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张1955年的证件照,随着如今的互联网时代,竟然瞬间走红

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们会说:“比费翔,和黎明还帅”,生于八九十年代的人说:“比吴彦祖还帅”。

人们惊讶的说,如果他没有成为科学家,如果他不是中国石油技术的奠基人,那他应该会成为很火的明星。

记者采访他时,问及如何看待大家认为的:“明明能靠脸吃饭的人,偏偏要靠实力”?

他却只是笑笑说道:“多谈科学,只有不正经的人才谈长相。”

他究竟是谁?是怎样不靠颜值靠实力证明自己的?

因太帅而苦恼

他叫王德民,至于自己的身份,他并不希望人们提到“王德民”三个字的时候,第一个标签,就是“帅”。

世人对“高颜值”多是求而不得,可他偏偏是得而不屑,对于长得帅这件事,王德民觉得并未给自己带来什么有用的价值,甚至还有一些苦恼。

王德民出生于1937年,河北唐山人,人生在中国,却长了一张,中西合璧的面孔,俗称“混血儿”。

王德民

父亲是中国人,母是一位瑞士姑娘。

相较于其他那个年代的其他家庭来说,王德民的成长环境算得上是极为优渥的了。

有一个在同仁医院任职副院长的父亲,有一个在外贸大学教书的母亲,在这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王德民从小所受的教育与其他人就已经是天壤之别。

当很多都还不知道英文的时候,王德民说英文,已经成了他的日常,可能别人奋力争取都不一定拥有的,或许是王德民与生俱来的。

可这看似开了挂的人生,并未能给王德民带来快乐。

王德民当时不明白,为什么长得好看也会遭人排挤,也会被孤立。

而且一旦小女孩们找他玩的时候,班级里的男孩子们却总是会不经意的捉弄他。

不光是自己的外貌,还有这层身份。

并不高兴王德民的到来,因为母亲瑞士人,所以自己理所当然的也就成了混血儿。

年轻时王德民

奶奶不喜欢这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儿媳妇,当然恨屋及乌,波及到了王德民的身上。

每当邻居在奶奶面前夸王德民长的帅气的时候,奶奶内心都觉得因为儿子娶了个洋媳妇被嘲笑了。

奶奶的冷眼,让王德民不敢亲近,自然也对自己也没有过什么关爱。

除了奶奶,王德民没想到,竟然考学也会因为自己的身份问题,因为这张混血儿的面孔,受到阻碍。

天资聪颖,又勤于学业的王德民,加上良好的家庭条件,母亲会经常给他请家教到家中教学。

在学业上如此付出,成绩一名列前茅,不出意外的话,考入清华北大,也不在话下。

高考时,王德民成绩优异,接近了满分的成绩,完全已经达到了清华北大的录取分数,却只收到了北京石油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原因竟也是因为自己是混血儿的,跨国婚姻在那个年代并不会被看好。

王德民没有埋怨这一切,而是欣然终究接受了这个事实,所谓“既来之则安之”,事已至此,便要相信“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

他自己可能也没有料想到,当多年后,在回头看这段经历,竟是自己梦想时间的起点。

投身石油事业

王德民终究是要发光的。

他之所以优秀,是因为自身的天分,勤奋、好学、又自律,一个有着优秀品质的人,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

在北京石油学院的日子里,王德民刻苦钻研进了石油行业。

作为学霸的王德民,却不是一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课外业余活动他也会积极参加。

运动场上,顶着阳光帅气的脸,加上矫健的身姿,场外的女同学们泛起了“花痴脸”。

学校的辩论会上,他也能唇枪舌剑,义正严词,硬的满堂喝彩。

学生会上,优秀的组织领导能力,也让学校师生刮目相看。

面对大学时期的恋爱,王德民并不愿意浪费一点点的精力,收到的情书他从不看。

学校里追求他的女生虽然多,但没有一个让王德民多看一眼的。

为了不让女同学们的举动让自己分心,王德民特意在同学们当中传开了自己对自己另一半的要求。

这两个要求,可真是让那些对他穷追不舍的女生望而却步了。

一个要求就是他不与约会,另一个要求就是看书的时候不能影响他。

不约会对女生来说,那恋爱已经没意义了,尤其还加一个看书的时候不能影响他,可全校谁不知道,王德民就是吃饭都要拿着本书看,但凡空余点时间都在看书了,哪里还有时间谈恋爱呢?

渐渐的,王德民的择偶标准,还真让自己身边清净了不少。

这下就能更专心的把精力都投入到国家的石油事业当中。

毕业时,他的成绩全优,学校一心想要挽留他留校任教,可对王德民来说,国家石油发展或许更需要自己。

当从新闻上看到东北地区准备开发大庆油田的时候,他仿佛看到了国家石油开采的希望。

没有任何犹豫,仿佛一项使命在召唤着他。

中国的石油,一定要发展起来,面对工业化的时代,石油资源制约着很多行业,要实现现代化,石油就不能缺。

若是依赖进口,始终都会被其他国家牵着鼻子走,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有话语权。

北上的列车,承载着王德民的梦想,开往了冰封雪国,王德民暗下决心,一定要让中国实现石油自由,甚至走向世界。

晚年时候,有人曾问过王德民,是否知道那是极北苦寒之地,条件要更为艰苦。

王德民虽然说得云淡风轻,但态度极为坚定,那时候在他的认知里,艰苦的条件相较于实现国家富强来说,实在不算什么,他坚定的说到“国家不富强是不行的”。

他回忆起自己初到大庆的时候,大家看他的眼神,都充满了疑惑。

因为自己这个长相,都说“这公子哥儿哪里能干得了咱这粗活儿”,还有的说“估计用不了几天就挺不住就走了”。

对于自己的长相存在的偏见,到了这个年纪,王德民已经司空见惯了,以往的经验告诉他,只要坚持做就好了,用成绩堵住悠悠众口是最有效的方式。

就是大家眼里白白净净,书生气的王德民,却每天都跟工人们在地下井里摸爬滚打。

上百斤的重物,王德民跟工人们一起搬运,从井底下上来,和工人门站在一起,若是不说话谁也认不出来是谁,他也和工人们一样,成了包公脸。

手上,脚上会磨出血泡,冬天也会生被冻伤。

白天干活儿,晚上搞科研,为了研究苏联的采油机,王德民现学的俄文。

经过研究,王德民又发现,国际一般开采石油所用的“赫诺法”并不适合中国。

为了能找到一种适合当时环境的石油开采的算法,王德民又一头扎了进去。

一百多天的日日夜夜,几乎每天只谁上两三个小时,甚至到了关键时刻,连轴转,终于,他研究出的“松辽法”,这个更适合大庆油田算法公式,震惊了世界石油界。

随后王德民又研究出了多油层试油和油水井分层测试工艺,。

1970年成功研制了偏心配水器等二十多项的科研成果。

随着大庆油田逐年上升的石油开采量,越来越娴熟的开采技术,王德民已经成为了大庆石油的总工程师。

再也没有人会因为他的外貌有所偏见了。

因为“王德民”三个字,此时已经是国家的骄傲了。

夜空中最亮的星

王德民担任大庆油田的工程师期间,就那时候全世界时候后开采的情况来看,已经远远超出了世界水平。

世界石油的平均采收率在百分之三十,大庆油田,在王德民不断的加强技术开发之后,采收率已经接近了百分之七十。

他研究出的限流法压裂改造工艺,更是把薄油层提高到一次压开二三十个,甚至达到过七十,可国际上也只有三四个。

大庆石油的产量至今都保持在22万吨左右,而这个水平,已经保持了近三十年。

除了身体力行置身到石油开采科研工作中,还把实践整理成了理论,论文高达近五十篇,专著也有五部。

他的每一项石油科研成果,都还获得了奖项、荣誉,而获得这一切,他归功于大庆油田的工人们,归功于他们身上的大庆精神。

2016年,一颗小行星有了名字,“王德民星”,这是对王德民一生对国家石油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做崇高的敬意。

至于在晚年的采访中,人们对于他帅气颜值的讨论,他已经全然释怀了,因为他依然认为,当人们了解了他的成绩,自然会认为,所做的一切,比起自己的颜值,会更帅气。

比起做明星,深耕国家石油事业,让中国石油自给自足,走向世界,成为指引前行的那颗明亮的星辰,或许更有意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