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虽有周厉王、周幽王的腐败统治,却因是天下共主,且国力尚强,即便诸侯国国力倍增,自然灾害导致利益冲突不断,周王朝也暂得统领位置,西周末年也并未掀起大规模的诸侯反叛。

周平王 剧照

但在周平王东迁后形势却发生了变化,由于其天子之位乃是其外公申侯拥立的,因此周平王就间接背负“弑君杀父”的恶名,自然也就没有得到诸侯王的认可。

当时的周王室能够立足,其重要原因在于能够长期有效地抵御蛮夷,然而此时的周平王能力欠佳,导致天子权威松动。

真正让这权威彻底“崩塌”的,便是与周王室同根的诸侯国郑国以及后来的郑周之战,自那以后,诸侯国开始争霸,且出现了一代“霸主”:齐国,不夺其政却掌其权。

郑周对立,王权覆灭

诸侯国不服周王室最显著的表现便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放弃了对其进贡和朝觐。

郑庄公 剧照

自然,对于周王朝选出的国君,诸侯国也是略有微词。周桓王在继位后,郑国国君郑庄公“不服之意”表现得更为明显。

实际上,郑国第一任国君郑桓公乃是周王朝第11位天子周宣王的弟弟,是要比其他因功臣受封的诸侯国更亲近的一脉。

不过,亲缘关系越是紧密,对东周不够名正言顺的继位,内心排斥感自然也就越强。

加之郑庄公小时候经历过母亲武姜偏心,想让次子公孙段顶替他这个嫡子获得王位的“黑暗回忆”,与他同时期的第14位周王朝天子周桓王,周平王的孙子,便成了他的针对对象。

尽管当时的周王朝仍旧是天下共主,各诸侯国却没将其放在眼里,比如郑庄公就侵犯了周王室的地盘,抢了周王室土地里的庄稼。

周桓王 剧照

矛盾也由此开始,后来郑庄公好心去见已经被诸侯国冷落许久的周桓王,周桓王却因此前抢庄稼之事,心有余悸,便没有对郑庄公以礼相待,郑庄公心中便更加不满。

矛盾持续了许久,郑庄公在两年后与鲁国交换许地的田地——周天子祭祀泰山专用地,这下子梁子结得更大了。

因为泰山在古代寓意着王权,这下周天子祭祀泰山竟然需要征得郑国的同意,明摆着是与周王朝进行对峙。

矛盾急剧加深,连年的粮食歉收,加之齐、楚、晋等诸侯国国力的迅速增强,这对周王室的冲击愈加猛烈,利益争夺逐渐成为趋势和主流。

周桓王当然不能坐视不管,大约在公元前718年,他便以对郑国的“修整”为由,企图发动“长葛之战”,目的一是解决对峙双方的矛盾,二是想借此重新立威。

可让周桓王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次战役不仅令自己损失惨重,最终还落得个颜面尽失的下场。

周桓王起初号召几个还可差遣的小国,陈、蔡、虢、卫,连同周军一起对付郑国,没想到郑庄公在第一场较量时便获得胜利。

第二局时周桓王勉强扳回一局,双方各自一胜一负,战势持平。

到了第三局决胜局,郑庄公挥动三军全线出击,分别由左右两翼实施向心合围,集中力量压制周桓王。

周桓王 剧照

最终还是郑国大夫祝聃从远处瞄准周桓王,射中其右肩,天子中箭,军队急于撤退,边退边打,其狼狈令各诸侯国所耻笑。

自此,周天子被诸侯认为是“外干中间也干”,此时天子“受命于天,辅有四方”的光环彻底不再。

各诸侯国之间终于开始争夺实际意义上的“霸主”地位,春秋时期到来,诸侯国中的大国谁领风骚还未可知。

齐国一举称霸,力克大国

众所周知,最终群雄角逐的结果,是秦国实现了大一统。然而在争霸前期,“秦穆公偏远,不与中国会盟”,也就是说,此时的秦国国力衰微,与中原地区距离甚远,因此我们不必考虑在内。

而这时抢占先机的,便是国力旺盛,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齐国。齐国当时之强大,通过其军队规模就能看出,早在诸侯国有意争霸之时,齐国便迅速建立起了一支超过3万人的军队。

齐桓公 剧照

要知道,周天子的军队规模也才35000人左右,而且周朝明确规定,诸侯国军队规模不得超过7500人。

齐国的公开违逆,不难看出此时的诸侯国对周王朝的臣服度已接近底线。

有了这样的军队规模,齐国却并非做出“弑君”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因为诸侯国任何一方对周王朝讨伐,终将获得“乱臣贼子”的骂名,齐桓公这样精明之人,想搞“霸权主义”,却也不会如此鲁莽。

管仲 剧照

加之他的身边有管仲这样的谋臣,二人合力制定的策略,足以让这天下,虽“不姓姜”(齐国乃功臣姜太公封地),却能让诸国臣服于自己。

软硬皆施,举措高明

起初,齐桓公便表明了自身的态度,他虽要“称霸”,但却“尊王”,齐桓公在保证自身国家不会受到外部舆论的前提下,对内在面对周王朝时,却是施足了压力。

当周惠王想要立少子(王子带)时,齐国却率诸侯拥立世子,最终世子立,也就是后来的周襄王,齐国便是以此种方式对周王室施压,表明其已然可以左右周室。

周襄王 剧照

我们上面所提到的“率”诸侯,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诸侯国,且均有争霸的意愿,为何他们最终却愿受齐国差遣?

不得不说,这与齐国此前的策略有很大关系。

齐桓公在意欲“从事于诸侯”时,曾问过管仲可否。管仲说:“未可,邻国未吾亲也,君欲从事于天下诸侯,则亲邻国。”

齐桓公听取了管仲“亲邻国”的建议,便向南退还了鲁国的侵地棠、潜,向西退还了卫国的侵地台、原、姑、漆里,向北退还了燕的侵地柴夫、吠狗,于是“四邻大亲”。

管仲 剧照

良好的邻国关系让齐国拥有了最初的信服度,为日后打开局面提供了“群众”基础。

不过,“亲邻国”只能作为“示好”,想要获取诸侯国的承认,还需要替周王室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攘外夷。

而这“攘”的过程自然不能像本就拥有统领权的周王室一样,勒令诸侯国均听命于自己,受自己差遣。

齐桓公采用“救火”的方式出现的援助他国。公元前664年,“山戎伐燕”,燕主动“告于齐”,齐国才进行出兵帮助;狄人灭邢、卫两国,齐桓公皆兴兵救之。

齐桓公 剧照

只会做不会说,别人容易不念恩情。这时管仲便提出著名口号“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瞬间将各诸侯国变成了“自己人”。

这样有担当的“大国”,匹配此前良好的群众基础,霸权地位逐步得到了“国际”范围内的承认。

不过,有所付出必然也是求回报的,成为了“大哥”,自然除了保护身边的“弟弟”,还需要让他们听命于自己。

其中最有难度的也当属一些和自己实力足以抗衡的大国,比如说楚国,想要获得其承认,兵戎相见是少不了的。

公元前656年,齐国便以“楚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具”为由,联合鲁、宋、郑、曹、邾等国进行伐楚,最终两方结盟于召陵,楚国暂停向北扩张,等于承认了齐国的霸主地位。

软硬兼施,先让弱国承认了齐国“领头羊”的地位,后让强国不敢随意造次,最终齐国的“霸权主义”得以实现。

解决了外部环境,管仲对国内定国策略同样有着周密考量——采用“军政一体”的管理方法。

管仲 剧照

对于国内百姓,以“士农工商”进行明确划分,同时,国都中安排“士工商”进行居住,郊野居住着农民。

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的身份记录,严禁进行混住,这也就是“户籍制度”最早的雏形。

这样安排的优势是,在国家有战事时,同一职业的人可以马上集结起来,尤其是军队,不会造成调兵遣将带来的时机消耗。

其他人员也可以迅速听从指令,比如筹集粮草等物资,及时运送至战场地带。

最终覆灭,仍值得敬佩

对于齐国的后代来说,先辈打下了坚实的江山,若是能够始终凝聚在一起,保持霸主地位将不会太过困难。

齐桓公 剧照

要知道,秦国的崛起在战国时期开始前半段都并不明显,秦朝还曾受到齐国后续分裂成的魏国的压制,可想而知,齐国当时有多强大。

不过,“合久必分”这样的魔咒,齐国最终也没有逃掉,因为缺乏外部势力的威胁,因此齐国的主要问题在于“内乱”。

一家独大导致其国内部出现了严重的社会矛盾,且并未出现有效的解决方法,大大消耗了国家力量,使得在极盛一时之后,开始衰弱,直至分裂。

齐桓公 剧照

虽然齐国最终还是难逃灭亡的命运,但齐桓公在霸权时期所采取的外交战略及大国政策,依旧给我们带来了可借鉴的价值,大国之所以能够服众绝不止是国力足够强盛即可,还需要更多的智慧。

除此以外,齐国霸权实力的覆灭,同样也是一种警醒。如何能在获得领先地位以后,持续保持自身强大的地位,是我们需要从齐国理政上获取的宝贵经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