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管悦
3月28日,济南市统计局公布了2023年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综合
经济总量稳步提升。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2757.4 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9.5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312.0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8015.9亿元,增长5.2%。三次产业构成比3.4:33.8:62.8。
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年末常住人口 943.7万人,比上年增长 0.2%,其中,城镇常住人口 710.4 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5.3%,提高1.0个百分点。户籍人口 825.3 万人,增长 0.7%。全年申报出生率 7.6‰,申报死亡率 5.7‰,人口自 然增长率1.8‰。全年人才流入27.5 万人,净流入14.6万人。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市场主体增至 154.8 万户,比上年增长 3.3%。全年新增城镇就业 17.8 万人,增长 2.3%。建强创业孵化基地,全市共有市级创业孵化基地 86 家,孵化总面积 366 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2万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 7.8 亿元,落实各类创业补贴4600万元,累计带动就业10 万人以上。成功举办首届“海右人才节”,第六届中国(济南)新动能创新创业大赛引 进院士团队12个,全市新增国家级、省级重点人才126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78.2万人,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0.6%,涨幅较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保供稳价成效明显。从居民消费的八大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构成看,呈“六涨一落一持 平”态势。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保持增长,环比指数前高后低。
抓住用好重大战略机遇。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白云湖湿地保护、鹊山水库除险加固、东部城区四库连通等重点工程基本完成,黄河安澜保障水平明显提升,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区县全覆盖。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加力提速,济南黄河国际会展中心启用,中科新经济科创园等产业载 体集聚效应明显增强,示范区电视塔、市博物馆新馆等一批地标建筑启动建设,新引进高端优质项目26个、计划总投资946亿元。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组织开展科 技金融机构评价,认定科技支行10家、科技金融事业部(专营部门)3家、科技金融特色机构9家,科创板上市公司6家,上市数量居全省首位,成功发行全省首笔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产品,完成全国首单供应链财司票签发+贴现业务,获批国家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数字人民币总交易额突破63亿元。数字济南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连续6年获评中国领军智慧城市,全市算力规模居全省首位,成功跻身数字生态总指数全国十强。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全年中欧班列开行1006列,比上年增长25.6%,首次突破千列大关。
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进。“四新”经济增加值达到5160.5亿元,占GDP比重40.5%,比上年提高 1.6 个百分点。“四新” 经济投资比上年增长27.4%,增速高于全市平均25.3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比重50.6%,提高10.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6.6%,占全市投资比重9.1%,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3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2.4%。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增长 6.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4]增长1.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25.1 亿元,增长 5.9%,占规模以上服务业[5]企业营业收入比重 33.4%。现代服务业[6]实现 增加值 4809.1亿元,增长 4.4%,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60.0%。
“项目突破年”成果丰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达到2413个,产业项目提速强劲。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成功举办承办第三届儒商大会、中国企业论坛、民营企业500强峰会、中 日产业创新发展交流大会、中德(欧)中小企业合作交流大会等 重大活动,新设德国、日本国际投资促进联络站。省内首个“零碳工厂”主体完工,弗迪动力电池二期建成投产,“石热入济” 工程投入运行,邦德激光全球总部开工建设,爱旭太阳能电池项 目成功落地。全市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767个,比上年增加114 个,完成投资比上年增长15.1%,拉动全市投资增长 8.7 个百分点,其中,五十亿元以上项目 50 个,增加7个,完成投资增长 71.8%。全市“四上”[7]单位总数首次突破15000家,达到15143家,增长16.0%。
二、农业、农村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稳步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00.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4.9%,其中,农业总产值543.9亿元,增长 4.4%;畜牧业总产值164.0亿元,增长5.6%。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53.0亿元,增长4.4%。
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28.7万亩,比上年增长 0.3%;粮食总产量302.9万吨,增长2.3%。全年油料总产量6.7万吨,增长1.0%。
林业生产再添新绿。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26.7公顷,森林抚育面积5893.3公顷,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作业面积 328.6万亩, 打造市绿化示范村100 个。持续推进林业产业升级,改造低产低效园674公顷。新建山体公园2座,总数达到 89 座。森林覆盖率 23.7%。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生猪出栏203.7万头,比上年下降2.8%;牛出栏10.7万头,下降 3.2%;羊出栏130.0万只,下降 4.5%;禽出栏6171.8万只,增长8.6%。全年猪牛羊禽肉总产 量29.5万吨,增长1.4%,其中,猪肉产量16.7 万吨,下降 0.9%;牛肉产量 2.3万吨,下降 4.2%;羊肉产量1.9万吨,下降 3.8%; 禽肉产量 8.6万吨,增长9.3%。全年禽蛋产量29.2万吨,增长8.2%;牛奶产量45.4万吨,增长4.5%。全年水产品产量1.5 万吨,增长4.1%。
现代高效农业增势良好。全年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79.7亿 元,比上年增长5.5%,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17.6%,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新建“菜篮子”保供园区22个。生猪规模化养殖场达到357家,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达到33个。省级以上农业知名品牌达到61个,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有效用标总量513个。
乡村振兴成绩显著。全面完成40个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创建任务,创建完成3个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新认定市级以上示范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18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25家,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达到 8803家、11320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将4.4万脱贫群众纳入全市农村低保和农村特困人员供养范围。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强市势头强劲。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 2886.1亿元,比上年增长7.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4%。工业大类行业中,24个行业实现增加值增长,增长面58.5%,其中,11个行业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重点行业中,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3.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1.2%,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9.1%,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 6.7%,医药制造业增长 3.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 4.8%。
盈利状况明显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208.1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利润总额419.7亿元,增长 26.8%。营业收入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比上年提高0.6、 0.7 个百分点,亏损企业家数减少26家,亏损总额下降36.7%。大中型企业稳健发展,实现营业收入6559.3亿元,增长11.2%, 利润总额达到 320.3亿元,增长30.2%,分别领先全市平均 1.2、3.4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供应稳定。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6.7%。 全市生产的207种工业大类产品中,有104种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增长面50.2%,其中,增幅超过 20%的大类产品有45种,占比21.7%。装备制造产品中,载货汽车产量比上年增长48.9%,发电机组(发电设备)、金属切削机床分别增长27.8%、26.1%。原材料产品中,石墨及碳素制品产量增长9.6%。
建筑业实现平稳增长。全市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有工作量的建筑业企业1492家,比上年增加121家。全年签订合同额14885.9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新签合同额 7177.3亿元,增长10.4%。实现建筑业总产值 4772.9亿元,增长 7.0%,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3897.8亿元,增长13.6%。房屋施工面积20516.6万平方米,增长2.7%。
四、服务业
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全年服务业增加值8015.9亿元,比上年增长5.2%。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264.0亿元, 增长14.4%。重点行业加力提速,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5.3%、12.1%、6.6%。
交通运输稳健运行。全市年末公路通车里程 18356.5公里, 比上年增长0.3%,其中,境内高速公路里程828.4公里,增长4.2%。公路客运量2137.0万人,增长48.6%,旅客周转量46.2亿人公里,增长56.2%。公路货运量2.5亿吨,增长3.1%;货运周转量615.5 亿吨公里,增长 1.1%。年末拥有民用机动车389.8万辆,其中,民用汽车338.7万辆,增长5.7%。全市新能源汽 车保有量17.1万辆,获批全国首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城市。公交线路 779 条,比上年增加 23 条,线路总长度15671.8公里,增加48.5公里,旅客运输量5.3 亿人次,增 加1.4 亿人次。轨道交通运营线路3条,长度 84.1公里,年客运量9621.0万人次,增长76.4%。全年累计完成航班起降13.7万架次,增长73.6%,旅客吞吐量1756.1万人次,增长 113.1%, 货邮吞吐量14.4万吨,增长4.6%。
邮政业、电信业健康发展。全年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121.0 亿元,比上年增长14.9%; 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10.8 亿件,增长8.0%。快递业务收入92.3亿元,增长12.5%;业务量(不包含邮政公司包裹业务)8.5亿件,增长10.0%。年末移动电话用户 1287.9万户,增长1.7%, 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922.2万户,增长34.6%。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522.6万户,增长 4.2%。
旅游业、会展业持续升温。全年接待国内游客 10631.1万人 次,比上年增长61.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32.9 亿元,增长65.5%。A 级旅游景区89 家,其中,5A 级旅游景区1家,4A级旅游景区19家。省级旅游度假区2家。全市星级酒店新增12家,总数达到52家,其中,五星级酒店新增2家,总数达到 7 家。
明水古城开业试运营,“二安”文化旅游节、“济南城市美丽季” 系列活动、“涌动泉城”济南游泉打卡系列活动、书博会、文旅博览会、韩美林艺术展等重大文旅活动成功举办,超然楼、起凤桥、老商埠等景点成为网红打卡地,印象济南·泉世界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济南荣获“2023 年度活力城市”。全年举办展会活动125 场,增长 64.5%,展览面积230万平方米,增长 64.3%,获评“中国会展品牌城市”。
五、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1%。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6.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5.3%,第三产业投资下降 2.2%。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9.1%。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23.5%。工业投资增长25.4%,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7.2%。
房地产市场低位运行。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399.7 亿元,比上年下降19.7%,其中,住宅完成投资 994.8亿元,下降18.4%。房屋施工面积8143.6万平方米,下降5.4%,其中,住宅施工面积4985.6万平方米,下降6.6%。房屋竣工面积970.9万平方米,增长35.8%,其中,住宅竣工面积679.0万平方米, 增长 39.1%。商品房销售面积1170.2万平方米,下降 5.8%,其 中,住宅销售面积825.5万平方米,下降 9.0%。商品房销售额1553.2 亿元,增长 2.6%,其中,住宅销售额 1218.0 亿元,下降 0.3%。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步恢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99.0亿 元,比上年增长6.6%。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全市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561.6亿元,增长6.5%;全市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37.4亿元,增长7.5%。按消费类型分,全市商品零售 4436.7亿元, 增长5.8%;餐饮收入762.3亿元,增长11.5%。
线上消费增长较快。全市限额以上[8]批发和零售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429.2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占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比重22.1%,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
出行类商品销售增势良好。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0.5%、18.8%,分别拉动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增长3.4、1.9 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 表现亮眼,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83.3%,占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比重10.9%,比上年提高4.9 个百分点。
生活类消费保持稳定。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吃类、穿类商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4.9%、10.8%,分别拉动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增长 0.7、0.6 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2.8%、11.6%。
七、对外经济
进出口保持平稳增长。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 2161.0亿元人 民币,比上年增长0.3%。其中,出口1373.4亿元,下降1.1%; 进口787.6亿元,增长2.8%。一般贸易进出口1927.6亿元,增长 2.9%,占比提高2.3个百分点。对欧盟和非洲进出口分别增长10.3%、12.3%;对中亚五国进出口增长 63.4%。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834.9 亿元,增长2.4%;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分 别增长16.6%、15.3%。进口商品中,成品油进口29.5 亿元,增长792.7%;煤及褐煤进口27.4 亿元,增长122.5%;原油进口11.4亿元,增长 75.5%。
利用外资结构实现优化。全市实际使用外资 24.8亿美元, 其中,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 6.4亿美元,占比25.7%,比上年提高13.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使用外资17.3亿美元,占比达到 69.8%。全年实现合同外资58.7亿美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家数267家。总投资过亿美元项目 17个,总投资过亿美元项目合同外资16.6亿美元。
对外合作纵深推进。全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38.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备案设立境外企业(机构)78家,增长73.3%;实际完成投资22.3亿美元, 增长 27.6%。派出各类劳务人员7302人,增长 62.7%。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保障坚实有力。全市地域税收收入1506.6 亿元,比上年增长11.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060.8亿元,增长6.0%,其中,税收收入797.9亿元,增长15.1%,税收比重75.2%,比上年提高6.0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65.3亿元,增长11.4%,其中,科学技术支出46.5亿元,增长64.8%;农林水支出77.0亿元,增长 12.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23.5亿元,增长 13.7%,重点事务保障有力。
存、贷款余额稳定增长。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7952.7亿元,比上年增长7.8%;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8756.6亿元,增长10.1%。
科创金融发展向好。全市科创企业贷款余额 1747.1亿元, 比上年增长40.6%;科创企业有贷户数3608家,增长26.0%;贷款加权平均利率 3.5%,下降37个基点。“济南市创新科创金融 服务体系”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保险业保持健康发展。全市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694.8亿元,比上年增长9.9%,较上年同期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9亿元,增长1.4%;人身险保费收入565.8亿元,增长12.0%。
信贷质量持续改善。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92.4亿元,较年初减少41.8亿元;不良贷款率0.7%,较年初下降0.2个百分点。
资本市场更加活跃。全市新增直接融资规模 4108.0亿元, 比上年增长31.2%,其中,股权融资61.9亿元,增长2.0%;债券融资4046.1亿元,增长31.7%。全市新增首发上市企业5家, 上市公司总数达到60家、股票62只。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研发投入不断加大。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 [9]346.8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基础研究29.9亿元, 增长11.9%;应用研究 44.4亿元,增长14.9%;试验发展272.5亿元,增长12.9%。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2.9%,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51599人,增长19.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841个,增长66.2%。新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总数达到32家。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总数达到249家。
创新能力提质升级。全年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1.9件, 比上年增长26.5%。发明专利授权量13693 件,增长15.5%。技术合同实现交易额806.5亿元,增长31.4%。获得省级科技进步 一等奖18项,二等奖66项;获得省级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二等奖25项。新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 6 家,总数达到11家;新增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8家,总数达到237家;新备案省级院士工作站11 家,总数达到7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 8323家, 增长9.3%。
教育事业成绩斐然。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4%,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超过 60%。开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60 所,新增学位4万余个。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总数44项,其中一等奖16项。立项市校融合发展战略工程项目125个。
文化事业繁荣稳定。年末拥有国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文化馆(站)174个,公共图书馆13个,公共博物馆13个,档案馆13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37处,其中,国家级30处。 城市可统计票房数字影院73家,观众1107.6万人次,票房收入4.8亿元。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100%,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99.7%。 建成泉城书房52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 100%。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5.3%,其中, 文化制造业增长 28.5%,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3.2%,文化服 务业增长14.8%。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年末共有医疗卫生机构8136个,其中医院320个,在医院中有公立医院98个,民营医院22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704个,其中,卫生院4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23个,门诊部214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 3528个,村卫生室3491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55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6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2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 12.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7 万人, 注册护士5.6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 8.2万张,其中,医院7.1万张,镇卫生院 0.4 万张。全年总诊疗人次 9091.2万人次,出院人数 293.2万人。建成社区医院13家,人口育儿托位数4.3万个。入选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泉心托”成为全国首个托育城市品牌。广安门医院济南医院、宣武医院济南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新成立体育社会组织7个,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4089人。组织各类全民健身活动(赛事)3431次,参与人数500万人次(含线上活动)。获省级及以上金牌286枚,银牌191枚,铜牌218枚。
十、能源、环境、城市建设和安全生产
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煤炭消费控制在合理区间,天然气保障能力增强。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2800.3万吨,比上年下降1.7%;焦炭消费774.5万吨,下降 4.7%; 天然气消费10.6亿立方米,增长 5.3%。新能源发电稳步提升, 规模以上企业风力发电量25.0亿千瓦时,增长7.9%;太阳能发电量3.5 亿千瓦时,增长15.7%;垃圾焚烧发电量10.3亿千瓦时,增长6.9%;生物质发电量7.4亿千瓦时,增长11.5%。
全社会用电量稳步增长。全社会用电量540.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2%,其中,居民生活用电量104.3亿千瓦时,增长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4.1亿千瓦时,增长15.2%; 第二产业用电量291.6亿千瓦时,增长6.5%;第三产业用电量140.9亿千瓦时,增长13.0%。工业用电量280.7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51.9%,增长 6.7%。
生态环境质量加力改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 4.59,市区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 204 天,优良天数比率 62.6%。细颗粒物 (PM2.5)浓度 38 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 度 73 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 9 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 33 微克 /立方米。国控断面好III类水体比例达到 100%,小清河出境断面 辛丰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分别为 13.8 毫克/升、0.37 毫克/ 升,指标浓度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类水 体。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 53.8 分贝,市区道路交通 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 67.2 分贝。
城市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 860.0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6.1平方公里。新建各类公园100处、绿道111公里、森林步道100 公里。建成区绿地率40.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4.4平方米。全年天然气供气量18.7亿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量4.6万吨,比上年增长 19.1%。集中供热面积3.6亿平方米,增长 8.8%。自来水供水量5.5亿吨,增长8.5%。持续推动市民泉水直饮工程,累计建设118处市民泉水直饮工程,覆盖 人口达到38万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 7.9 万个,其中,公共充换电站共735座,车桩比达到2.14:1,建成区内公共充换电站平均服务半径0.6 公里。公共充电设施日均充电量82.2万度,日均充电次数2.7万次,全年公共充电设施电力消费量3.1亿度。
社会治安保持良好。全年共破获刑事案件25418起,命案现案破案率保持100%,连续13年实现命案全破,获评首批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八类严重暴力案件破现案率 100%,“两盗”案件现案破案率58.5%,抓获各类逃犯3075人; 打掉恶势力犯罪集团11个、恶势力团伙8个。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市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04起,比上年下降25.2%,死亡87人,下降 20.9%。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十一、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757元,比上年增长6.0%。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06元,增长 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87元, 增长 7.3%。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2.49:1下降至 2.44: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10]23.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30.3%。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56.6万人;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67.3万人,比上年增加14.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39.7万人,增加4.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10.6万人,增加3.2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54.0 万人,增加8.4万人。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分别达到312.1万人和 499.8万人。
最低生活保障不断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045 元/月,保障城镇居民7951户、10548人,发放保障金及各类补贴1.2 亿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814元/月,保障农村 居民 60342户、85340人,发放保障金及各类补贴 6.6亿元。城 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1492元/月,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1356 元/月。照料护理标准按照自理、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 分别为 281元/月、466元/月、932元/月,城市特困保障910人,农村特困保障14422人,共发放特困供养救助金及补贴3.4亿元。 救助帮扶更有温度。全市共有社会救助综合服务机构 14 处,其中,救助管理站1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6 处。培训残 疾人4711人次,安置残疾人员就业2788人,帮扶救助残疾人投入资金 3.3亿元。
民生福祉显著改善。全市建成各类养老服务设施4142处,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 100%,长者食堂等各类助餐场所 达到 2590 处、累计服务3000万人次,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标 准提高至178元。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730元,职工门诊统筹年度支付限额由 3000元提高到4500 元。发放育儿补贴1.1亿元,惠及家庭2.5万个。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