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我们熟悉的大诗人李白还有一个隐藏身份,那就是浪迹天涯的游侠。 行走江湖,少不了武器傍身,李白的武器就是一把佩剑,作为当时天下有数的剑客,李白的武艺丝毫不逊于他的文采,而他对武器的要求也是十分严苛,即使不能切玉如泥,也应当是同时期里顶尖的宝剑。 在冷兵器时代,武器的性能直接决定了部队战斗力的高低,而刀作为历朝历代普遍装备的短兵器更是集成了同时代最顶尖的科技成果,汉朝的环首刀,唐朝的陌刀,宋朝的朴刀无一不是其中的代表,这些文学作品中家喻户晓的神兵利器又能否做到削金断玉呢? 剑是百兵之君,而刀则是短兵之首。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剑因为制作成本高昂且实战效果不理想而退出了军队制式装备的序列,而刀则一直沿用了下来,时至今日,佩刀仍然是军队荣耀的象征。

双刃为剑,单刃为刀,看上去剑无论如何都比刀要灵活实用,但是事实恰好相反,因为简单粗暴才是战场美学。 单面开刃的刀可以说将短兵器的威力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重量、重心、长度、弧度、材质、工艺,一切影响性能的因素都被考虑在内,可以说每一柄刀上凝结的都是一个时代的智慧。 从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使用石刀,在无休无止的战争中,刀这一兵器发生了无数次的变化,不过正是因为这些变化赋予了刀旺盛的生命力,也成为了文人墨客笔下神兵利器的主要载体,说到武侠小说中最著名的武器,屠龙刀一定有一席之地。 虽然不及剑那般的优雅,也不及长枪那般霸气,但平平无奇的刀却是存在时间最长的武器,也许正是因为这份收敛低调和与时俱进的包容才让刀有了无限的可能。

有时存在就是最好的证明,无论历史上其它兵刃如何强盛,但最后留下的才是人们的选择。 如何能够得到一柄削铁如泥的宝刀,自然要从炼钢开始,但是在漫长的刀剑发展史中,使用钢铁为材料打造刀剑的历史并不算长,抛却使用石材为原材料的石刀、玉刀,直接进入青铜时代。 因为原材料的特性,这时的刀剑只能用铸造的方法生产,随着技术的积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一代诞生了诸如欧冶子、干将莫邪等铸剑大师,也铸造出了诸如鱼肠、龙渊等名留史册的宝剑。

一次成型的刀剑虽然精美锋利,但是硬度有限,虽然出土的不少青铜器都能够轻易地划开十几张白纸,但是面对硬度相同的金属时恐怕还是有心无力,更遑论铁器玉石。 进入铁器时代后,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才有了千锤百炼的刀兵,聪明的古人很快就认识到了含碳量多少对铁器性能的影响,并在前人的经验上不断归纳总结,由此发展出了诸如包钢、夹钢、嵌钢这样的金属复合工艺。 锻打、淬火、开刃,刀身上下无一不是学问,也正是这些技术上的进步才让削铁如泥成为了可能。

武器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样的花费,古代的兵器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超越今天的兵器,哪怕是一把不起眼的水果刀,其间包含的科技含量和工艺水平也是古代兵器无论如何也无法企及的高度。 即使在今天的科技加持下,生产一柄可以砍断钢筋的短兵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可以说如果要量化生产这样的武器装备军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那么在遥远的古代又是如何制造出这样的神兵的呢?原因可能会让人大跌眼镜,一方面确实有文学夸张的成分,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个概念,古代对金属的认知并不像今天这样准确,有时并非是铁,而金也未必是金,如果把时间拉倒汉匈交战的那个年代,中国确实有可能批量生产出削“铁”如泥的神兵。 为了适应匈奴灵活机动的骑兵作战,汉朝在武帝期间组建了训练有素的骑兵部队,他们的制式装备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环首刀,刀身长达一米,采用百炼钢反复捶打的宝刀一经面世便受到了朝野上下的追捧,其中不乏大夏龙雀与泰山宝环这样的极品。但即使是普通士兵装备的环首刀也足以斩断同时期匈奴人装备的刀剑。 其实,环首刀所谓的削铁如泥不过是一次科技上的碾压,游牧为生的匈奴无法开展大规模的冶炼,在面对手持百炼钢打造的环首刀时,他们手上更多的是青铜乃至动物骨骼打造的武器,即使是较为先进的青铜器在铁器面前也不堪一击,更何况落后的骨质兵器。 有时,人们想要的并不是真相,而是一个能够支持自己的观点的例子。

21世纪,我们应该选择相信科学,今天可以轻而易举做到的事情,也许是古人穷极一生追逐的梦想。 削铁如泥在古代是真的,也是假的,但今天我们实现了古人的愿望,这就是科学的胜利。 兵者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中国古人在追求神兵利器的同时也不断警醒着自己,杀戮并非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时间上也只有人类会想消灭自己的同类。 也许在我们的历史中真的存在过我们未曾见过的神兵,也许他们真的可以吹毛立断,削铁如泥,但我们要记住,好战必亡的道理。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作为帝国的利剑,军队靠的不是什么神兵利器,而是一往无前的勇气,这份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足以摧毁面前的一切强敌。 虽然削铁如泥可能只存在于文人墨客的志怪小说之中,历史上的真实情况也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传奇,但是在我们的身边确实存在着一支可以削金断玉的钢铁之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