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
《中国奇谭》为什么能吸引大量的二次元青年观看?一线大城市的年轻人婚育观到底是什么样的?“淄博烧烤”出圈背后显示了怎样的青年人群传播特征?上海万圣节活动被年轻人本土化改造后为啥会火出圈?日前,由遵义会议纪念馆-同济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青年发展理论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召开,就相关青年话题展开研讨。
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的80多名专家参加本次研讨。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专家们在讨论中通过接地气的案例总结好的做法、办法,同时反思一些效果不佳的传统灌输式教育方法。
“青年不仅是一种年龄的共同体,还是意义和价值的共同体。青年是所有社会力量中最活跃、最积极的群体,青年的崛起与现代国家的形成具有惊人的一致性。”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院)长廉思说,任何国家和民族要想在现代化进程中赢得先机,都必须面向未来,为青年提供支持,将青年视为最具潜力、最具创造力的战略性力量。
“我们能为青年做些什么”?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张恽说,“有的青年人群数量不多,但影响力挺大。比如一些新媒体从业者、创业青年等。我们挑选了三四个小群体,要研究他们在哪里、多少人、所思所想急难愁盼、我们的组织覆盖程度等。”
要为青年服务,就要先搞清楚青年人需要什么样的服务。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张恽及其带领的团队专挑青年关注的热点问题去研究。比如,孔乙己文学火了,团队就要研究这个话题背后的青年就业现象是什么样的,大家关注这个话题背后的真实、现实原因和困境又是什么?针对这个话题,团队还专门做了一个基于3000名青年人的调查问卷,分析当前的青年就业心态及风险研判,形成专报报送给相关部门。
张恽团队的调研结果显示,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政府出台的各类针对青年发展的新政策可以怎么使用。为了解决这些政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团队综合了上海各委办局72个单位发布的700多条政策并一一确认梳理,专门建了个“上海青年政策在线平台”。该平台集政策展示、查询和智能问答为一体,可实现“有事就查,有问就答”。
张恽介绍,最近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还在关注“B站UP主群体都是什么人”“霉霉为什么会火遍全球”“群团组织如何在青少年心理科健康问题上发挥作用”“人工智能如何助力青少年研究”等热门话题,“研究得越多,越发现自己对青年人的研究越不够。我们还是要沉下心来一步一步把热点问题变成我们工作的发力点”。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闫方洁教授关注的话题是“青年话语的符号学解读”。她发现,当代青年特别喜欢表达,尤其是具有个性化的表达,来展现自己的态度和情绪,并且形成带有非常强烈的代际印象的亚文化特征的话语体系。比如,纯爱战士、显眼包等新词,都是现在青年人的常用词汇。
“我们做思政的老师,过去总有误区,青年人想歇一歇佛系一会儿,我们说你们要艰苦奋斗;青年人出现了饭圈文化,我们又忍不住了,要把他们带出来。”闫方洁说,这实际上都属于主流价值观的“硬植入”,效果未必好。
她认为,应该先从研究青年人的话语开始,来分析一些流行词汇之所以在青年人中流行起来的深层次原因,再通过改变一些“青年不友好”的社会环境、政策,来影响青年群体,让他们有更舒适的环境去成长。
“实际上,每一个‘梗’背后都有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我们先要学会读懂青年、读懂背后的原因,再把自己代入到青年群体中,才能切中思想要害。” 闫方洁说,阅读青年话语时要超越这种白纸黑字的经验阅读或者直接阅读。
此外,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包炜杰做了《由“破”到“立”:新时代中国青年认同转向的总体特征与内在原因》的发言;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罗红杰做了《青年亚文化的研究范式及其创新突破》的发言等。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