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也叫宦官,在封建社会的宫廷里是最底层的存在,他们的一生充满了心酸和屈辱,不但丧失了身为男人的尊严,更是没有任何前途可言。如果服侍的皇帝性格温和还好,若是遇到性格暴戾的皇帝,不但会经常遭受打骂,弄不好还会有性命之忧。
由于太监们长期过着压抑的生活,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导致他们的内心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问题。因此,作为距离皇权最近的一个群体,一旦让太监们把持了帝王权柄,他们就会变得无比疯狂,借以发泄心中的愤怒。
比如在明朝时期,宦官擅权的现象就出现的十分频繁,权倾朝野的大太监一个接一个,尤其在明朝的中后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宦官专权成为明朝政治始终无法革除的一大弊病,他们卖官鬻爵,构陷忠良,成为导致明朝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乃至最终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在古代还曾经多次出现过太监弑君的现象。根据史书上的记载,仅仅是唐朝时期就至少有3位皇帝直接或间接死于太监之手。外有藩镇拥兵自重,内有宦官擅权干政,这也成为唐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唐代著名的“白马驿之祸”,这是唐帝国转向衰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根源就是朝臣与宦官两大集团之间斗争激烈。而宰相崔胤为了对抗宦官集团,竟然愚蠢到请求实力强大的的藩镇军阀朱温带兵入京,企图借助朱温之手铲除宦官势力。
朱温能够兵不血刃地进入关中,离不开朝臣集团的支持,只是令大臣们想不到的是他们此举完全是引狼入室。朱温在带兵进入长安后,不但将宦官诛杀殆尽,还杀了九位皇子,连大臣们也没有放过,酿成了“白马驿之祸”。那个盛情邀请朱温入京的崔胤,最后也死在了朱温手中。
古代那些留下姓名的太监,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好名声,无一例外都是奸佞小人。不过,其中有一位唐朝的太监却显得与众不同,他可谓是古代最仁义的太监了,传圣旨时故意读错一个字,却拯救了上千人性命。
此人名叫张居翰,生活在唐末至五代时期,他性格宽厚仁慈,为人处世也很温和,十分具有正义感。虽然张居翰是一名太监,可由于他高尚的品行,使得他受到人们的赞扬,是唐末宦官集团中的正面人物。
天复年间,藩镇军阀朱温诛杀宦官时,张居翰的名字也是在诛杀名单中的,可因为他受到了卢龙军节度使刘仁恭的保护,所以才侥幸逃脱一劫。
后来张居翰投奔到李克用麾下,由于他精明能干,逐渐受到了李克用的重视,让他担任昭义军的监军。而张居翰也不负李克用的期望,在后来的潞州保卫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随着张居翰屡立战功,他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逐渐成为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的得力助手。虽然他是太监的身份,可是却做到了枢密使、骠骑大将军的高位,成为后唐朝廷中炙手可热的人物。
公元926年4月,李存勖遣太子李继岌与枢密使郭崇韬出征前蜀,前蜀皇帝王衍和一众朝廷大臣共千余人成为俘虏,前蜀灭亡。当李继岌押送王衍等俘虏班师回朝行至
秦川驿时,前方却传来了李嗣源叛乱的消息。
李存勖一方面命令大军抛下俘虏火速行军前去平叛,另一方面又担心王衍等人趁机在后方搞破坏。有一个叫景进的伶人就趁机煽风点火,让他把所有俘虏都杀了以免后患。李存勖经过一番思考后认为很有道理,于是又下了一封诏书,要将王衍等俘虏全部诛杀。
负责前去传达圣旨的人恰好就是张居翰,他认为李存勖误信谗言,听信了景进的蒙骗,俘虏们其实都是无辜的。可张居翰又无法改变圣旨,于是他灵机一动,在传旨时将“王衍一行,并宜杀戮”故意读错一个字,读成了“王衍一家,并宜杀戮”。
由于当时军情紧急,李继岌也没料到张居翰胆子那么大,竟然敢偷偷修改圣旨,所以并没有怀疑圣旨的真假。因此,虽然圣旨仅仅是一字之差,但是却保全了王衍身边上千名仆从和前蜀官员俘虏的性命,张居翰此举可谓是功德无量。
后来李存勖因为兵变被杀,李嗣源进入洛阳成为后唐皇帝,他也并没有追究张居翰的责任,反而认为张居翰有情有义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而张居翰也趁机向李嗣源提出告老还乡,他回到长安隐居起来,从此颐养天年不问世事,直到71岁才去世。
正所谓善有善报,这样的年龄在古代的太监中,已经算是难得的高寿了。虽然张居翰命运坎坷,年少时就入宫成为了太监,可他也是身不由己。他入宫后能保持自己的本性,没有扭曲心灵变成那种肆意妄为的奸佞小人,仍然保持着温和谦恭的心态,这种精神无疑是十分可贵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