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重臣,寻踪蒲州,

表里山河,源远流长。

鸾翔凤集,群星闪耀。

他们的出现,对中华文化的塑造、历史进程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三晋大地上,他们的故事历久弥新。走进山西名人故里,探寻历史人文印记。今天为您讲述的是——张四维故里。

万历重臣,寻踪蒲州

明代的蒲州文化繁荣几乎超过盛唐。何以见得?最近读宋万忠先生的作品《进士名录》一书,发现唐蒲州一代进士42人,而明代蒲州进士多达77人。这当然与明代蒲州经济的繁荣有关,一方面也证明了此处文化的繁荣。

众所周知,明代蒲州出了许多重臣,如三朝阁老杨博、尚书韩楫、韩爌、内阁首辅张四维,还有尚书孟时芳,以及这几大家族的后人。但因种种原因,几大家族在蒲州留下的遗迹并不是很多,除了孟家有相对集中的墓地,其他几家的墓地不多,当然更遑论故居与民间传说。

4月18日,前往蒲州故城采访,经过乡间小道,拐过几个小弯,穿行柿树林之间,往城南行走不远,蒲州镇侯家庄村附近的一片柿树地旁,一通运城市级文物保护碑赫然映入眼帘。碑上写着“张允龄墓”,而张允龄正是明代内阁首辅张四维的父亲。

张四维是进士出身,但据历史记载,在他之前,蒲州张家以经商为业。

他的父亲张允龄,幼年丧父,而张允龄的父亲亦是早年丧父,张家两代寡妇含辛茹苦带大了张允龄和他的弟弟张遐龄。张允龄从小就深知祖母和母亲的不易,决心外出经商,壮大家业。他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贩运各种生活物资,很快为张家积累了丰厚的家资。

正因此,张允龄的儿子张四维才能够读书进学,并且考中进士,一步步跻身要职,成为国之栋梁。

张家富裕后,给儿子起名四维,“四维”为礼义廉耻,彰显了张家的道德追求。据记载,蒲州张允龄家最早在今盐湖区蚩尤村,后来因故迁至当时的蒲州县风陵乡(今芮城县风陵渡镇)。家资充裕后,张家曾在蒲州孟盟桥修造了房屋。世异时移,至今未在孟盟桥村发现遗迹。

张四维任内阁首辅期间,父亲去世,他丁忧回蒲。在蒲州,他与先他致仕的舅舅、明代三边总督王崇古曾出资修造了邻近的中条第一禅寺——万固寺。至今,万固寺多宝佛塔上还有他们两个人的名字。

不幸的是,在老家为父亲丁忧期间,张四维的母亲胡夫人和两个弟弟也不幸先后去世。因为痛失亲人、悲伤过度,未等到丁忧期满,张四维也溘然长逝。隆庆皇帝接到消息,非常震惊,下令旌表、慰问,葬礼十分隆重。

根据宋先生的《进士名录》记载,张四维的儿子张泰征、张甲征及孙子张辇均中进士。其中,张泰征,明万历八年(1580)中进士,官至湖广参政,陕西按察使。张甲征,明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官工部郎中。张辇,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考中进士,官至陕西按察司副使。

在蒲州侯家庄村的柿树地里,十通巨碑高高挺立,还有一座巨大的墓塚。墓塚上有高大的封土堆,但那封土与普通墓塚上的不一样,不是光秃秃的土堆,而是长满了大大小小的树。其中,有些树木已经很高大了,与封土一起形成了一种奇特的风景,告诉人们,古老的墓塚原来是这样一种景象。尤其是在土地肥沃的蒲州,连墓塚上都会长出小树林一样的风景。永济一带有一说法,先祖的墓上长满草木,象征后代绵延不绝。而这个意义上讲,张允龄先生的后人应该不少,只是现在知之甚少而已。

前文已叙,蒲州张允龄一支原本住在盐池旁的解州,具体地址为蚩尤村。蚩尤村村民大多姓张,与蒲州张家渊源颇深。后来,张家一支迁至蒲州风陵乡,家中从商,家业趋旺,又出了张四维这样的朝廷命官,遂从普通人家走入志书与历史之中。

回望历史,思考得失,从先贤的功业中感悟人生,匡正人生追求,修正精神思想,传承他们的道德情操,丰富与续写历史的细节与深度,让先贤的情怀与追求照亮后来者的路,这也许正是我们传承文脉、梳理过往、保护文物的意义所在。

(来源:山西日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