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是否拥有航母,已经成为评判其海军实力的硬指标。航母不仅仅只是一个巨大的水上战舰,更是融合了各种尖端工程技术的复杂综合体。

但与之相对的难题就是:对大多数国家来说,即便是倾“举国之力”怕也是无法自主制造出一艘航母,这几乎已经成为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目前,全球仅有美国、中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印度、意大利、泰国这八个国家拥有并投入服役航母,而真正能够独立完成中大型航母建造的更是寥寥无几。

因为,航母的建造难度不仅仅体现在庞大的资金需求和复杂的技术要求上,更包括对数以百万计高素质工人的需求以及对强大制造业力量的依赖。

造航母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包括船体设计、动力系统、舰载机、电子设备等多个领域的最新技术的综合运用。如果没有这些后备力量的支持,用赫鲁晓夫的话说:“航母就是个活棺材,海上活棺材”。

这时候可能很多网友都会很好奇了,造航母究竟难在哪里呢?难道要比飞上宇宙的太空飞船还要难造吗?

航母拦阻索

通俗点讲,航母阻拦索就相当于是安装在航母飞行甲板上的一种巨大弹性绳,采用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材料,在舰载机起降的过程中实现拦截和减速。

当舰载机即将降落时,飞行员需要将飞机的着陆钩放下,这时,拦阻索就发挥作用了。

飞机在降落过程中的着陆钩与拦阻索相连接,通过阻力减速,最终安全停在飞行甲板上。而在起飞时,舰载机则利用蒸汽弹射系统获得足够的起飞速度,从而成功起飞,提高航母的机动性和作战灵活性。

可以说没有这东西的加持,再牛的航母也只能是一块废铁,因为舰载机无法在航母上降落。

在航母的复杂舰载机起降过程中,阻拦索的性能一旦出现问题,引发的就是惨痛的悲剧。

历史上也确实发生过一些事故,比如美国“艾森豪威尔”号航母在一次起降过程中,阻拦索突然断裂,形成一根巨大的钢鞭。

即便飞行员凭借高超技巧成功复飞,保住了飞机,但不幸的是,断裂的阻拦索犹如一把狂暴的巨鞭,瞬间横扫了周围的甲板工作人员。这场悲剧导致8名工作人员的双腿被直接打碎,终身残疾。

俄罗斯的斯库兹涅佐夫航母也经历过阻拦索断裂的可怕瞬间。在一次军演中,3架米格29战机依次降落,然而,第二架飞机降落时阻拦索突然断裂。狂暴的钢索不仅直接击破了跑道,还引发了第三架战机燃料耗尽坠海,人机全部变成灰烬。

所以大家都把阻拦索称为是航母的“生命线”,一旦发生阻拦索事故,必然伴随着重大人员伤亡和战机损毁,引发我们难以承受的后果。

然而,要制造出航母阻拦索并非易事。这种特殊的钢索其实是由性能参数超强的钢丝绳,缠绕在高分子材料上而成,确保阻拦索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对材料的性能和制造工艺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由于舰载机的差异性,拦阻索需要适应不同型号的飞机,而且在飞机降落时承受的冲击和拉力极大,这就要求拦阻索具有一定的适应性、极高的强度和耐磨性。

同时,考虑到海上恶劣的环境条件,拦阻索的防腐蚀性能也是一个重要考量因素。这就要求拦阻索的制造必须使用高强度、轻质、耐腐蚀的先进材料,并且采用精密的工艺技术。

在全球范围内,能够制造航母阻拦索的国家寥寥无几,英美俄三家独占鳌头。而这些阻拦索的价格可谓高昂,让其他国家望而生畏。例如,法国的航母使用美制阻拦索,而印度的航母则采用俄制阻拦索,这两者的价格都堪称天文数字。

对于我国这个即将成为世界航母强国的国家来说,实现航母阻拦索的国产化势在必行。因为一旦在战争中面临断供的情况,阻拦索就可能成为勒死本国航母的绳索,给国家的安全带来无法承受之重。

面对现实挑战,我国军方做出了一项重要决策,决定自主研发航母阻拦索。在2012年,我国通过购买并拆解澳大利亚1.5万吨的小型航母"墨尔本"号,找到了一些废弃的、断裂的航母阻拦索,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样品测试,以评估其性能参数。

随后,我国军方召集了全国各个缆绳制造公司,动员了全国范围内所有可动员的资源,公布了航母阻拦索的技术标准,并积极鼓励国内企业共同攻克这一技术难题。

而我国只用了仅仅四个月的时间,就在民间“巨力公司”的帮助下攻克了这一世界难题,原来当时美国的拦阻索生产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将拦阻索外包给咱们中国的公司生产。

当国家公布参数的时候,巨力公司竟然发现这些参数与自家产品参数几乎全部吻合,美国公司这一举措倒是阴差阳错的帮了咱们的忙,成功地解决了对这一关键部件的依赖问题,确保了航母的可持续作战能力。

航母甲板

除了阻拦索之外,航母甲板也是航母制造过程中需要攻克的另外一大难题。

航母甲板是舰载机起降和停放的场所,它被设计成一个强大的、平坦的区域,以方便各类舰载机的起飞和着陆。

这个巨大的飞行甲板可以容纳多架舰载机,包括战斗机、预警机和直升机等。整个甲板如同一片巨大的飞行舞台,为舰载机提供了执行任务、巡逻、打击目标等各项作业的平台。良好的航母甲板设计可以确保舰载机在狭小的海上空间内安全起降,提高舰载机的战斗效能。

航母甲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航母的战斗命脉。但制造航母甲板并非易事,其中涉及的技术难点不可忽视。

甲板的强度和耐磨性是制造过程中的首要考量。甲板需要能够承受舰载机起降时的冲击和摩擦,因此必须采用特殊合金或高强度材料。同时,甲板表面的舰载机着陆区域需要具备足够的耐磨性,以应对舰载机降落时产生的高温和强烈摩擦。

而且航母在海上执行任务时,经常面临海水的侵袭,而海水对金属的腐蚀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航母作为一种武器,巨大的体积在海上难免变成目标,所以还需要有一定的抗击打能力和一定的抗磁能力,防止被磁性探测设备发现。

跟拦阻索一样,甲板钢的核心技术一直被欧美国家紧紧地握在手中,卡住了我们军事力量发展的脖子。

一度有国外媒体大言不惭地宣称,即便再给中国20年的时间,也难以克服制造甲板钢的技术难题。然而,事实却戳破了这一说辞。山东舰的建造仅用了短短两年半的时间,创下了同类装备建造的最短世界纪录。

这一成就表明,中国已经成功攻克了航母特种钢的技术难关,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功臣是我国的鞍钢集团。

自2008年起,鞍钢就开始着手研制航母用钢,首当其冲的是攻关球扁钢的制备,这种钢材在航母修复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时,瓦良格号被拖回中国进行修复,由于内部设备被拆卸且长时间锈蚀,修复需要数百吨的对称球扁钢。

随后,中国决定建造首艘国产航母,鞍钢全面负责攻关航母所需用钢,包括技术难度最大的甲板钢。为了攻克这项技术,鞍钢集团花费了三年时间进行研发。

为了锻造国产航母的甲板钢,鞍钢建造了世界上最宽的轧机,拥有顶级的轧制能力。这座“轧机之王”具备高达10万吨的下压轧制力,能够轧制出5.5米宽、40米以上长度的钢板。

鞍钢的技术人员几乎每天24小时轮流工作,不断监控各个生产环节,记录数据。经过不懈努力,到了2013年,他们成功制造出整体参数与美国福特号使用的HSLA-115型特种钢不相上下的甲板钢。此外,甲板钢的强度达到了690帕,远远超过预定标准。

2013年,鞍钢成功攻克甲板钢技术,我国首艘国产航母的甲板钢在鞍钢的生产线下线,这也标志着中国成功掌握了甲板钢的锻造技术,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光是从阻拦索和甲板这两个很典型的部件上,航母制造之难就可见一斑。而能在在短时间突破这些技术难点的我国,必将站立于世界航母制造的第一梯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