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有个非常有名的县叫红安县(原名叫黄安县),因为出过200多位将军,两位国家主席而名扬四海。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红安县还曾经出过一群厉害的民间人物,他们就是红安十八老子。

红安十八老子是乾隆、嘉庆年间,活跃在湖北红安县的十八个真实人物。

老话说,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位读书人。

这群由长工、纤夫、卖苦力的、受排挤的读书人和无业无产游民组成的民间义士,他们行侠仗义、足智多谋,敢于和封建恶势力作斗争,为平头老百姓打抱不平。

正因为有了他们,红安县没有一个知县干得长的,很多人甚至不敢到这里来上任,可见红安十八老子这群民间人士,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威胁力有多大。

据红安县老一辈人讲,红安十八老子有个代表人物叫卢四运。

传说小时候家里人给他算命,算命先生说她4岁就开始行大运,一辈子锦衣玉食福寿双全,因此家人给他取名叫卢四运。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卢四运不仅没有鸿运当头,还命运多舛,四岁死了父亲,家道中落;九岁入学读书,十几岁参加科举考试,一路高升进京会试和殿试,取得二甲第一名的好成绩。

明明是金榜题名,可以光宗耀祖了,可卢四运因为家贫无钱送礼得罪了权贵,被奸臣以莫须有罪名陷害,判为“永不录用”。

卢四运只好含恨回了红安。因着这份恨,让他一辈子与黑心官宦为敌,帮人们仗义执言,写状诉冤。

到底是读过书的人,卢四运的状词大多文笔犀利,不畏权贵,据理力争。

2

关于卢四运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打稿荐坐牢》故事。

话说那年红安大旱,河流干涸,庄稼颗粒无收,很多百姓都饿死了。

可当地的官吏根本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还拼命征收各种苛捐杂税,恨不得榨干老百姓最后一滴血。

大旱这事儿惊动了朝廷,为了安抚百姓,皇上下令赈银救灾。

然而这些钱并没有发到老百姓手中,都被知县和地方官吏贪污了。为了笼络卢四运,知县还特意把他叫去喝茶,并送给他200两银子收买人心。

卢四运知道知县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就装作受宠若惊的样子,套出来事情的来龙去脉。

按当时的法律,百姓告官,犹如子杀父,就是告赢了也有三分大罪,所以民间才有“民不与官斗”的说法。

知县以为拿人手短,吃人嘴软,这下软硬兼施,肯定能把卢四运这个硬茬收服了。

谁知,卢四运不按常理出牌。

刚正不阿的他拿到证据后,跟穷兄弟们通了气,然后把干蔫了的稻草喷上盐水晒干,打成一床稿荐,反手一个举报,跑到知府衙门,状告知县和地方官吏贪了赈灾银两去了。

在那个黑暗的社会,知府和知县他们早就狼狈为奸,一个鼻孔出气了,哪里会为卢四运主持公道?

知府连审问的环节都省了,就直接把他打入大牢,下令7天7夜不给吃不给喝,想把他活活饿死,到时随便找个由头就可以永绝后患。

在那阴冷的大牢里,卢四运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为了保命,他把喷了盐水的稿荐铺在地上吸收潮气,他就靠着嚼食稿荐上的稻草充饥解渴,才熬过来。

那帮穷兄弟见卢四运一去杳无音信,知道他遭了难,于是联合起来到省城制台衙门告状。

万幸,制台大人是位难得的清官,了解到实情后,立马派人去红安救人,才把卢四运救出大牢。

老话说,人不吃不喝熬不过6天。卢四运凭着那点先见之明,在关押的日子里靠吃稿荐渡过了这一劫,最终把知府知县等一众贪官告倒。

可不畏强权的卢四运,也因当时“百姓告官,三分大罪”的律条,被发配到东北边关充军,饱受饥寒之苦。

卢四运舍命告贪官的事在民间流传开来,人们被他为达目的忍辱负重的精神打动,于是有了

“打稿荐坐牢——长远之计”的说法。

3

不要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典故,据说来自同是红安十八老子之一的矮五爷。

相传矮五爷家附近有家菜市场。一个无儿无女的老太太为了生活,每天风雨无阻提着篮子在那卖鸡蛋。

土鸡蛋有黄色壳子和青色壳子两种颜色,老太太把它们装在一个篮子里售卖。

可民间有青壳蛋更营养的说法,因此青壳蛋总会优先卖掉。

矮五爷去买菜,经常看到老太太每天都为黄壳蛋不好卖而发愁。矮五爷可怜老太太,就给她出了个主意:“老姐姐,既然青壳蛋比黄壳蛋俏,你怎么不把它们分开来卖呢?”

“分开卖?”老太太没反应过来,心想都是土鸡蛋,分不分开有什么关系?

“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嘛!”矮五爷笑着蹲下来,一边拿过老太太旁边的空篮子,把青壳蛋装进去,一边小声教老太太如此这般操作。老太太半信半疑,不过还是照矮五爷说的去做了。

“卖鸡蛋咯!黄壳蛋每个3文,青壳蛋每个4文,快来买咯!”老太太这一吆喝,买菜的人纷纷凑过来,呼啦啦围了一圈,图便宜的选了黄壳蛋,家里条件好的买了青壳蛋,两个篮子的鸡蛋很快卖完了。

老太太眉开眼笑数了数钱,这一回不仅卖得快,还比平时统一价格卖的钱要多。

她高兴坏了,一手提着一个篮子,逢人就说:“矮五爷真厉害!教我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这办法真好!”

后来,“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说法就流传开来,渐渐引申成投资时不要把所有的资金都投入到一件事情上,要多留几条后路。

关于红安十八老子的故事还有很多,一群民间义士在红安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书写传奇。他们的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最终上了湖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