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是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群岛国家,两国分别由1.75万座和0.71万座岛屿组成,作为近邻的两国在宗教信仰上却天差地别。

菲律宾是亚洲最大的基督教国家,基督教徒占总人口的90%,印尼却是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2.4亿穆斯林,占该国总人口87%。

▲东南亚宗教地图

令人惊奇的是,印尼和菲律宾在历史上分别遭受荷兰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统治时间都超过300年。

西班牙的统治让菲律宾成为标准的基督教国家,荷兰却没能把基督教推行到印尼群岛全境,反倒是伊斯兰教在当地愈发壮大。

▲印尼穆斯林

荷兰殖民统治的300年,基督教为何没能取代伊斯兰教?与西班牙治下的菲律宾相比,荷兰殖民者在推行基督教的过程中错失了哪些机会?

▲印尼宗教


一、风从西来

如今的印尼是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86%的人口信仰伊斯兰教,分布在境内的大大小小的岛屿上。但在公元3-15世纪,印尼所在的马来群岛是佛教-印度教占据优势的地区。

公元3世纪,佛教经海路从印度、中南半岛传入印尼。到7世纪,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印尼群岛成为沟通中国华南、印度等地的贸易要冲,苏门答腊的巨港一带发展成东南亚一带重要的贸易中心。

▲佛教东传

8世纪,建立于巨港的三佛齐王朝凭借贸易利润迅速崛起,统治了苏门答腊、加里曼丹、爪哇等印尼群岛主要区域,是印尼历史上少有的强盛期。

信奉佛教的三佛齐(室利佛逝)支配南洋的同时,西亚的阿拉伯半岛上出现了伊斯兰教信仰。穆斯林建立的阿拉伯帝国在西亚北非快速扩张,伊斯兰教成为当地的主流宗教。

▲10世纪的东南亚

阿拉伯帝国将西亚北非整合成一个统一市场,地区经济快速发展,阿拉伯商人扬帆出海,其商业触角向东进入南亚沿海及南洋群岛。

8世纪后,阿拉伯商人将伊斯兰教信仰带到马来群岛。当地的封建领主通过与穆斯林交易,很快就在商贸活动中赚的盆满钵满。伊斯兰教先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岛扎根。

在阿拉伯商人、地区伊斯兰政权的共同传播下,经过漫长的扩散,伊斯兰教在14世纪末传入今菲律宾南部。

▲伊斯兰教的传播

为获取更多来自伊斯兰世界的商业利益,印尼一些地方政权选择皈依伊斯兰教,地方领主和商业巨擘也将皈依伊斯兰教当作对抗尊崇佛教或原始宗教君主的重要选项。

穆斯林的传教热情远高于佛教徒,外加与穆斯林合作带来的现实经济利益,印尼地区的伊斯兰化程度不断加深,佛教的三佛齐、印度教的满者伯夷相继衰落。

到16世纪后发展成印尼地区的主流宗教,佛教、印度教政权的控制范围被不断压缩,巴邻旁、淡目、亚齐等伊斯兰政权崛起,佛教在当地失去优势地位。

▲14世纪后的东南亚


二、变革时代

伊斯兰教在南洋群岛取代佛教的同时,欧洲的基督教世界过的也不消停。

在西欧,天主教廷代表的教权不断与封建君主的王权交锋,教权在德意志、意大利这类分裂区域占据优势。教廷的残酷剥削致使德意志地区在16世纪爆发宗教改革运动,民众建立加尔文、路德等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教派,改革风潮随之席卷西欧大部。

▲宗教改革

几乎与宗教改革同时,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借助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浪潮,在美洲、非洲等地疯狂开拓殖民地。

西葡两国是基督徒在8-15世纪的“收复失地运动”中,通过不断夺取伊比利亚半岛上的穆斯林政权领土而建立的。

▲收复失地运动

天主教信仰是支撑两国对抗穆斯林的精神砥柱,因而西葡是天主教的坚定拥护者,敌视伊斯兰政权。

美洲的原住民在欧洲殖民者的火枪、铁器面前毫无抵抗能力,西葡法是强大的封建集权国家,当地民众无法产生强大的社会改革力量,因而天主教依然在这些国家占据主导。

▲殖民美洲

西葡法等国殖民海外除了为获取土地、矿产等资源,传播天主教也是推动他们去“地理大发现”的重要诱因。

天主教国家建立耶稣会等组织,向海外殖民地派出大量传教士。传教士以母国军事政治优势为后盾,在美洲等地积极传教,被奴役的印第安人的“天主教化”速度不断加快。

▲西班牙在墨西哥建立的天主教堂

16世纪中叶,南洋群岛的伊斯兰化区域已超过70%,与此同时西班牙人将势力拓展到东南亚的菲律宾。

菲律宾是西班牙联通亚洲-美洲市场的重要一环,西班牙以吕宋岛为核心自北向南开展殖民扩张。

当时的菲律宾发展滞后,当地大量部落式政权先后被西班牙征服。此时伊斯兰教已传入菲律宾南部的棉兰老岛,西班牙人在当地大规模建立教堂及教会组织,威逼利诱当地人皈依天主教,不服从者遭到屠杀和驱逐。

▲伊斯兰教传入东南亚

1580年,菲中北部的天主教徒超过40万,占当地人口的60%以上。菲南部的伊斯兰政权在西班牙的打击下不断衰落,伊斯兰教向菲律宾中北部传播的进程被打断。

西葡等国在海外扩张并传播天主教之时,欧洲的宗教矛盾愈发激烈。紧邻德意志的尼德兰(意为“低地”)地区受到宗教改革风潮波及,这里是西班牙王室哈布斯堡家族凭借联姻关系于15世纪末从勃艮第公国手中继承的。

▲尼德兰

16世纪,尼德兰人口超过300万,是当时欧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大量无地农民进入新兴的手工工厂,资本主义萌芽在尼德兰悄然发芽,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尼德兰不断壮大。

尼德兰面积占西班牙欧洲领地不到10%,每年却提供着西班牙40%的国家收入。西班牙的中央集权限制了尼德兰的自治权,高额赋税严重伤害当地经济,尼德兰民众以皈依新教的方式反抗西班牙的统治。

▲荷兰人皈依新教

西班牙通过宗教裁判所大肆逮捕新教徒,并以宗教异端的名义将他们处以极刑,残酷的压迫最终在1568年引爆了尼德兰独立运动。

尼德兰北方民众信奉新教的人数偏多,北方七省组成“七省联邦”对抗西班牙。英法等国为削弱西班牙而支援七省联邦。

七省联邦在1648年获得独立,七省中最大的荷兰成为这个国家的代称,新教成为荷兰的主要信仰。

▲荷兰独立

“八十年战争”进行的过程中,西班牙一刻也没有停止其海外殖民和传教的步伐,除了不断“天主教化”的美洲殖民地。随着西班牙对菲律宾控制力的加强,当地人皈依天主教的数量越来越多,天主教在菲律宾中北部形成气候。

摆脱西班牙控制后,荷兰走上高速发展期。与西班牙、法国等强大的封建国家不同,国土狭小的荷兰没有足够强大的王权和发达的农业社会体系。反倒是邻近海洋的地理位置使其对外贸易发达,商业组织的力量在荷兰影响力巨大。

▲荷兰商人

独立后荷兰的资产积极力量进一步壮大,全境100余座大小城市涌现出更多的工场,造船、金融、商贸等行业加速发展,荷兰凭借数量冠绝欧洲的商船队掌握了欧洲对外贸易的主导权。源源不断的财富流向荷兰,助推其成为当时欧陆极具影响力的国家。

成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想像西葡等国那样获取海外殖民地,但商业氛围浓厚的荷兰不会像封建专制国家那样派遣殖民队进行海外征服。

▲荷兰庞大的贸易船队

1602年,荷兰14家以亚洲贸易为主的公司合并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这是全球第一家跨国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荷兰政府以授权的形式入股,公司获得在好望角以东、麦哲伦海峡以西的贸易独占权,并拥有在这一地区招募军队,建筑炮台、发行纸币、任命官吏、代表荷兰政府对外缔结条约等权限。东印度公司攫取国家权力,充当了荷兰资产阶级原始资本积累的工具。

▲荷兰东印度公司总部

荷兰东印度公司与葡萄牙等国争夺印度、马来半岛沿海商业据点,于1619年在爪哇岛西北部建立巴达维亚城(今印尼首都雅加达)。

荷兰人抵达东南亚时,当地存在着满者伯夷、马都拉、马六甲等伊斯兰地方政权。这些伊斯兰国家在地区内拥有较大的政治、商贸话语权。

▲荷兰人到来时的东南亚

荷兰人通过外交、战争蚕食周边国家领土或攫取贸易权。以巴达维亚为核心的荷兰殖民地称为荷属东印度,随着其范围不断扩大,荷属东印度最终奠定了如今印度尼西亚的版图。

1621年,荷兰成立西印度公司开启对美洲的殖民,获得了以新阿姆斯特丹(今纽约)为核心的新荷兰殖民地。

▲荷兰全球殖民

罗马教廷赋予西葡法等国“保教权”,通过授予天主教国家“合法殖民”的权利来扩张教会力量。

与西葡等国封建王权主导殖民开拓不同,荷兰作为新教国家,不需要罗马教廷赋予“保教权”,也无需获得教廷对其殖民事业的承认。荷兰东印度公司进行海外扩张是一种全新的殖民方式,即商业主导。

西欧封建君主希望通过殖民开拓获得土地、奴隶等,只要适合定居、开展工农业生产的土地就能成为征服对象。

荷兰需要的则是商业利益,东印度公司的目标是东南亚这类香料产地、马六甲这类贸易港口,至于土地是否肥沃并不是荷兰人首要考虑的。

▲巴达维亚

信仰新教的荷兰人没有天主教国家那般热切的去传教。毕竟被“天主教的西班牙”伤害过的荷兰人很难对宗教提起过高的热情。

西班牙殖民菲律宾的过程中不断向当地移民,形成数量庞大的西班牙-菲律宾混血族群,这些人口是西班牙在菲律宾推行天主教的重要基础。

▲西班牙裔菲律宾人

荷兰有限的人口难以像西、法等国那样组织起足够规模的移民、传教士队伍。与传教相比,荷兰人更关注能从印地等殖民地获得多少商业财富。

当然,如果说宗教在荷兰海外殖民过程中毫无存在感也是并不准确。1640年,在建城20余年后巴达维亚出现了教堂,但此时西班牙已让天主教在菲律宾北部具备了相当的教徒规模,相比之下荷兰人的传教成果略胜于无。

▲西班牙人在17世纪绘制的菲律宾地图


三、国王与商人

17世纪下半叶,荷兰在英法等国的接连打击下失去了对海洋贸易的垄断。美洲的新荷兰殖民地落入英格兰之手,荷兰东印度公司也被迫将发展重心收缩到印尼。

18世纪上半叶,荷兰击败了爪哇岛上的马塔兰、万丹等伊斯兰教政权,吞并了今爪哇岛中北部、马鲁古群岛等地。荷兰的殖民注重掠夺财富,而轻视对殖民区域的同化。

▲荷兰在爪哇岛扩张

如当时爪哇岛及周边区域基本实现了伊斯兰化,荷兰人没有选择像英法那样鼓励本国移民进入殖民地,反倒是在各个基层行政区域内任命“布帕蒂”,他们大多是在地方极具影响的穆斯林王公贵族。

荷兰人允许布帕蒂们保留较大自治权,但要求他们配合自己垄断东南亚的香料生产等高收入行业。这样即节省了荷兰人在当地建立行政机构的支出,还能通过合作减少当地贵族,保证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利润率常年维持在80%以上(峰值达500%)。

▲荷兰东印度公司股票

荷属东印度境内的伊斯兰教凭借与荷兰人的合作有所扩张,荷兰人信仰的基督新教反而失去了在此扎根的土壤。

除了宗教信仰,语言也是宗主国向殖民地输出的重要文化影响。例如西葡英法等国语言在其海外殖民地传播甚广,殖民地的母国语言使用者人数甚至超过了母国本身,西班牙语成为全球仅次于汉英的第三大语言。

▲美洲语言地图

但荷兰人的语言推广和他们的宗教推广一样“绵软无力”。荷兰东印度公司不想拿出过多的资金在印尼开展荷兰语教育。印尼也缺乏足够的荷兰移民,没有普及荷语教育的“药引子”。

荷兰政府也认为同当地的马来语、爪哇语混合后,荷兰语会变成一种不伦不类的语言,进而损害荷兰语的“高贵与纯洁”,因而除了少量殖民地精英,多数荷属东印度民众并不懂荷兰语。

▲始终是人口少数的印尼基督徒

1731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将《圣经》翻译成马来群岛通行较广的马来语,并在荷属东印度传播。这种传播更像是散播自愿皈依的宣传单,在伊斯兰教深深扎根马来群岛的情况下,荷兰这种可有可无的传教活动并未取得实际效果。

在18世纪上半叶的荷属东印度,伊斯兰教是绝对的主流。唯有荷兰人从葡萄牙人手中获取的马鲁古群岛实现了“基督教化”,而这不过是荷兰人为遏制欧洲天主教国家势力借宗教向荷属东印度扩张的无奈之举。

▲马鲁古群岛盛产香料

反观当时的西属菲律宾,在西班牙政府的主导下,殖民地建成了大批教堂、教会学校等。1560-1760年,奥古斯丁会、方济各会、耶稣会等大型天主教团向菲律宾派遣了超过8000名传教士。

西班牙在菲律宾建立了超过200个传教中心,形成了完整的主教区-教区架构,截至1650年,菲律宾80%的人口皈依了天主教,余下人口多为菲南部的穆斯林。西班牙通过蚕食不断压缩穆斯林的生存区域。

▲菲律宾宗教地图

中央集权制的西班牙在与菲律宾推行的传教政策,是荷兰东印度公司这样一个商业组织无法复制的,“利益至上”的东印度公司也不像西班牙等天主教国家那样,将“把土人变成上帝子民”看作主业,荷属东印度的传教力量建设始终薄弱。

18世纪下半叶,失去海洋贸易垄断权的荷兰愈发衰弱,东印度公司不断亏损,已无力维持其海外殖民系统的运转。

▲19世纪初的东南亚

与此同时,法国大革命波及荷兰。1796年,荷兰被法国占领,荷兰国王流亡海外并将殖民地托管给英国,战乱造成荷兰对印尼的宗教影响进一步减弱。

1816年拿破仑帝国覆灭,英国将荷属东印度交还荷兰。荷兰政府对当地实行直接控制后设立了“荷属东印度新教会事务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荷王任命,前往印尼的传教士由委员会介绍。

▲拿破仑帝国

此时荷兰人更关注的是如何解决税收不足及债务增加的问题,荷兰实行关税制以保证荷兰的贸易垄断地位,对内重新施行实物赋税和强迫供应制。强迫爪哇农民拿出1/5的土地种植政府规定的植物,无土地者及不适于种植经济作物地区的农民必须为殖民者服徭役。

1830至1870年,荷兰凭借种植制度获得的殖民收入高达8.32亿荷兰盾,从根本上改善了本国的财政状况。

▲荷兰派往印尼的传教士,但人数较少

荷兰人对土著王公经济利益的剥夺及对王宫内政的干涉引起了封建主的强烈不满。日惹王子蒂博尼哥罗、苏门答腊的巴特里相继发动起义。

荷兰人镇压了起义,但这些穆斯林发动的起义让伊斯兰教逐渐成为反抗荷兰的一面旗帜,而荷兰人信仰的基督教成为殖民剥削的代名词,荷兰人传教的难度进一步增大。

▲穆斯林抵抗荷兰殖民入侵


四、上帝余声

19世纪中叶后,荷兰人为获得更多殖民利益,在南洋群岛开启新一轮扩张。至20世纪初,荷兰基本控制了今印尼全境,包括苏门答腊、加里曼丹、苏拉威西的大片伊斯兰教区域被纳入荷属东印度。

▲荷兰的扩张

荷兰还向东占领了伊里安岛的西部,建立了荷属新几内亚殖民地。当地生活着信仰原始宗教的美拉尼西亚人。

当地极其落后,且人口不足30万,不足爪哇岛的百分之一。荷兰人带来的基督新教在教育普及的情况下反而扎根,使这里成为基督教区域。

▲印尼宗教地图

进入20世纪,废弃种植制度并在当地推行“道义政策”(又称“伦理政策”)。该政策表面上要加大对印尼的教育、交通等方面的建设,实际上是想通过缓解当地人的不满情绪,维系荷兰的殖民统治。

但道义政策的实施确实培养起了一批印尼本土精英,这些接受过近代教育的年轻人接触并传播了民族主义,反而推动了印尼人的独立运动。道义政策为笼络穆斯林,放宽对印尼穆斯林前往麦加朝圣的限制,进一步壮大了印尼穆斯林政治力量。

▲印尼被誉为荷兰的宝石项链

20世纪初,印尼社会形成了世俗、伊斯兰两股势力领导的独立运动,前者以建国五基(潘查希拉)为口号,后者则向把印尼建成独立的伊斯兰政教合一国家。

荷兰是印尼宗主国,但因国力弱小,印尼在经济上已成为英国等列强的“经济属地”,荷兰殖民政府在弹压印尼独立运动的行动上力不从心。

▲列强瓜分东南亚

二战爆发后,日军入侵印尼并驱逐了荷兰殖民势力。1945年日本投降后,荷兰意图重返印尼,但曾接受日本扶持的印尼独立派已然强大,军事上遭受挫折的荷兰被迫在1949年承认印尼独立。

▲日军入侵印尼

印尼有10%的人口是基督徒,信奉基督教的马鲁古地区本想独立建国。却被印尼出兵征服。荷属新几内亚也在1960年被印尼占领,印尼版图就此确定。

独立后的印尼选择建立世俗国家,但穆斯林占据绝对多数的社会让马鲁古、西新几内亚的基督教人口遭到歧视,亚齐等虔诚的穆斯林也对世俗化国家不满,上述地区都产生了独立运动。

▲荷兰承认印尼独立

独立后的印尼,占人口86%的穆斯林仍存在歧视基督教徒的情况,马鲁古等地甚至爆发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严重暴力冲突。

在印尼政府干预下,教派冲突直到21世纪初才偃旗息鼓,这也是荷兰300年殖民统治带来的余波。

▲荷属东印度总督府(今雅加达历史博物馆)

纵观荷兰对印尼长达350年的殖民统治,由于荷兰商业立国的传统,荷兰人的殖民活动始终把经济利益摆在首位,传教始终不被荷兰人重视。

外加荷兰人在宗教改革中皈依新教,新教的宗教观念本来就比天主教淡薄,进一步挫伤了荷兰在印尼的传教效果。

▲数量有限的印尼本土基督教传教士

荷兰利用印尼本土穆斯林贵族维系统治,而非推动本国移民进入印尼,也让当地社会始终无法形成较大的基督教人口。

对抗伊斯兰政权中形成的西班牙,在国家基因中天然带有对天主教的忠诚和对伊斯兰的敌视。在西班牙殖民过程中,菲律宾的伊斯兰政权不断遭受打压,大批西班牙移民进入菲律宾。

▲西班牙裔菲律宾人族群庞大,荷兰却没有在印尼的移民混血族群

荷兰在印尼的殖民收入回报率是其他殖民国家较难企及的,但荷兰也为此付出了“代价”。

当基督教信仰、英法西葡等国语言作为殖民者永远的“历史纪念”,扎根在亚非美等大洲的前殖民地国家时,荷兰人却因为轻视文化传播,没能在印尼留下宗教及语言的讯息,最终荷兰的印记在历史的滚滚向前车轮中,彻底消失在一片烟尘之中。

▲印尼遍布宏伟的清真寺,却难觅基督教堂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