家对赏花的热情只增不减,探其原因,赏花赏的不只是花,更是在怀念往昔的盛唐荣光。

二、观唐朝花花世界,花样百出赏名花

爱花成痴的大唐人大概把毕生所有的享乐之道都展现在赏花上面,出身名门的才子佳人在这方面更是翘楚。白富美们在百花齐放的春季,呼朋唤友,相约出行,这就是著名的探春宴。

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探春宴也略有记载:“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后,各乘车跨马,供帐于园圃,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

最受这些贵女青睐的探春宴当属每年三月的探春宴,皇室秉承着与民同乐的思想,向官员百姓们开放曲江园林,供人设宴享乐,共赏此刻春光。贵女们在曲江园林举办的探春宴分为两个部分,上半场是“斗花”,下半场是“裙幄宴”。

所谓“斗花”,与探花颇为相似,不过探花是寻花,而斗花是簪花,一如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各家贵女纷纷佩戴精心准备的名花,一争高下。前者目的在取乐,后者目的在一个争字,甚至有不少贵女为此一掷千金,更有人为这些美丽少女写下“争攀柳丝千千手,间插红花万万头”,花固然是春季的美景,贵女们争相斗艳也是人们眼中的美景。

“裙幄宴”于今日,相当于野餐,贵女们以地为席、以天为被,设宴聚餐,饮酒谈笑,毫无有半分闺房女子的郁闷,由此可见唐朝的开放程度之高。

看到贵女们玩的如此欢乐,达官贵人家的公子哥们也丝毫不落后,每到春天,结朋联党,准备好马车,身穿金缕衣,流连于花丛之中,带着仆人美酒,遇到美景,便驻马而欢。

这些玩法对于普通人家来说,是无法去享受的。不过富人有花钱的玩法,不花钱也有不花钱的玩法。如学士许慎选,与亲友结宴于花圃中,却没有安排坐具,反而让童仆布满花瓣在地上。问他为何不设坐具,他曰:“吾自有花裀,何消坐具?”,这就是许慎选心中对花的赏法,置身于花中,尽享风流雅事。

也有不少人的赏花之道带着烟火气,《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聚集一群志同道合的友人,一路赏花,驱至城外,半路想到:“没有酒菜可怎么办?”,这时旁边看到一个馄饨摊,雇佣小贩一同前往,走到哪停到哪,烟火也跟在哪,这就是别样的古代农家乐啊,欣赏城外野花的同时,还能体会一下野炊之趣。

或许百姓们没有额外的钱财和兴致花如此多的心思在这方面,但是他们却造出假花供以欣赏,举办各种比赛招揽贵人喜爱。花农与花卉行业的专家们更是不遗余力,泡在花田之中,提高种植技术、培养更珍稀的花卉品种。

臣子与百姓赏花至此,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的皇帝,自然也是不落下风。以花痴著称的唐穆宗,发明了一种叫括香的玩法。每至春日,便会让人在围栏处做出一个花丛帐,陶醉在花丛中,让人不得不感慨一番,终归还是皇帝更胜一筹。

但是赏花也有不宜之法,唐玄宗喜欢在春天举办宴会,让妃嫔们纷纷戴上各种名花,手中的粉蝶飞到谁的头上,今晚就宠幸谁。后期也有不少人举办相似的宴会,美女与百花同赏,美名其曰:争春。这一做法不仅让赏花这一雅事成为俗事,更是引发当时不少女性之间的纷争,让不少人失去了赏花的兴致。

柳宗元《种树郭秦驼传》中感慨长安花卉市场之繁荣:“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因为贵族富人的争相吹捧,花市一度开满长安。但唐人爱花不止展现在赏花的活动与花样之中,更有人将花融入妆容之中,桃花妆、落梅妆、蕊黄妆,有诗一句“扑蕊添黄子,呵花满翠鬟”感叹妆容之流行,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更是流芳千古,展现了唐朝妆容之盛。

诸多花中,唐人最是偏爱牡丹芍药这类明艳之花,原因有三:一在武则天,二在国家昌盛,三在寓意吉利。最初城内并无牡丹,武则天自家乡带入,人们这才开始注意到这株未来的国花,经过精心培育,牡丹宛如脱胎换骨,成为了天上之皎皎明月,受众人追捧。如此雍容华贵的名花,正符合当时繁荣昌盛的大唐气象,同为牡丹,也有上下之分,深色牡丹为上品,浅色牡丹为下品。在唐朝,三品以上的官员身穿紫袍,五品以上的官员身穿红袍,官职越低颜色越寡淡。当牡丹与这些寓意挂钩,贵族们争前恐后的去采购深色牡丹。

《新唐书》中曾记载“绢匹为钱三千二百,其后一匹为钱一千六百”,白居易曾写下:“一丛牡丹开花一百朵,价值五尺素”,五尺素即25匹绢,一匹绢是一千六百钱,一百朵牡丹四万文,一朵400文。唐朝史料中,元和六年,丰收时期一石米(25kg)20文,一朵牡丹400文,预计购买500kg的米,如今米价约为一千克5.6元,一朵深色牡丹,相当于2800元人民币,不禁令人感慨: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贵的花了。

究其原因,不过是贵族之间的相互攀比,贵族们通过土地兼并,四处敛财的成果,思及深处,这或许也是物极必反的暗喻。

三、赏花观五佳,色香姿仪时

唐人赏花可不是只顾相互攀比、取乐,他们所赏的花必是别具一格,色香味缺一不可,赏花的时候仪式与时节也是万万不可或缺的。

赏花必先观花色,这一点与见字如见人同理,人类往往都是视觉动物,始于颜值一话更是贯穿于整个社会,若无好颜色,如何吸引人们进一步观赏。

自古以来,人们多爱色彩鲜艳的花朵,最早的诗经曾提出“逃之夭夭,灼灼其华”,前人之所以写下桃花,只因为其色艳丽。亦有人写下“故知色之绝者,蛾眉未免俯首,物之尤者,出乎其类。”赞叹艳色之撩人。这一点在唐朝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牡丹、芍药,还是桃花,它们的受宠都离不开它们自身在众花中脱颖而出的艳色。在后世明代袁宏道在《瓶史·品第》中称:“故知色之绝者,蛾眉未免俯首,物之尤者,出乎其类。”

一如韩愈对芍药的可望不可及:“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杜安世一句”三月牡丹呈艳态,壮观人间春世界“赞叹牡丹百般艳丽点缀人间,又如王维诗一句”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一红一绿进一步强调世人偏爱好颜色。

赏花必要闻香,春有百花香,夏有荷香,秋有千里桂花香,冬有瑞雪寒梅处。牡丹成为唐朝的国花之前,也要经历一番国色天香的检验,各色牡丹中,深色牡丹的香气最为浓烈,这些香气中又分为浓香、幽香、清香,紫色牡丹为浓香,粉色牡丹为幽香,红牡丹和白白牡丹则是清香。各色牡丹各香不同,难怪牡丹能一跃而上,成为唐朝当之无愧的国花。

赏花姿也是花道不可缺少的功课,清朝画家松年认为花以其形势为第一,对于画家而言,若无势,画则无风骨。古人赏花更看重花的姿态,在唐朝不少赏花专家曾出书教人插花,插花意在维持花的形势姿态,匠人修花必要截短修枝。花有横斜曲直各种姿态,如梅花以曲为美,则有人认为直无姿,以疏为美,过于密集则失去了它的姿态,由此可见古人对赏花的品味之高。

唐朝对赏花的研究还体现在赏花仪式上,唐朝作家罗虬就是赏花的专家,写下《花九锡》来指导人们插花,这是中国插花史上第一部插画理论作品,从插花讲到赏花,句句写尽唐朝人对赏花的重视,句句都是花道仪式感。

书中赏花分为九道:一为重顶帷,意为用高规格的双重顶帷为名花遮风挡雨;二为剪折,最好用上错金剪刀,并在凌晨花朵欲开时,以保花香数日不散;三为浸润花朵,最好用上甘泉;四为贮存,这里不是简单的贮存,要用与花枝等高的玉瓶相称;五为摆花之处必要在精心雕刻的阁楼之上;六为画图,七为翻曲,八为赏,九为咏诗。层层递进,一个过程都不能省略,否则就是对赏花的不尊重与亵渎。

赏花还需选择良辰,如踏雪寻梅是在冬,披雨寻园是在春。袁中郎对此曾进行高度总结:“夫赏花有地有时,不得其时而漫然命客,皆为唐突……若不论风日,不择佳地,神气散缓,了不相属。此与妓舍酒馆中花何异哉?”

总结:

唐人赏花,不仅赏的是花色、花香、花形、花景,更赏的是大唐盛象。这些达官贵人之所以能够花式赏花,归功于大唐的时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多样发展。由此,唐朝整个社会透露着雍容华贵的气息,贵族们的争相追捧让花卉市场日益繁荣,现如今国内的花道文化是否比得上当时的唐朝,这一点还有待评估。这一时期的繁荣的花道文化,也造就了唐朝诗词的盛况,人人都有赏花之心,写下一句一句的千古名句。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花道发展无一不受大唐花道的影响,但贵族们的花式玩花却透露着社会贫富差距的问题,引人深思。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