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8年的某一天,余姚的一群年轻人,他们手中握着闪着冷光的锄头和八角榔头,口号声如同狂风骤雨般猛烈。
       他们的目标,是蒋介石母亲王采玉的坟墓。
       然而,当他们挖开后,看见棺材未落地时惊恐万分,不敢再挖掘,甚至当场磕了几个头便离去了。


       身世之谜
       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如同猛烈的风暴,席卷全国,国民党政权如同风中残烛,摇摇欲坠。蒋介石,这位曾经的权力巨头,此刻却在溪口的寂静之地,疗养着病体,他的面庞日渐消瘦,眼神中充满了忧郁和无奈。
       清明节的脚步悄然而至,这一天,他弯着腰,拄着拐杖,带领着他的子孙,来到母亲的墓前。
       他的思绪如同翻涌的海浪,童年的欢笑,母亲的温馨笑容,一幕幕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日,那么清晰。


       一瞬间,悲痛如同狂风骤雨,他的眼泪悄然滑落,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叮嘱子孙们,“多磕几个头。”
       接着,他在墓前虔诚地下拜,口中默默祈祷。祭祀结束后,他缓缓地直起腰,小心翼翼地移动着步伐,嘴里低声吟诵…
       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能够让曾经手腕通天的蒋介石如此心痛难忍?
       浙江燥县葛竹村的王采玉,原名彩玉,1864年出生,源自明朝洪武年的迁徙家族。祖父王毓庆的三子,长子王有则,次子王有模,三子王有金,皆是国学背景。


       王有则,诗词儿出名,聪明且实干,生计依靠经营土特产。在皖南和浙西,他集结流亡民众,开发战乱荒地,财富丰厚。晚年归乡葛竹村安享晚年,王采玉是他再娶所生。
       1882年,王有则仙逝,家境直下,王采玉年仅19岁。大弟贤钜赌癖深重,小弟贤裕精神困扰,家境堪忧。王采玉挺身出击,凭借一针一线,微薄收入撑起家庭生计。
       王采玉曾嫁给奉化县曹家田丛某,但不久丈夫病故,她又回到娘家,从此,她茹素念佛,足不出户。


       蒋介石之父,蒋肇聪,是家族盐业“玉泰”盐铺的掌舵者,经营食盐,让家庭既自足又富足。蒋肇聪与原配徐氏育有一子一女,子周康,女瑞春,生活安稳且富裕。徐氏去世后,蒋肇聪再娶孙氏,然孙氏亦早逝。
       王采玉的堂兄,王贤东,是“玉泰”盐铺的得力干将,蒋肇聪极度信任,任其负责店铺的管理与账务。孙氏去世后,王贤东为情绪低落的蒋肇聪寻找新伴,因此向单身负重的王采玉提亲。
       1886年,多次受王贤东劝说的王采玉,成为了蒋肇聪比她大22岁的新妻子。尽管老夫少妻,他们的婚姻恩爱深厚。


       1887年,首子蒋介石诞生,三年后,长女瑞莲降临,又三年,次女瑞菊虽诞生却早逝,再三年,次子瑞青也在三岁时去世。
       家境宽裕的王采玉,勤俭持家,时常援助娘家老母和两弟。


       深厚情感
       幼年的蒋介石顽皮又好奇。三岁时,他冒险探究喉管深度,差点把筷子插入喉管,幸亏母亲及时救出。
       五岁冬天,他看着缸上圆滑冰块,不怕冻,脚踮木凳欲捞,结果失足,落水。幸亏路人及时救出,他才瑟瑟发抖地保住小命。
       八岁时,父亲去世,母亲痛心疾首,但他依旧顽皮。舞枪弄棒,打闹不休,经常打得头破血流,才罢休。
       入私塾后,他性情不受束缚,忽视教诲,挨不少教师责备和体罚。
       周边乡亲都称他为“瑞元无赖”。


       他的弟弟瑞青,比他小8岁,性格却截然不同。
       他这样描述弟弟,“他的外貌温和而美丽,性格静谧而淡然。”
       “他的行为潇洒自如,不像一个孩子。”
       “他善于言辞,善于歌唱,行为奇特,即使是最活泼的孩子也无法比拟,我对他是敬仰有加。”
       王氏母亲因为生计的压力和顽皮的长子的烦扰,得到这样一个温文尔雅的儿子,自然视为掌上明珠,倍加疼爱。
       然而,不幸的是,瑞青在三岁时就去世了,王氏母亲悲痛欲绝,她以成人的规模为他安葬在丈夫的墓旁,并为他冥配。


       1905年,蒋介石决定去日本学习军事。王氏在失去次子后,心情一直低落,现在唯一的儿子又要远离家乡,她自然不舍。但是,她的孤独和痛苦激发了她的决心,她希望儿子能够重振家族,光耀祖宗。
       于是,她拿出了所有的积蓄,资助儿子去日本。
       在日本的那段日子里,蒋介石与同盟会的领导人
       陈其美
       结为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了盟兄弟。通过陈其美的引荐,他有幸得以见到了
       孙中山
       ,这位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领导人。


       同时,他还得到了
       张静江、许崇智
       等人的大力支持和提携。在他们的帮助下,蒋介石在中国政坛上开始展现出了他的才华和能力,逐渐崭露头角。
       王采玉非常清楚儿子所处的重要位置,所以很少打扰他,偶尔写一封信,也只是嘱咐他专心国事。
       1919年3月,蒋介石在上海度假时,他写信给奉化的母亲,让身体日渐衰弱的她来上海治病。
       当他在自己的寓所见到久违的母亲,看到她面容憔悴,形容枯槁,他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王采玉看到站在面前的儿子满面红光,身穿军装,显得更加魁梧健壮,她心中满是欣慰,久久地凝视着他,完全忘记了旅途的辛劳和疾病的痛苦。
       蒋介石和他的母亲在上海共度了两个星期,他们一起分享家常,蒋介石也尽力让母亲开心。只是因为福建的军务需要,他才让母亲回乡。
       离别之际,王采玉恐知自己时日无多,多次嘱咐道她会全力支持他得事业,只要他年年回家看望她就好。
       他母亲回到溪口老家后,蒋介石仍然忧心忡忡,经常往返于上海和奉化,以至于公务都被他放在一边。


       次年初,他又把母亲接到上海,找来上海的名医为她诊治,每天都亲自照顾她,陪伴在她的病床边,嘘寒问暖,陪她聊家常。
       老太太也很开心,觉得自己的病情有所好转,于是又回到了溪口老家。但是,到了六月,王氏的病情又恶化,蒋介石又把她接到上海静养和治疗。
       在上海的五十多天里,老太太的病情时好时坏,总是不能康复。蒋介石很担心,他向医生询问,医生告诉他,母亲的病情是虚劳,恢复健康确实困难,就像是
       油尽灯枯
       。
       医生告诉他,今年内一定要多关心母亲。


       而此时,孙中山又回到广州,频繁地来信,急需蒋介石在军事上的策划。国民党的一些重要人物,如邵元冲、胡汉民、廖仲恺等也不断来电催促。
       不久,盟弟戴季陶找上门来,两人激烈争执。无奈之下,蒋介石只能将母亲送回溪口,匆忙赶往广州接任。
       蒋介石抵达广州后,他的心仍在溪口,仍在母亲身上,他整日心神不宁,无法专心。处理完军务后,他又回到溪口,看到母亲的病情仍未有所好转,于是带着母亲来到普陀山,陪着她虔诚地祈祷,希望她能早日康复。
       然而,孙中山和国民党重要人物频频催促他回广州筹划军事。


       他无奈只得赶赴广州。途中,
       他梦见自己在冰冷的雪野中独行,向母亲呼唤
       。
       惊醒后,他浑身冷汗,意识到这是一个不祥的预兆,于是又匆匆返回溪口。
       当蒋介石赶回溪口时,母亲的病情已经恶化到无法治疗的地步。他日夜陪伴在母亲的病床边,却无法挽回母亲的生命。
       王采玉于1921年6月14日去世。


       那时,广州的战事依然紧张,孙中山多次来电,希望他“墨从戎”“速来相助。”蒋介石只得将母亲的遗体暂时安放在家中,然后立即启程。途中,大雨倾盆,他又连连做梦,梦见母亲的棺材被洪水冲走。
       于是,第二天,他又匆匆赶回溪口,看到母亲的棺材安然无恙,他的心才稍微安定下来。蒋介石在前线将军务安排得井井有条后,又急匆匆地返回溪口。
       蒋介石决心为母亲选出“万年吉壌”,因此不惜巨资从广州专机邀来两位知名的风水大师。他们手握罗盘,在飞机上飞翔,仔细端详溪口镇的每一个角落,最后选择了翠屏山的鱼鳞岙。


       他们两人一位来自广东,另一位来自江西,均是当下备受瞩目的风水大师。他们向蒋介石保证,这块宝地有龙潭虎穴之势,必能为其子孙带来繁荣昌盛。
       他们指定了白岩山鱼鳞岙的一块凸起的地方,据他们称,那个地方就好似弥勒佛的肚脐,若将母亲安葬于此,便能得到佛门的庇佑。
       听到这番解释后,蒋介石不禁喜形于色,他坚信,只要占领了这块风水宝地,母亲便能在这里得到崇高的安葬,而自己的前程也将一马平川。


       于是,蒋介石运用自己的人脉关系迅速取得了这块土地,紧接着,他召集了一支施工队,在山边建设陵墓,决心为母亲修建一座富丽堂皇的墓塚。
       在现代视野中,建造一座墓碑可能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在当时,想要在山上建造一个体面的墓碑,绝非一两个乡间工匠花上一两天就能完成的事情。
       蒋介石非常重视母亲的墓地,亲自前往检查工匠们的工作进度。
       他还把早年去世的弟弟、母亲深爱的小儿子的墓碑迁移到母亲旁边,以陪伴在天上的母亲。
       因此,蒋介石需要建造两座墓碑,工程量自然不小。


       建造墓地并非仅仅是挖一个洞、堆积土堆就能完成的事情,蒋介石还为母亲的新墓地四周砌起石制的护栏,并计划在来年的春天种植树木。
       据说,风水先生在蒋介石为母亲建造墓地的过程中,提醒他要避免震动地气,以防损坏龙脉。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
       风水先生建议,尽量少使用重石。
       如果风水先生真的这样建议了,那么他只考虑了当下的问题,而没能预见到未来的困境。多年后,蒋介石母亲的墓地被人挖掘,这些挖掘者肯定并没有轻手轻脚,最终还是动了地气。


       三年的砥砺磨砺,蒋介石母亲的墓地终于竣工。
       为这个坟碑题字,蒋介石动用了一切手段,以
       “永丰舰
       ”的护驾之功,换来了孙中山先生的亲笔墨宝:蒋母之墓。
       蒋介石选择了一个吉祥的日子,为母亲安葬。
       在那一天,孙中山特意派出陈果夫等人参加葬礼并致奠。
       母亲安葬后,蒋介石开始逐步发展。在距离墓地半华里的半山腰上,他建立了一座母亲的墓庄,上面悬挂着由国民党元老谭延书写的“慈庵”横匾。
       毫无疑问,这座墓是整个溪口镇最奢华的单人墓,足以让蒋介石的母亲享受尊贵的后世。


       然而,当地人提及这座墓地时,往往是眉头紧锁,原因其实很简单:蒋介石的母亲是独自下葬,没有与他的父亲同葬。
       蒋介石的父亲蒋肇聪安葬在了距离蒋母之墓三公里外的桃坑山上。
       桃坑山的地势和风水都无法与翠屏山相比。即便是现在,溪口镇已经发展成为了国家级旅游风景区,仍然很难在群山环抱中找到蒋介石父亲的墓地。
       那里连一条像样的进山道路都没有修建,而在一百年前,蒋介石父亲的墓地,更是完全处于荒芜的农田之中。


       事出有因
       在王采玉临终之前,她坚决向蒋介石提出了三个请求。
       其中第一个请求是
       “选择另一个地方安葬,而不是与丈夫蒋肇聪合葬”
       。
       此时,蒋介石已经得到了孙中山的青睐,加上他对母亲深深的孝心,因此决定为母亲建造一座豪华的陵墓。
       最初,蒋介石计划将父亲的墓迁移,让母亲和父亲合葬。但王采玉留下遗言,不希望再打扰已经安息的蒋肇聪。


       这位朴素的女性表示,自己毕竟是二婚,不配与蒋肇聪合葬。
       同时,蒋肇聪的墓地两侧已有两位女性陪葬,她去了也无法靠近丈夫,因此希望单独安葬。
       孝顺的蒋介石尊重了母亲的遗愿,于是在翠屏山开凿石道,为母亲修建墓塚。
       与“肃庵蒋公之墓”的朴素低调不同,蒋介石母亲王采玉的墓地极尽奢华。除了巨大的宝顶外,蒋介石还在山上修建了石道、牌楼、下马亭、八角亭、慈庵等建筑。
       每次蒋介石到下马亭后,就步行上山祭拜母亲,以示虔诚。八角亭则作为蒋氏族人祭祖时临时休息的地方,在此可以饱览山水,尽显地理优越。


       随着蒋介石的地位日益提高,王采玉的墓地也不断扩建和翻修,越来越豪华。每当有新的地方官员上任,他们都会来到墓前哭祭,并为王采玉的大墓添砖加瓦
       。
       每当这个消息传回南京,蒋介石总是欣喜若狂,他会时不时地下达手谕,表彰那些懂事的官员。当地人说,平时严肃寡言的蒋介石,每次回乡扫墓时都会换上一副和蔼的面孔。
       他最喜欢的就是站在慈庵前,看着一位位政府官员依次上山,向他的母亲磕头行礼。
       每当此时,他都会眯起眼睛,微微弯腰向他们回礼,这是蒋介石罕见的亲和力。


       也许正是因为蒋母墓的豪华建设,再加上当时的特殊时代背景,那几个年轻人才会选择扛起锄头去挖坟。
       当时他们用锄头挖开了坟墓,发现墓穴的规划之奢华,令人惊叹。
       墓穴的顶部,是一块雕刻着美丽荷花的石板,象征着信佛的王采玉永世成佛的愿望。
       然而,当这群年轻人挖开王采玉的坟墓之后,他们惊讶地发现,墓地四个角分别用4个粗重的铜环吊着棺材的四个角,也就是说,王采玉的棺材是悬空的。


       这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墓葬方式,源自古代的土葬传统,其独特之处在于棺材并不直接接触地面,而是悬挂在墓穴的中心。
       这种方式,使得棺材避免了直接与湿润的土壤接触,从而防止了湿气的侵蚀。棺材的外部,更是涂上了一层厚厚的桐油,这层天然的防护层,既能防潮,又能防腐,使得棺材能够在地下长久保存,尽可能地保护着尸体不被腐化。
       如今,蒋介石自己安息在台北的慈湖,与父母隔海相望。正如诗人余光中所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参考资料:
       蒋介石和他的母亲王采玉_张家康
       溪口葛竹--蒋母王采玉史料记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