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王伶俐:90后新农人和她的七千亩田
36
0
相关文章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明媚春日,在位于成都平原粮食主产区的四川成都崇州市,油菜花正在盛放,忙碌的春耕备耕正在进行。
在崇州市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90后农业职业经理人王伶俐和父亲在育秧田边查看土地平整情况,为4月初水稻育秧做准备。这里的7000亩田,都是这个留着齐刘海的女生在管理。
7000亩田是什么概念?王伶俐打了个比方——一个标准足球场是7140平方米,7000亩田约有653个足球场那么大。
王伶俐带着13人团队,借助遥感技术、昆虫检测系统以及北斗导航等数字化系统,只需两天就能掌握所有土地的情况,而且这7000亩田已实现育秧、插秧、植保、收割、烘干等全程机械化作业。
9年前,王伶俐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发展。她的父亲王志全是成都市第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受父亲影响,她也成为一名“新农人”。父亲和丈夫先后加入她的团队。他们管理着4个合作社,覆盖的田地从最初的80多亩逐渐发展到目前的7000亩。
王伶俐说,随着粮食种植规模不断扩张,技术也要不断更新。她将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和经验植入合作社,实现入社农户增收。去年,她带领团队管理的农田实现小麦、水稻两季粮食总产量6000吨,亩产比未入社农户高近50斤,每亩分红816元。
然而,这些成果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艰辛汗水。9年前,王伶俐将企业化管理和机械化耕种模式引入合作社的时候,曾受到很大阻力,少有人相信机械能把地种好。“我们这代人习惯了人工插秧。”王志全说,人工种田种得好好的,从未下过地的女儿却要换机械插秧,当时我们很多人难以理解。
王伶俐买了几台插秧机,和父亲分田“比试”。后来,那年机械耕种的田地效率和产量比人工高。事实摆在眼前,让王志全对现代科技改变农业的信心大增。
合作社员工王梦玲提起当初面试的场景,仍然记忆犹新:“唯一的要求就是能吃苦。”在她眼里,王伶俐雷厉风行,做事从不拖泥带水。“我的目标就是要成为像她一样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她说。
在王伶俐的办公室里,展示着她从事农业职业经理人以来获得的各种荣誉。今年3月,在“全国十佳农民”的奖杯旁,又多了一张“全国三八红旗手”的奖状。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印象中从来不是‘男耕女织’。谁有能力,谁来种地。”王伶俐说,“在我们合作社,女性占比已经超过50%。”
这些年,王伶俐通过成立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党支部、妇联巾帼合作社、杨柳合作社团支部,实现党员带群众、妇联带妇女、团支部带青年,带动新型职业农民近千人。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她的带领下,已发展成为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我们要用行动告诉其他年轻人,农村是有前途有希望的!”王伶俐说,希望能带动更多有理想、有技术的年轻人投身农业发展。
新华社成都3月16日电
新华社记者 袁秋岳 王曦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