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时期,集团可谓人才济济。 论武,不光有关张马黄,魏延、赵云、陈到、吴懿等人也是一时名将。 论文,诸葛亮、庞统、法正、黄权等人,皆是顶级人物。李严、刘巴等人也是一时俊杰。 文臣武将,人才济济,人才团队的规模、素质,皆不在曹操集团之下。 然而,到了蜀汉后期,蜀汉却是人才凋零,甚至到了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地步。 这是怎么回事呢?蜀汉的人才素质,为何会出现断崖式的下降呢? 中生代人才大量损耗刘备集团的鼎盛时期,是在其刚称汉中王的时候。
当时,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诸葛亮、法正、刘巴、黄权等人皆在,可谓允文允武,人才鼎盛。 然而,我们知道,这个时候,曹孙刘三方也都到了人才新老交替的时候了。 尤其是武将集体。 就刘备集团的情况来说,关张马黄这些顶级将领,多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了当时人均寿命的年龄。 虽然不能说让他们马上“退休”,但也确实到了该逐渐开始新老交替的时候了。 原本,刘备是不需要为此发愁的。 魏延、刘封、孟达,这些新一代将领已经独当一面;冯习、陈式、高翔、张南、吴班等人已经在入川、汉中之战中得到了历练;在荆州,也应有如关平、马良一般的青年才俊在战火中成长。 可以想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些人将逐渐从关张马黄那里接过班,成为顶梁柱,并继续“传帮带”。 然而,很快,这些人才中,大半凋零!
先是关羽军团的全军覆灭。 如此,留在荆州的青年才俊,悉数覆灭。 我们都知道“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说法。这个廖化,就是仅有的幸存者,先假意投降后归队的。他当时是关羽军中的主簿,也就是掌文书的佐吏。归队后,他后来成长为蜀汉的顶梁柱之一。 由此可见,荆州军团应当也是人才济济的。 接着,是东三郡青年才俊的集体覆灭。 当时,刘备的中生代中,已经开始独当一面的,只有魏延、刘封、孟达三人。
在上庸,刘封与孟达不和,孟达投魏,并“带路”攻打上庸;刘封败归后,被刘备斩杀。 如此,刘备的中生代再遭遇重创。 最后,夷陵之战,更是一场灾难! 冯习、张南、傅彤、马良等人,悉数遇害。 冯习,在夷陵之战中担任大督;张南在夷陵之战中担任前部。 可以说,在新一代将领中,刘备对他们的器重,或许仅在独镇汉中的魏延之下。 马良,也被认为是一时俊杰。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马良在,诸葛亮后来何必非要依仗马谡呢? 这些杰出人物,就如此这般陨落了!
由此 ,刘备的中生代将领,原本应当在刘备身后挑起大梁的一代人,大半都走在了刘备本人前头。 人才团队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一代代发展,如果突然中间抽走一大批,那么,后续的人才团队发展当然会受到灾难性影响! 选材面狭窄同样严重的是:蜀汉后续人才的选择面,变得极为狭窄了。 当年,刘备虽然屡屡受挫,四处漂泊,但是,正因为四处漂泊,走一路收一路,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了大量的人才。 在河北,收了关羽、张飞、赵云;在徐州,收了糜竺、孙乾;在荆州,更是收了诸葛亮、庞统、黄忠、魏延以及蒋琬、费祎等“荆州系”;到益州,又收了法正、李严,又接受了马超等人。
走一路收一路,虽然刘备地盘不大,但是,刘备的人才是来自全国各地的。 然而,到此时,蜀汉虽然有了益州这个比较巩固的根据地,但是,也就稳定在了益州,选材面也就局限在了益州。 而且,这个选材面的急剧狭窄,还不只是“地盘”能体现出来的。 当年,北方战乱,大量北方人士避到了荆州、益州。 诸葛亮、法正,皆是从北方避难到南方的。 因此,当时,在荆州、益州,同样能够选择到大量“外来”人才。 但是,随着曹操逐渐安稳北方,北方人士不再逃来益州了。
如此,蜀汉选材面变狭的速度,远比地图上所能呈现得更加严重! 独特的权力结构,使人才梯队不正常中生代人才损耗大,选材面狭窄,但是,如果蜀汉的人才发展体系仍然完整,那么,蜀汉就依然能拥有人才“造血”能力。 但是,蜀汉的人才发展体系却是扭曲的。 这是由蜀汉独特的权力结构造成的。 咱们在聊历史时所说的“人才”,自然指的是金字塔尖的那些顶尖人物,这个和咱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人才”是两个概念。 一般来说,金字塔尖的人才,是从下面各个级别逐级历练出来的。 但是,蜀汉的情况比较特殊, 蜀汉统治集团,是外来的。 作为外来统治者,首先,要团结本地人才,适当将一些职务给本地人;但是,另一方面,又必须把核心职务牢牢把握在“自己人”手中。 如此,蜀汉就出现了一个独特现象。 就整个人才盘子而言,益州人的比重比较大。 蜀汉统治集团有职有籍可考者为189人,其中,巴蜀集团人士92人,占到了48.1%,比例是最高的。 史书中有籍可考者,自然都是高级职务了,如果算上中基层职务的话,益州人士的比例当然要更高,自然远在半数以上。 但是,蜀汉的统治中心,最重要的岗位,则基本上没有对本地人开放。
所以,参与中枢决策者,完全没有益州本地人;而成为名将者,也只有王平、张翼等寥寥数人。 所以,蜀汉的选材面本就狭窄了,而重要职务却不太对本地人开放,来来回回还是在荆州等地的外来人士里挑来挑去,人才选择面自然就更加狭窄了。 “伯乐”水平急剧、连续下降当然,即便如此,蜀汉也依然可以挑选、培养出一定的优秀人才来。 毕竟,如果统治者能够识别人才、培养人才的话,那么,依然能挑选出相当的优秀人才来。 比如,关羽、张飞、诸葛亮,也都不是刘备一级一级按照“流程”选拔出来的,都是慧眼识才提拔起来的。 但是,蜀汉的“伯乐”,却一代不如一代,水平急剧下降。 刘备的识人、用人,几乎是“冠军”级别的。
刘备集团的人才鼎盛,与刘备的用人天赋是分不开的。 早年漂泊,但仍然紧紧团结了两个“万人敌”关羽、张飞。 来到荆州,更是发展出了诸葛亮、庞统这个新的核心团队。 征战益州、汉中,黄忠、魏延两位名位不显者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顶级将领;而法正、黄权、刘巴等人也被迅速补充到核心团队。 即便到了夷陵战败后,刘备还识出马忠,火线提拔李严,不断让人才涌出。 不仅如此,刘备还晓得哪些人不能用,临死前还提醒不可大用马谡。 刘备死后,诸葛亮在这个方面就差远了。 不过,诸葛亮虽然有用马谡的失误,但毕竟还是培养出了姜维、王平(刘备时期,王平地位不高,名望不显)这样的大将,并逐渐让蒋琬、费祎等行政人才挑起大梁来。 所以,诸葛亮时期,虽然其在人才发掘、培养上与刘备相去甚远,但是,蜀汉的人才团队还是在有序发展的。 到了蒋琬、费祎时期,虽然他们也有贤明之称,但在人才培养上,无论是军事人才还是内政人才,都没有培养出什么大才来,蜀汉基本上还是“吃老本”。 蒋琬、费祎之后···就更不必说了。 权力斗争的损耗与曹魏、东吴相比,蜀汉没有发生过血腥的宫廷斗争,看起来要“和谐”一些。 但是,蜀汉因为权力斗争而损耗的人才,却可能是最多的。 刘备去世前,托孤。诸葛亮、李严是最受托付者。 然而,不久,权力斗争,李严被“下架”。 诸葛亮北伐期间,军中影响最大者,是魏延、杨仪。这两个人,甚至一度都是最可能接诸葛亮班的了。
然而,诸葛亮死,魏延、杨仪相继遇害。
直到蜀汉亡国之前,诸葛瞻还在叹息:我内不能除掉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呀!
此时,姜维是蜀汉最后一个顶梁柱了,他们还在想着把姜维“下架”···
优秀的人才,本来就没有几个,却一波一波“下架”,一波一波在权力斗争中陨落···
权力斗争,哪里都有。
曹魏也有、东吴也有。
曹魏的斗争,看起来血腥,但是是“明争”。拉开两个阵营,优胜劣汰。被淘汰者多是能力不足者。
蜀汉的斗争,是“暗斗”,看起来一团和气,但是,却是当权者压制,甚至铲除威胁最大者,被铲除者多是能力比较突出者。
如此···蜀汉的斗争看起来“和谐”,但对人才团队的破坏却是最大的。
你不凋零谁凋零?
人才,需要发掘、培养、保护。
所有的环节都出现了问题,人才凋零就只是自然的结果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