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更新意味着要满足人民群众更高水平、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需求。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步入中后场,城市需要被赋予“新”的魅力,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就要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近日,财政部办公厅、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城市更新示范工作的通知》,支持部分城市开展城市更新示范工作,重点支持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

  从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城市更新”都是关键词之一。加快城市更新,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更新意味着要满足人民群众更高水平、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需求。当前,大多数城市已经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有没有”的问题。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步入中后场,城市需要被赋予“新”的魅力,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就要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目前来看,我国部分城市的基础设施负载能力有待提高。例如,有些地方面对突发的极端天气、紧急灾害等特殊情况时,仍然会出现“看海”、交通瘫痪等问题;而不少城市的无障碍设施建设缺失或维护不到位等情况,时常让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等群体遭遇出行“障碍”。这些城市的“神经末梢”一旦“堵塞”,不仅制约着城市韧性的提升,更影响百姓安全健康、人民生活幸福。为此,要尽快补齐交通物流、防洪排涝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不断提升城市硬件水平。

  除了以上提到的传统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城市基础设施更新也包括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事实上,从道路水浸预警、广告牌坠落预警,到打造智慧交通治理体系等,近年来不少城市的“智慧”含量越来越高,“数字+”正在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载体。这也提示我们要同时发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从而进一步推动城市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慧化转型。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各地已经开始行动。去年以来,河北石家庄通过探索“城市体检、城市更新、城市设计”的工作机制,强力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建成石家庄石钢工业遗址公园等标志性工程。安徽、广东、四川等省份的多个城市则落地应用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实现“一块屏幕看到整座城市”。

  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城市也像人体一样,需要有序“生长运转”和“新陈代谢”。因此,在基础设施更新改造的过程中,要结合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是“小修小补”还是“全面铺开”,都应具备完整的计划。而且,对于长期运行的基础设施,既要“建起来”更要“管起来”,不能“一改了之”,这样才能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转和发展。此外,城市基础设施更新不只是物质空间的简单改造,还要考虑到产业转型、居民生活提质等多个方面的情况。

  总而言之,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只有科学布局、合理规划,才能重塑城市“生长”优势,“解锁”更多发展机遇。(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补上城市生活污水管网短板

     “里子”好才更有“面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