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毛道光 青岛报道

4月10日,记者从自然资源部在青岛召开的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返航新闻发布会获悉,此次考察是在我国极地考察40周年之际开展的一次重要考察。建设南极秦岭站是此次考察的重要任务之一。全体考察队员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勇斗极寒、坚忍不拔、拼搏奉献、严谨求实、辛勤工作,经过52天艰苦奋战,高标准建成秦岭站并开站投入使用。

历时52天

高标准建成秦岭站并开站投入使用

秦岭站主体建筑的建设为本次考察的重点工作。主要包括主体建筑钢结构、功能模块和外围护系统的建设,建设物资总量约9500吨。相关人员组织、机械配置、远洋运输、现场实施等方面均围绕建设目标开展,并提前针对南极现场特殊的海冰、气候、工程机械、作业窗口期等实际情况编制工程总体实施方案,指导现场工作。在南极现场派驻1名副领队负责总体协调和现场指挥、1名队长负责具体建设实施、1名专职工程管理人员负责工程管理,同时配有后勤保障人员保障现场日常生活与工程机械;项目设计单位派遣2名设计师提供考察站主体建筑施工的驻场设计配合工作;项目监理单位派遣2名专业监理工程师驻现场进行建设全过程监督工作;项目总承包单位派遣84名队员执行施工任务。

考察队始终坚持质量和安全第一原则,坚守绿色施工理念,主动克服极昼、狂风、大雪、强紫外线辐射等极端自然环境的挑战,青年突击队攻坚克难、冲在一线。历时52天,于2024年2月7日建成并宣布开站。此外,同步安装相应楼层隐蔽部位排水管道、采暖管道、通风管道,并进行隐蔽验收检查。完成直升机停机坪建设,站区路基整修以及气象站安装等配套工作。

绿色、环保、节能

秦岭站采用多能互补微网能源技术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临时党委书记、领队、首席科学家张北辰介绍,极地考察过程中始终践行“绿色考察”理念,严格遵守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相关要求,集约化管理建筑材料,减少对南极现场的扰动,减少临时设施和现场施工人员数量和活动范围,达到绿色、环保、节能的建设运维目的。

建筑材料上主要采用钢结构、一体化墙板、实木等环保型建筑材料,具备易安装、易清理、对南极自然环境影响小的特性,同时考察站达到使用年限后可回收再利用。

秦岭站现场建造主要采用装配式建设方式,所有建筑设施均在国内完成加工定制,现场只需按要求安装包括钢结构、建筑模块及模块内装等,较传统建筑减少了大量现场加工量和湿作业,整体建筑具有高度集成化、质量可靠、施工迅速快等特点。建设物资全部采用集装箱或钢框箱打包运输,大大减少了零散包装材料的使用和对现场环境的影响,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如金属、木材、板材、塑料等垃圾均及时清理并分类储存到指定的集装箱内,施工任务结束后集中运回国内统一处理。

秦岭站采用多能互补微网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相结合的能源系统,优先使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系统设置智能微网监控及能量管理平台,用于各种电源的启停控制和蓄电池的充放电控制,实现绿色能源环保运行。根据功能分区的使用特点,建筑内部越冬、度夏区域实行独立能源供应,度夏宿舍及海洋实验室在冬季仅维持值班温度,降低能源消耗,最大程度减少碳排放量,实现智能运维管理。

秦岭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我国第三个南极常年考察站,同时也是我国在南极的第五个考察站。该站的建成将为评估南极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支撑,为了解罗斯海区域自然特征提供重要保障,为更好地“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发挥重要作用,为造福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